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解析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采用切实有效的控制方法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
一、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
(一)风险与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通常是指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
风险评估是量化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造成的后果。通过风险评估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通过风险识别);
(2)后果是什么;
(3)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4)是否存在一些可以减轻风险后果或降低风险可能性的因素;
(5)风险等级是否可容忍或可接受;
(6)是否要求进一步的应对和处理。
(二)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单位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并且由单位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具体由各单位根据实际自行确定,既可以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也可以由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
1. 人员构成
(1)单位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工作;
(2)由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
(3)由财会、资产管理、采购、基本建设、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抽调关键工作人员或技术专家作为工作小组的成员。
2. 机构设置
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可以是跨部门的,也可以设置在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牵头部门内。
工作小组下还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类型设置若干个风险测评小组,仔细梳理每一类经济活动的流程,按流程排查风险点。
3. 评估周期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
4. 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工作完成后,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应当做好汇总、整理和分析工作,必须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三)风险评估程序的步骤
1. 目标设定
由于各项经济活动各有特点,所以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目标也有所侧重。
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梳理、汇总,形成风险点清单。
3.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单位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4.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单位所存在的风险,提出各种风险解决方案,经过分析论证与评价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予以实施的过程。单位应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四)风险评估的范围
1. 单位层面风险评估
(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
是否确定了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了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
(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
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6)其他情况
2. 业务层面风险评估
(1)预算管理情况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
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2)收支管理情况
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3)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4)资产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6)合同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
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7)其他情况
二、内部控制的方法
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实质上就是内部控制的机制,是指为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根据内部控制的原理,并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风险点选择的措施和程序。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就是将这些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作为一种内部控制体系中最基本的控制手段,集中体现了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内部牵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系统分析、梳理单位组织层级和业务活动中不相容职务,科学划分机构职能与分工。
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常见的不相容职务包括:
●业务授权(决策)与执行职务相分离;
●业务执行与记录职务相分离;
●业务授权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财产保管与记录职务相分离;
●记录总账与明细账职务相分离;
●经营责任与记账责任相分离;
●财产保管与财产核对职务相分离。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下属单位、各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所授予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
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行政单位事业所有的业务最终都要通过预算管理衔接起来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预算包括编审、内部批复、执行、决算和评价四个环节管理。
(五)财产保护控制
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
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
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
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