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最实用的11种经营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注重科技才有未来(1)

作为一个软件企业,要时刻铭记科技的重要作用。只有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才能不断成长、壮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注重科技才有未来。

1.自主研发,保护产权

成功箴言:

想要把一个高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好的知识产权就是一个企业的招牌。而想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需要企业自己独立开发,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

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比尔·盖茨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尤其是和IBM合作之后,他深刻感觉到不能依靠其他的企业,要做自己的产品。后来,微软之所以能够摆脱对IBM公司的依赖而独立发展,是因为微软坚持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在微软创立之初的那个年代,IBM当之无愧是计算机行业的“带头大哥”,他的策略转移也深深影响着其他企业的行动计划,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变化。在1985年,IBM在一年之内创立了高达86亿美元的利润,在其他公司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久,IBM公司果断推出新一代个人计算机,在新一代计算机里面安装了当时功能很强大的INTEL80286处理器(也就是过去俗称的286),这种计算机相当现在个人PC。这种计算机推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当IBM公司领导层决定研制个人计算机的时候,并没有希望这种计算机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因为IBM公司主攻商业计算机。由于这次推出的新一代个人计算机大部分被老顾客买去了,他们主要是出于对IBM品牌的认可。于是,IBM高层认为个人计算机前景并不看好,便停止了对个人计算机的继续研发。

然而在IBM研发队伍里面,有几个研发工程师很看好个人计算机,相信个人计算机会有更好的发展。于是辞去IBM公司的工作,几人组建了一个新的公司。这个新公司主做个人计算机,他们自己生产计算机硬件,应用微软的磁盘操作系统。这样他们生产的计算机就和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没什么两样。当他们把自己的计算机推向市场后,他们又演绎了美国商业界一个空前成功的范例。这个公司就是康柏计算机公司。

康柏公司推出的计算机进入市场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1亿多美元。由于他们生产的计算机与IBM个人计算机的功能完全相同,能够运行同样的应用软件,并且康柏公司的个人计算机更便于携带。康柏公司很快成为IBM公司最强有力的对手。

为了打败康柏公司,夺回IBM公司在计算机行业霸主的地位,IBM高层决定与微软进行合作。他们想通过卡死软件这一关来遏制康柏公司的发展。IBM公司想和微软“平分天下”,IBM公司生产硬件,微软生产软件,然后IBM公司出高价买微软的软件,前提是微软的软件只能卖给IBM公司。这个方案听起来完美无瑕,可是实施起来的时候,微软发现原来自己被捆住了手脚。按照合同约定,IBM公司各个区域,各个部门都可以对操作系统提出意见。而IBM公司雇员就达到几十万人,想要力求全公司的意见一致很难。IBM公司各个分公司和部门提出的意见和申请从全球各地汇集到IBM公司总部,IBM公司负责人和微软的研发人员一起坐下来,一一审核这些意见和申请。而这一坐有时就是几天,十几天。

除此之外,由于微软的软件只能卖给IBM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微软的发展,同时微软也受制于IBM公司,IBM公司的计算机如果销路好,微软的软件销售也跟着好,相反,微软的软件就卖不出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比尔·盖茨苦苦寻找答案。后来才终于明白,原来是与IBM联合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很快,微软就终止了与IBM的联合,而是自己独立开发,一切标准都由自己决定。微软把系统开发出来后,再卖给像IBM等这样的计算机公司。随着操作系统的热卖,微软独立开发的软件也很热销,最终微软的市场很快就打开了。

就在比尔·盖茨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另一件事又让比尔·盖茨感到烦恼。那就是知识产权问题。

比尔·盖茨能有今天的巨额财富,并不是他卖了多少软件,而是他把计算机软件技术传播开来。这些计算机软件技术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让比尔·盖茨获利颇丰。每套软件就意味着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比尔·盖茨研发的软件越多,他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就越多,他获得的利润就越多。

