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解之谜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僰人悬棺为何置于万仞绝壁

在我国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曾经生活着一支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僰(Bó)人。从春秋时期到明代万历年间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繁衍。在春秋时期,他们被称为“僰人野人”,在汉代,被称为“滇僰、僰僮”,明朝则呼为“都掌族”。然而在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的“僰汉大战”之后,这个部落从此就神秘地销声匿迹了,除了高悬在离地高达百米的断壁悬崖上的265具棺材,他们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其他的信息。

这些高高在上的“僰人悬棺”总重超过千斤,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其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有的选择最为险峻的天然或人工凿成崖石安放,棺木还裸露在外面;有的在绝壁上凿孔,插入木梁,把棺木架在上面。悬棺离地面数十米到100多米,在山风中凌空俯视地面,令人可望而不可及。这些悬棺已经在高高的空中悬挂了数百年,经历着风风雨雨的剥蚀,至今仍牢牢地迎空而立。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

现存悬棺最集中的地方是宜宾地区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两处景区。其中麻塘坝亦称僰人沟,距四川省珙县城60千米,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现存有悬棺160多具,许多棺木半悬山崖,距地面一般高约25~50米左右,最高的有100多米。苏麻湾距麻塘坝10多千米,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48具悬棺,沿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人们在船上就可以看见这些奇特的悬棺。

悬棺 四川省珙县

据学者研究,悬棺文化最早起源于吴越地区特别是现在福建、浙江两省交界的地区。之后,由于战乱,这支具有特殊墓葬风格的文化由山路(也有水路)迁入江西,分为两支。一支由江西至湖北,沿长江而上,到达四川。从四川由北到达陕西,由南到达云南(再由云南传入贵州、广西及越南等地)。另一支从江西入湖南,再由湖南进入贵州、广西(也可能成为传入越南的悬棺文化的一支)。

僰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呢?专家们认为,按古僰人的意思,悬棺入云,是吸日月之精气。从科学上来说,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水之间,他们对山水产生无比崇高的感情,死后葬在靠山临水的位置表明亡灵对山的依恋和寄托之情。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那是因为高处可以防潮保尸,并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

可是所有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空谷,都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而且到处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没路可走。古人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的呢?对此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解释有“栈道论”和“吊装论”,还有“洪水说”、“隧道说”、“天外来客说”等等,悬棺因此被蒙上了一层异常神秘的色彩。

“栈道论”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古人可能就像今天造房子搭架子那样沿着悬崖向上搭,当搭到洞穴口时便可将棺一层层递上来,直至送入洞中,或者由山顶搭栈道向下直至洞口。证据是现在只要乘竹筏沿九曲而游还可以在两岸的岩壁缝隙处看到一些残存的木料,这就是安置船棺后为确保它的安全而将栈道拆除的遗物。但是存放船棺的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的,突兀峭拔,崖壁坚硬,由下而上搭架子能搭到数百米谈何容易,特别是在工程技术还极其落后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就更难实现。“吊装论”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1973年9月,公安部门曾侦破了一起盗悬棺案。两名盗贼供认,他们买了数百千克粗铁丝制成软梯,上端紧绑在岩顶的大树根部,一人把风,一人顺梯而下至洞穴,再设法在崖壁上开辟一条栈道,随后盗棺而出。有些人因此认为僰人是反其道而行:先找到安葬洞口,在洞口前架设数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死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但人们至今不能断定古人是用什么机械将悬棺放到洞穴里。因为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鞭长力微,即使百人在峰顶一起用力绞拉辘轳之类的简单机械来吊升岩底的棺木,吊到洞口时也不能放进穴内。

悬棺隐身在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充满了永恒的神秘色彩,它作为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沉积了往日逝去的回忆。人为何悬棺而葬?刀耕火种的年代如何置棺高岸?人是怎样消失的?棺上的红色岩画又在讲述什么故事?这些谜还有待今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