
会员
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胡建次 邱美琼更新时间:2025-04-28 11:31:14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立足于对不同词学理论批评专题建构与展开的勾勒分析,努力摒弃以“名家叙论”遮蔽或取代词学理论批评多向度衍展与具体流程的做法,注重考察“承纳”“衍化”“创新”“发展”等环节,并将它们有机地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寻求古今文论之“通”,探讨传统词学之“变”,以期补充民国时期词学研究中的一个短板。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胡建次 邱美琼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兰芷探幽:新世纪洞庭湖区域文学论
承续楚风流韵和丁玲、周立波文脉,“文坛岳家军”及所谓“文学德军”集体走进新的世纪,经过近20年来的淘洗、冲刷、冶炼和转型,洞庭湖区域再次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诗人,形成湖区特有的文学气象,而研究和推介洞庭湖区域文学创作,亦成为本土文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书共分4篇9章53节。第一篇“现象论”集中论述“桃花源诗群”和“武陵小小说现象”。第二篇“作家论”重点研究昌耀和少鸿两位作家。文学28.5万字 - 会员
当代诗歌超验论
超验,在作者看来,既是一种审美态度,也是一种哲学思维。“超验”的诗学探索,旨在将诗的审美与哲理认知有效地统一,建构文学艺术的本体性(语言》与总体性(诗性)合一的象征诗学。针对宙同化、同质化等“非诗”写作趋势,该书着眼于探讨诗的超验写作的话语特征特征及表意可能,以期对当代诗歌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分析海子、昌耀、洛夫、西川、潭延桐等诗人作品,勾勒“超验”诗写的理路与可能,由此呈现作者倡导的语言本体意识层文学23.1万字 - 会员
《诗经》小学史概论
以《诗经》训诂研究为基本切入点,融合语言学、文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完成传统语文学的历史重塑、推动语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乃至彰显中国传统儒学经典文化的学术特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书爬梳整理了历代《诗经》研究文献材料,以《诗经》小学的发生发展为主线,概述两千多年《诗经》文本诠释的基本历程,系统构建起《诗经》小学的研究通史。本书作者充分考虑了核心文化因素的渊源文学33.2万字 - 会员
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
暴力素未以负面形象出现于公众或读者视野中,但是,这一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小说创作中得到改观。本书以时间为经,以社会历史及文化心理为维、以小说创作为切入点、以典型小说暴力叙事文本及作家作为解读的基本对象,告诉读者“暴力”如何担转自己过去的固有形象,化丑为美或富美于丑。暴力不只是事件,还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一种价值。从过去小说创作中的配角、反面形象的“标配”到如今文本表现的主体,中性乃至被文学24.3万字 - 会员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本书稿以敦煌本土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考察五至十一世纪各个时期敦煌作家生平创作情况。从十六国时期的李暠西凉政权,到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再到敦煌归义军时期,立体地呈现敦煌本土文学渐进式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乏典型的个案研究,从李暠文学集团,到敦煌遗书P.2555卷72首陷蕃诗与唐代开元时期西北政治格局研究,再到悟真、道真等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本土作家的整体研究。本书稿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展现了五至十一世纪敦煌地文学20.2万字 - 会员
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考辨
网络文学批评的关键性问题是从理论上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要涵盖哪些内容,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相关路径与内在逻辑。诸如数字技术所催生的网络文学之于传统文学究竟增添了哪些新的质素?网络时代的文学评价活动又经历了怎样的机制转型?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可能性与路径是怎样的?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考辨,就是要梳理网络文学批评的所有成果,揭示批评界究竟完成哪些既定的理论目标,是否回答了网络文学发展文学25.8万字 - 会员
明代贬谪诗研究
明代贬谪诗的主题取向,或抒发孤闷、思乡、叹老之怀,或表达用世、愤世之心,或书写酬赠、安闲之意,或咏史纪事、记写边地风物;其感伤的创作基调、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创作风格,表现出延承与发展兼具的特点。明代仕宦文人的贬谪心态,或孤独感伤,或漂泊思乡,或忠心不遇,或恐惧不安,或乐闲崇道,呈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复杂而幽微的特点。研究明代贬谪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文化与士人的生命形态。文学18.7万字 - 会员
清代诗社研究
清代诗社研究是清诗研究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观照清诗发展演变的总体脉络,也可探寻相关诗人群体、地方文学的状貌。本书以社诗总集为线索和文本依据,考察其规模、形态与体例,以展示清代诗人结社方式的多样性。透过结社主体、地域分布、诗歌创作等不同视角,本书试图还原清代诗学观念及审美的建构过程,分析群体性趋同化创作在清人实现社交需求和情感互动等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并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呈现清代诗人群体的艺术修养和文学34.9万字 - 会员
恒星之光:西方经典童话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903—2013)
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西方童话开始进入中国,中国童话的发展与西方童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本书主要从接受研究的角度,论述西方经典童话在中国的历时接受过程及其对中国童话的多元影响,具体分析了西方童话文体的独立和经典作品的生成、“五四”前后中国对西方童话的选择、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童话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新时期中西童话的交融发展等问题。文学18.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