将知识产权应用到计算机软件中,比尔·盖茨堪称是第一人。他早在微软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开发的Basic语言程序授权给墨西哥埃德·罗伯茨的公司。比尔·盖茨根据埃德·罗伯茨的公司的销售量收取版权费。虽然埃德·罗伯茨的公司能够将版权费足额地支付给微软,可是那些计算机爱好者却做不到,他们把微软开发的程序循环的复制拷贝,却一分版权费也不给微软。在他们眼里,好像计算机软件就是免费的。

后来微软的另一种Basic语言面世,由于这种语言简洁通俗,很受欢迎,市场很火爆。可是随之而来的版权问题让比尔·盖茨很头疼。由于一些计算机“发烧友”喜欢微软开发的Basic语言,所以非法复制现象大量涌现,但他们却不愿意付钱给微软。为此微软的版权收入少了很大一部分。在那个时候,无论是软件开发者还是计算机爱好者,他们对版权意识很薄弱,一点法律意识也没有。比尔·盖茨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准备向传统挑战,做计算机软件版权的捍卫者。

为了提醒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和计算机爱好者,1976年,比尔·盖茨在一份报纸上发表了一封《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这样说道:“亲爱的计算机爱好者们,你们好,因为计算机,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你们都知道,计算机的硬件需要我们大家花钱买,而软件就可以随意地拷贝,彼此分享吗?你们可曾为计算机软件开发者想过,他们为了一个程序,可能要日夜连续工作很长时间。难道他们艰辛的工作就不应该得到回报吗?如果你是一个软件开发者,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成果。过了几天等你发现网络上到处都是你开发的程序,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难道你不觉得自己的成果被盗用了吗?”

在今天看来,比尔·盖茨在知识产权方面具有超前意识,正是因为这种超前意识,才为他创造了一条重要的生财之道。

2.铸就品牌,追求完美

成功箴言:

软件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而微软想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软件具有品牌价值。一个良好的品牌价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抢占全球软件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微软决定实施“多元计划”,即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操作系统支撑的局面,而是在做好系统软件的同时,进军应用软件、娱乐软件和商务软件。“多元计划”的出现,标志着微型软件公司进入了它的新纪元。

以前微软只是将操作系统卖给像IBM这样的硬件厂商,从中赚取系统版权费。随着微软的发展,这样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微软的进一步扩张。因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比尔·盖茨很看好应用软件领域。于是,他决定进入这一领域。从此,微软摇身一变,从系统软件开发商变成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为一体的高科技软件公司。

为“多元计划”顺利实施,特别是做好市场的宣传和营销工作,比尔·盖茨高新聘用罗兰德·汉森为副总裁,他主要负责微软市场营销。罗兰德·汉森原是一个肥皂公司的市场营销副总裁,后成为通用密尔斯公司的市场营销经理。罗兰德·汉森对产品广告、公共关系和产品售后服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产品的包装、宣传。

罗兰德·汉森进入微软后,对微软的企业文化很赞叹,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员工积极向上。可是他发现微软在产品包装上存在不足,例如微软研发部门刚刚完成一款应用软件的开发,将软件名字命名为“实用工具”。在罗兰德·汉森看来,这个名字很笼统,不能有效描述软件的真实用途。如果这样的产品以笼统的名字推向市场,很难找到卖点。从此以后,微软开发的软件都以软件的主要功能来命名。比如像现在我们用的Word等。

在微软所有员工的集体努力下,微软的应用软件市场也一炮打响。微软人用自己的产品铸就自己的品牌。到2007年微软的品牌价值为549.51亿美元,排在世界500强企业的前列。

微软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微软人追求完美是分不开的。随着微软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决策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决策更完美,比尔·盖茨“明察暗访”了上百名程序员、经理以及技术专家,经过综合考察分析,他从中选出了13个更为出色的员工,组成一个思想库,他们管理产品渠道,把握公司新的发展方向,组织非正式的监督小组来评估每个人的绩效,帮助领导层决策,并监督重要项目的实施。在这个思想库中,有公司的元老,他们从微软建立之初便一直在这儿工作;有高级技术人员,他们原来在别的公司,因为有技术专长来到了微软。

