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洗冤录:满怀冰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一蓑烟雨(3)

郭帅即是侍卫马军司都指挥使郭倪。郭氏亦是武将世家,郭倪祖父郭浩在抗金战场上多有战功,然而因与吴玠结怨,多受压制,未能成为一代名将。到了孝宗时期,郭氏家族才开始崭露头角。由于朝廷一再对吴氏抑制打压,郭氏反而有后来居上之意。郭倪有兄弟三人,都是朝中极有权势的将领,其叔父即是当初以武力支持宁宗皇帝即位的郭杲,张诏病死后,又接替兴州都统一职,目下正统领西蜀军队。

霍仪亦知吴氏与郭氏宿怨极深一事,听说吴曦居然能在吴家势衰之时,将女儿吴祤嫁给了正当红的郭氏中坚郭倪之子郭亮,惊讶之极,叹道:“这位吴太尉,能耐当真不小。”

毕再遇点点头,道:“若是被吴太尉瞧见老夫带你来了丰乐楼,回头他告诉他的亲家,郭帅再问起你来历,老夫又不能谎言欺瞒长官,被他们知道你的真实身份,怕是对你不好。”转头见到吴曦已带着夏震重新进了丰乐楼,想到霍仪来一趟临安十分不易,又道:“不如……”

霍仪忙道:“临安风物众多,这宋嫂鱼羹不吃也罢,咱们不妨再到别处看看。”毕再遇微一迟疑,道:“也好。那边有家太平楼,也是相当不错的。”霍仪道:“全凭毕公做主。”刚一转身,便与一名年轻男子撞了个满怀。

霍仪连忙道歉,那男子却顾不上回应,径直上前执住毕再遇的手,欣喜地问道:“毕叔叔,你何时回了京师?”

那年轻男子正是名将岳飞之孙岳珂,早先为人举荐入朝为官,而今担任军器监少监[20]职务,在目下权臣韩侂胄蠢蠢欲北伐建功的局势下,正是要害机构的要害职务。

毕再遇是岳飞部将毕进之子,素来依礼奉岳飞后人为主,“啊”了一声,忙躬身施礼,道:“小公子,想不到能在这里遇见你。”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下官奉命回京公干,正好有些空闲,带这位同乡小友游西湖,刚好路过这里,居然撞见了小公子。”忙为霍仪引见。

霍仪早听闻岳珂大名,忙抱拳道:“久仰,久仰。”

岳珂亦介绍自己的两位同伴给毕、霍认识,道:“宋慈、连世荣二位都是福建人氏,是朱熹老夫子的弟子,亦是我的好友。最近朝廷松了党禁,他二人为地方府学举荐,来了京师太学就读。”

宋慈出自建阳大族宋氏,是大儒朱熹的再传弟子。连氏亦是书香门第,连世荣祖父连康时是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父亲连士登则是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连世荣祖姑姑嫁给了大儒朱熹的师傅兼岳父刘勉之,论起辈分,连世荣是朱熹子侄辈,比宋慈还高了一辈。

毕再遇道:“原来都是名家子弟,少年俊杰,好,好。”宋慈忙道:“我亦久闻毕公大名,想不到今日有缘得见。”

毕再遇很是惊讶,奇道:“宋公子居然也知道老夫的名字。”宋慈道:“我在家乡有个朋友名叫孙应龙,是建宁府武学的武学生,他一直称毕公武功天下第一,还说要找机会与毕公较量。”

岳珂笑道:“这话我也亲耳听到过。”

众人互相厮见寒暄一番。岳珂问起毕再遇突然回京缘由,毕再遇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据说有金国使者要来临安,下官受命回京候命,以接比箭之差。”

宋、金两国使者互相往来,通常都要到校场上比试射箭。原先只是金人嘲笑大宋重文轻武、国中无人,有意让宋臣出丑之举,后来成为惯例。南宋朝廷亦着意选拔文武双全的官员作为使臣,如名臣虞允文才名既高,箭术亦相当了得,反而令金人对手处在了下风。而金国派往宋朝的使者处境则更加尴尬,南宋往往会从禁军选拔射艺精良的卫士参与较量,金使往往不敌。是以金人曾有规定,使臣若与宋人比试射箭不胜,回国后要重重治罪。到了金世宗一朝,才免去“治罪”一说,改为在选拔赴宋使者时,要提前考校其骑射武艺等,以免与宋人比试箭法时受辱。

毕再遇武艺惊绝,骑射拳法在禁军中均排名第一,已多次参与与金使比试箭术,这次奉召回京,亦是因此类差事。

岳珂听了不免心中嗟叹——金人骑射之术横行天下,是以在短短时间内先后灭掉辽国和北宋,金人以箭术向外国使臣夸耀,算是人之常情。而南宋本是战败之国,向金俯首称臣,却为了争面子,不惜选拔国中射术最高的武士来与金国使臣较量,未免有些小题大做。毕再遇何等人物,却只沦为金宋两国比箭娱乐的玩偶。如果朝廷能将这等争强好胜之心用在治国上,使国富民强,金人箭术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毕再遇亦对这类无聊的比试甚感无趣,便绝口不再提及此事,问道:“小公子也是带着朋友来游西湖吗?”岳珂笑道:“西湖早游过了。今日刚好是宋慈、小连入太学满一百日,我们在丰乐楼订了座,要庆贺一下。”

