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有关HSC机理的三种学说
高速切削机理目前有三种学说,分述如下。
(1)学说之一:Dr. Salomon理论。如图1-5所示,在常规切削速度范围内(A区),切削温度随切削速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切削速度增大到某一数值vε之后,切削速度再增加,切削温度反而降低。vε值与工件材料有关。对每种工件材料,存在一个速度区(B区),在这个区域内,由于切削温度太高,任何刀具都无法承受,切削加工不可能进行,这个区称为“死谷”(Dead Vally),如果能超过这个“死谷”进入高速区(C区),则切削速度再增加,切削温度可能反而下降,则有可能用现有的刀具进行高速切削,大幅度地减少切削加工时间,提高生产率。
图1-5 高速切削概念示意图
A—常规切削区B—非切削区C—高速切削区
Dr. Salomon还认为,“如果在低速切削区中某一切削速度v1下会产生某一切削温度θ,那么把切削速度提高到高速切削区中的某个值V2,还会出现同样的切削温度θ”,这份德国专利(No.523594)标志着高速加工技术的诞生。
然而后来的学者和高速切削试验结果对Salomon假设提出了置疑。
(2)学说之二。在高速切削铸铁、钢及难加工材料时,即使在很高的切削速度范围内也不存在上述的“死谷”,刀具耐用度总是随切削速度的增加而降低。然而有趣的是,在用硬质合金刀具高速铣削钢材时,尽管随切削速度 v 提高,切削温度随之升高,刀具磨损随之加剧,且 T—v 规律仍遵循Taylor方程 v=A/Tm。但在高速区,Taylor方程中的m值要大于较低速度区的m值,这意味着在高速区刀具耐用度T随v提高而下降的速率变缓。这一结论对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
(3)学说之三。切削试验表明,与常规切削相比,高速加工切削力可降低30%左右,刀具耐用度可提高70%左右。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用爆炸射击法实现的1200m/s的高速切削试验表明:在高速切削条件下切屑的形成过程和普通切削时不同,随着 v 的提高,塑性材料的切屑形态将从带状、片状到碎屑不断演变,单位切削力初期呈上升趋势,随后急剧下降,但还没有成熟的高速切削理论解释这些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