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空降北京前后的中粮命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序二 寻找中国最好的产业分析家

王长春(注释1)

至今还记得《红与黑》中的一幕场景:年轻的于连,离开一直生长于斯、包含了许多年轻的感情和梦想的法国乡村小镇,毅然坐上了前往巴黎的马车……2000年12月的一个晚上,一脸清瘦、神色同司汤达笔下刻画的于连颇有些神似的赵洪伟,也决然地离开了华润,离开沉浸多年的啤酒业,跳上了开往经济写作和研究的列车。就在离职的前一天,华润啤酒业务的负责人,正筹划着怎么大用这位蓬勃待发的年轻人。

多年来,在这个全新的由符号和音节构成的世界中,本书作者韦三水,也就是当年的赵洪伟,一如许多年前在那个虚构而真实的巴黎拼搏上进的于连,改变了许多。

然而有一些特质,或许真是靠着天地之间万物那神秘而丝丝缕缕、连绵不断的联系,得到了尤为可贵的保留:那就是近乎搏命式的勤奋、近乎清教徒般的自律以及让许多商界精英见面数分钟后就能维持多年的信任感。

尽管我同韦三水一道在商业报道领域同事多年,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溢美之词。

在追踪研究标杆新国企——中粮集团长达4年的过程中,我也曾在多个场合,听到包括中粮前董事长周明臣在内的多名中粮高级管理人员,对韦三水“系统性”地称赞。类似的赞道,在青岛啤酒、华润集团、燕京啤酒等众多知名国企的首脑中,也是不绝于耳。

系统性,正是韦三水所以能够创造性消化自己在华润多年的实践经验,在中国产业研究、报道、分析领域迅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系统性意味着对国企在某个行业的布局、走向,能够从其经脉切入,并不迷惑于其华美的表象。

系统性还意味着对国企一向被视为畏途的错综人脉,潜心静气,能够先洗涤自己头脑中种种偏见,一步步接近国企领导者,观察、倾听、发问甚至质问,最终,让自己被那些平素高高在上的业界领袖一一接受。

系统性更意味着对未来的洞见。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韦三水深入浅出理解并揭示产业格局大动向的能力。记得几年前,美国AB集团增持青岛啤酒香港上市公司股份时,韦三水早于别人许多步,不但报道分析了增持消息,还毫不含糊地分析了未来半年AB想通过青啤达成布局中国的战略目的,从而很快引发了青啤的主要对手华润一系列的整合动作,以求同联手AB的青啤对抗。

一时间,业界甚至有了“三水一支笔定啤酒乾坤”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此言不虚,一度让整个啤酒业恐慌的“甲醛门事件”,也是因韦三水客观、系统的报道和评论,迅速扭转了舆论风向。

然而在多次的交谈中,韦三水为此却表达了强烈的不安:面对目前国企强势分化、整合的浪潮,一度被视为庞大而衰落的一个整体的大型国企,境况变化之迅速,已经大大超乎想象。当然依然会不断有饥渴而死的年老大恐龙,但更多年轻、彪悍的新恐龙群正在繁衍,这些新的猛兽,既能依靠传统的垄断草原觅食,更能在苍莽国际资本丛林飞奔。

韦三水说,要认识并理解这些新猛兽,他必须现在重新打理装备,跳上一辆更快的列车。

我认为,这辆车他现在已经找到了——那就是出世不久、已经引领了国内商业报道风向的《第一财经日报》。

注解1:王长春先生系《第一财经日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