毕再遇讶然道:“我们来这边已经有小半个时辰了,始终挂着‘客满’的招牌。三位公子居然能在丰乐楼预先订座?”岳珂笑道:“这实在是沾了宋慈未婚妻子月娘的光了。”

原来宋慈的未婚妻子余月月亦来了临安。她表兄王壮飞在城里开了一家饮子[21]店,兼卖草药,生意极好。她虽与宋慈订了亲,但毕竟未正式过门,在老家建阳孤零零的一个人难以立足,遂干脆来京师帮衬表兄。她医术颇精,又是女子,名声渐渐传扬开去,便有一些不方便让男大夫看病的女主顾特意找上门来,其中就有丰乐楼名厨宋易安。

酒楼、酒肆虽则卖酒,究竟还是要靠可口菜式来吸引食客,如此,请得一个好厨子就格外重要。凡京师有名的私营酒楼,招牌都直接写上大厨的名字,如南瓦子的熙春楼王厨、新街巷口的花月楼施厨、金波桥的风月楼严厨、灵椒巷口的赏新楼沈厨、下瓦子前的日新楼郑厨等。丰乐楼是官酒库,当然不能叫丰乐楼某厨,但这丝毫不影响宋易安的第一大厨身份。她亦只会做一道菜——宋嫂鱼羹,可就是这一道菜,奠定了宋氏在京师菜肴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除了鱼羹本身做得好吃外,还因为它被高宗皇帝亲口赞赏过。

北宋灭亡后,汴京人氏宋五嫂跟随难民一路逃到临安,与小叔一道栖息在西湖边上,以捕鱼为生。有一天,小叔淋雨后患重病卧床不起,宋五嫂在家中为其熬煮鱼汤和鸡蛋补身子,正好官差来抓捕壮丁建造皇宫,要带走小叔。宋五嫂向官差苦苦哀求,慌乱中,不慎打翻了灶上的调味瓶。官差走后,锅中鱼蛋已成羹状。不料小叔食后觉得味道异常鲜美,胃口大开,身体也很快康复。宋五嫂由此得到启发,遂专门制作此鱼羹在西湖边售卖,并称之为“宋嫂鱼羹”。

淳熙六年(1171年),宋高宗赵构登乘龙舟游西湖,命内侍买龟、鱼放生湖中,并宣唤在湖边做买卖的小商贩,各加赐予,表示与民同乐。高宗皇帝无意中听到宋五嫂的汴京口音,感到十分亲切,便命她进献了一碗鱼羹,吃后赞美不已,并念宋五嫂年老,赐予金银绢匹。从此,宋嫂鱼羹声名鹊起,“人所共趋”,富家巨室争相购食,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宋五嫂本人亦成为临安巨富,被奉为脍鱼之“师祖”。

宋嫂鱼羹如此受欢迎,效仿制作者不计其数,但风味始终不及宋嫂鱼羹味道正宗。宋五嫂的丈夫、子女均在靖康之祸中为金人所杀,她便将做法传给侄子周年,周年又传给儿子周双全。事实上,在周年一辈时,周家便已是富翁,周双全本人对经营祖传鱼羹并无多大兴趣,其子女亦是如此。十年前,就在宋嫂鱼羹面临失传的危险时,周氏远亲周易安自北方金人占领区逃归。她生性心高气傲,又正值豆蔻年华,不愿意就此寄人篱下,无以谋生,表示愿意学习鱼羹制法,拜周双全为义父不说,还改姓为宋。周双全见其诚意十足,遂将鱼羹秘方完完整整地传给了义女。

宋易安学会制作宋嫂鱼羹后,又在烹饪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提高,配料更为精细讲究,其所制成的成品鱼羹色泽黄亮,鲜嫩滑润,宛若蟹羹,故有“赛蟹羹”之称,一经面市,便被临安食客视为巧夺天工之珍品,一时闻名遐迩,声誉更在当年宋五嫂鱼羹之上。

宋代厨娘是一种专门职业,虽在女伎中最为“下色”,却需要十分精湛的技艺才能胜任。北宋时期,南馔未通行京师,开封城里竟没有能斫脍者,只有大臣梅圣俞家中有一位厨娘会此技艺,故欧阳修等人想吃脍时,便提鱼前往梅家。

南宋年间,有一名喜食美食的官员托人物色一位厨娘。很快,委托人寻到了一位有容艺、晓书算的厨娘。厨娘临到之前,先派一位脚夫送信来,要求用车去接她。官员见书信辞语委婉、字迹端楷,便知此厨娘非庸碌之辈。果然,厨娘到达后,气度不凡,容止俱雅。官员还未品尝她做的菜肴,就已十分高兴。待初试厨娘手艺,只见她掉臂而入,切抹批脔,惯熟条理,真有庄子比喻的运斤成风之势。所做出的食馔,芳香脆美,济楚细腻,难以用语言形容。