在这13个人中,资格最老的是戴夫·穆尔,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微软的“元老”,也不认为是思想库的核心成员。思想库中每个成员都很谦虚,他们并没有因为进入智囊团而夜郎自大。但是他们因其非凡的知识与经验而得到微软全体员工的广泛的认可。其实思想库的成员不属于微软任何部门。比尔·盖茨曾经对思想库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它很不正式,你成为其中一员也不要感到任何骄傲,这只能说明你暂时的水平比别人高一些。”

比尔·盖茨更看重那些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他能够提拔年轻的程序设计专家进入管理层,也提拔素质过硬的普通员工担任经理。瑞克·罗歇德后来也成为思想库成员之一,以前他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由于他是计算机教授,所以经常和学计算机的学生来往,其中很多学生后来都进入微软。一次偶然的机会,瑞克·罗歇德和微软有了亲近的接触,他对微软员工的高级技术赞不绝口。他说:“我对第一次访问微软的情形记忆犹新,整个管理层几乎都由技术上十分出众的人员组成。像计算机这样的行业,微软有了新的突破。”戴夫·汤普森也是微软杰出的员工。他获得康奈尔大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后,曾在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工作。戴夫·汤普森加入微软后,主持Windows NT的网络设计。在他退休离开微软后,深有感触地说:“微软的经理人都是技术型人才,这是微软的一个过人之处。”

在微软这个团队里,技术骨干升任部门经理后,并没有放弃其原先的职能性和操作性工作。例如,在微软开发OFFICE办公软件时,有关的部门经理也要完成一定工作量的编码。各个部门经理只有对软件开发技术领域的种种问题有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针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

娄·帕雷罗里是一个技术骨干,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部门经理。微软曾经让他负责Windows NT 3.0的改进和更新。他组建了一个26人的团队,也为团队制定了很多规则,其中第一条就是每个工作人员都得编程,谁也别想坐在那儿发号施令、管理别人。在具体操作中,娄·帕雷罗里和他手下的经理们每天至少花半天的时间编写代码。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团队顺利完成预定任务。作为部门经理,当然可以坐在椅子上,发号施令。但是,如果你不从事具体编写代码的工作,你就很难能对项目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你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美国的其他一些大公司,他们的部门经理通常把具体的工作往下转移。

在微软,除了追求其产品的完美以外,还格外注重各层领导、经理人员的素质。由于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技术人员出身,所以,技术人员在微软的升职前景非常光明,而且,技术越好的技术人员升得越快,同时他们并没有忽略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因为微软坚信只有微软人完美,他们生产的产品才更完美。

后来,比尔·盖茨给自己的品牌做了这样的诠释:完美的产品+完美的员工+完美的决策=完美的品牌。

3.以技术赢天下,以服务抢市场

成功箴言:

软件产品就是一个技术产品,先进的技术自然就有优质的产品,微软正是凭借着这些技术精英和成熟的软件产品争夺全球软件市场,与此同时,微软也十分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良好的售后服务更能打动顾客的心。

微软在与同行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说明微软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要靠技术吃饭,靠技术来提升产品的完整性。微软在研发的过程中,产品的完整性是微软不断追求的目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完整性呢?所谓完整性,具体指的是软件的完整性,就是为不同硬件环境、不同操作系统设计相同的软件,为不同的语言设计相同的界面,向不同的市场同时发布相同的产品。这种具有完整性特点的软件有很多优点,它应用范围广泛,应用环境多样。这样的产品也是微软的“杀手锏”。

微软为了尽可能增加潜在的客户,为全球不同的市场,为同一个市场上不同的硬件平台同时准备好每种产品的不同版本。对于微软如此细致的产品划分,用过微软产品的客户对微软都赞不绝口。这也是微软的竞争性策略之一,每个微软员工也时刻牢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