在以“享乐为上”的京师,厨娘是热门职业,临安城中以女子命名的名牌食品和食店不在少数。突出者如李婆婆杂菜羹、王小姑酒店、王妈妈家茶肆等,要么厨艺精良,要么经营得法,均是厨娘中之佼佼者。

宋易安学会了制作宋嫂鱼羹这样一门技艺,瞬间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各大酒楼争相花高价延请,想将她罗致麾下。连众多官酒库也放下架子,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宋易安最终选择了丰乐楼,她本人也由此成为这座天下最大官酒楼的头牌大厨,虽只是个厨娘的身份,却是临安达官贵人争相巴结的对象。这次宋慈三人能够在人潮汹涌的丰乐楼预订到一张桌子,完全是宋易安的面子。

宋慈见毕再遇有流连之意,忙道:“听说这丰乐楼的位子极不好等,相请不如偶遇,毕公和霍君若是不嫌弃,不妨与我等三人一同入楼就座,如何?”

岳珂也道:“是啊,今日凑巧是右丞相陈相公的生辰,听说他包下了丰乐楼三楼整整一层,而今只有一楼散席和二楼阁子可以接客,等到空座可是不大容易。”

毕再遇“噢”了一声,这才明白为什么适才会看到吴曦从丰乐楼出来,料想他是提前到此安排便衣禁军警戒——既是右丞相陈自强要在丰乐楼庆生贺寿,全京城的权贵们今日都会集结在这里了。

岳珂道:“毕叔叔,我许久不见你,正有些军器上的事情要向你请教,不如一同进楼喝上一杯。”毕再遇呵呵笑道:“既是如此,那下官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他话音刚落,霍仪便插口道:“毕公好坏的记性,我们不是还要赶着去见一位朋友吗?”

毕再遇为人耿直,不擅作伪,闻言一愣,问道:“有吗?哪位朋友?”霍仪道:“就是城里的那位朋友。”

毕再遇总算明白过来,他虽然极想与岳珂一聚,但既然客人坚持要走,只能就此作罢,当即拱手辞去。又问道:“小公子,你住在哪里?回头得空我再来寻你。”

岳珂道:“在西面三桥一带。毕叔叔打听三桥巷大瓦子王家饮子便知道了。”毕再遇道:“记下了。”

等毕再遇和霍仪走远,岳珂这才问道:“你可认得那霍仪?”宋慈道:“不认识。”

岳珂道:“奇怪,我看他一直在暗中打量你,而且是那种警觉审视的眼神。”宋慈道:“嗯,我也留意到了。”

连世荣道:“我怎么觉得那霍仪的口音跟辛公有些像啊。”

他口中的辛公,即是指归正人辛弃疾,而今任浙东安抚使兼知绍兴府。

岳珂道:“辛公是济南历城人。毕叔叔适才随口提到了霍仪是他同乡小友,毕叔叔的籍贯是兖州泗水[22]人,那么霍仪也该是山东人了,口音跟辛公相似没什么奇怪的。”

他自己刚说完没什么可奇怪的,转念便醒悟过来——辛弃疾有山东口音,是因为自小出生成长在济南,毕再遇在南宋之地长大,言谈之间便不带任何乡音。那霍仪既是与辛弃疾口音相近,又如此年轻,必是自金人占领区潜逃到大宋的。至于霍仪为何用那种古怪的眼光打量宋慈,可能性有很多种。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听过宋慈其人其事。既然毕再遇也是今日才认识宋慈,那么霍仪只能是在北方听说的。宋慈虽在建阳小有名气,然而以中国地大人众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名不见经传。谈论他的北方人,一定是到过福建建阳,亲眼见识或是听说过他精细缜密、擅长查案,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杨安国和杨妙真兄妹。

当年杨安国和杨妙真欲起兵反金,有心利用辛弃疾在南、北汉人中的巨大号召力,一路跟随寻访到闽地,力邀他回山东主事。虽为辛弃疾拒绝,兄妹二人却阴差阳错地卷入一系列事件,最终渔翁得利,得到了辛弃疾苦苦寻访多年的秦氏宝藏。杨氏兄妹返回北方后即利用这笔财富招兵买马,聚众起义抗金,因义军将士均身穿红袄为标志,时人称为“红袄军”。

山东响马自古有名,西汉王莽时期有赤眉军,隋末有瓦岗军,唐末有黄巢,北宋末年则有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起义。红袄军起事后,杀掠官吏,开仓济贫,立即得到广大汉民的响应,支持者甚众,杨氏兄妹一度称雄一方。彼时金人忙于应付北方蒙古人的扰边及境内契丹人的反抗,根本无暇对付红袄军,便采取招安的策略,向杨安国许以高官厚禄。杨安国经过考虑后,接受了金人的官职,而今官任防御使,仍节制原班人马,倒应了宋人的那句俗谚:“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