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交际:自爱爱人,自利利他
卢莱修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一个总是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的人,可能连做人都会变得无趣。所以我们应当避免被欲望纠缠身心,否则生活也会跟着不幸。要知道,做个乐于助人的人,把自私驱除,你心中的负担才不会越来越重,而是充满光明。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行自揣度
传说有一天,阎王正在审判分发小鬼们投胎的去处。阎王在那里宣判:“张三你到东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投胎做人……”地狱中声声不断,阎王依次分派。
这时,一只等在一边的猴子,忍不住开口说:“阎王,那些小鬼你都让他们去投胎做人,你就发发慈悲心肠,让我这只猴子也去尝尝做人的滋味吧。”
阎王说:“猴子啊,人的身上没有长长的毛,而你全身上下长满了毛,怎么能去做人呢?”
猴子说:“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间去了吗?”
阎王经不起猴子的再三哀求,答应帮助猴子拔毛。阎王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痛得“嗷嗷”直叫,一溜烟逃走了。
阎王叹了一口气说:“连一毛都舍不得拔,还怎么有资格做人呢?”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个总是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的人,可能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我们应当避免被欲望纠缠身心,否则生活也会跟着不幸。要知道,做个乐于助人的人,把自私驱除,你心中的负担才不会越来越重,而是充满光明。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欲较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这也正如卢莱修所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有的人眼睛虽然看不见,心却无比光明宽阔;有的人耳聪目明,却只顾一己之私。不小心掉在坑里的人,往往不是盲人,恰恰是因为盲人点亮了无私的灯笼,才免得大家一同摔得难堪。
弘一法师发愿道:“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弘一法师立志发愿,一生倾尽己力,负担、教化众生,从无半分后悔。大师就曾向世人极力呼喊: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这份真诚实意,感化无数人。在大师看来,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去普度众生,去担负一切众生的罪恶,愿意去代替他们受苦。以他的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担一切的罪恶,这又是何等的无私与伟大啊!
人,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懂得,仁爱应摒却私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每个人都因自私而不对他人行善,那么世界必然是一片黑暗。
要使自己拥有的名贵的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邻居的花圃里也都种上同样高贵的花,因为心灵无私是保持高贵的唯一秘密,也是营造仁爱氛围的唯一方法。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人不帮助自己的。”
所以,临事须替他人想,论人先行自揣度。少一些自私,多一些爱人,这是与人交际的秘诀,也是一个人开心地活在世上的途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总会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为使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就是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有一个被称为“囚徒困境”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后来抓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丢失的财物。但他们都矢口否认自己曾杀过人,辩称自己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检察官分别对每个人说:“你们的偷盗罪已经成立,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杀人的罪行,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大家只判1年刑就可以了。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这样两人都选择了坦白的策略。因此分别被判刑5年。
为何会出现这种困境?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犯了自私自利的毛病。他们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宁愿别人陷入灾难的境地而不顾,从而损人不利己。如果他们能够推己及人地想一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会有更好的结局等着他们。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推己及人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为别人着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做自己来对待,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当然,推己及人要有道,毕竟并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他人,也并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在他们不想接受时,绝不可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一次,苏格拉底在大街上与人辩论,结果被对方踢了几脚,可苏格拉底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人对此迷惑不解,苏格拉底解释说:“我没有必要去踢一头驴子。”苏格拉底将对方比喻成一头驴子,也就是说,智者是不应该跟一头驴子计较的。驴子是动物,它们没有意识、思想,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会做出一些粗鲁的事情来。但是人类是有智慧的,如果与动物较劲,那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呢?苏格拉底运用这样的思维,避免了一场“战斗”。
试想,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丝毫不会后退,没准儿直接冲上去与那个人扭成一团,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后果可想而知了。
古人常说:“路径窄处,退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就是说在道路狭窄的时候,要退一步让别人能走;在享受美餐的时候,要分一些给别人吃。这也是立身处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
懂得退让并非是示弱的行动,而是智慧的表现。对于我们做人来说,不要事事处处争强好胜,不要遇事就和人硬碰硬,应该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处处和人硬来,最终可能双方都头破血流。
有这样一则寓言:
南方的河里有一条豚鱼,游到一座桥下,撞在了桥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绕过桥柱,反而生气起来,认为是桥柱撞了自己。它气得张开嘴,竖起颚旁的鳍,胀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飞过的老鹰看见它,一把抓起来,把它的肚子撕裂,这条豚鱼就这样成了老鹰的食物。
苏东坡听后就此议论说:“世上有的人在不应该发怒的时候发怒,结果遭到了不幸,就像这条豚鱼,‘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却安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事情发生后总是责备别人,当然会有很多气受了。豚鱼错就错在不会退避。现实生活中,不是有很多这样的“豚鱼”吗?如果不能看清形势,该退的时候就退,而是时时逞强,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独无助的处境;生意场上如果不能量力而行,适时退让一步,就可能会造成错误投资,损失惨重,那么,种下的苦果只会由自己来吞食。
据说有一年,香港政府因财政拮据,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把中环海边康乐大厦所在的那块土地进行拍卖。这块土地面积大,属于黄金地段,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地方。消息传出后,有资产的人纷纷披挂上阵,连远在港外的富商们也都赶来参加投标。一时间,香港码头机场人满为患,饭店老板个个眉开眼笑。
不过觊觎者虽多,有资格的就那么几个,真正打这块地皮主意的,只有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和英国的渣打银行。为了不让港外人士购地,有意让这两家中的一个获胜,便采取了暗中投标的方式,谁也不知道别人所投价格为多少。
李嘉诚心里有打算,地皮虽好,也有个底限,否则买回来也是亏本,而渣打银行必然拼命抬价,以扳回前几次败北丢的面子,李嘉诚报上20亿港元。那渣打银行活脱脱的英国绅士脾气,底气不足却要打肿脸充胖子,又认为李嘉诚必定拼命抬价,于是豁出了老本,报出了34亿港元的价格。结果当然是渣打银行获胜。正当银行上下举杯欢庆时,打听消息的探子回来报告说,李嘉诚的报价比他们少14亿港元,顿时一个个脸色变得死灰,总裁吃惊得连酒杯都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连连地说,英国绅士上了中国商人的大当。
李嘉诚精打细算,忍住了黄金地段的巨大诱惑,果断地抽身而退,把烫手的山芋甩给了渣打银行。试想,如果李嘉诚忍不住,把自己的老本全部押上,很有可能落个失败的“威风”,这又有何价值。这就显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妙处,凡事能够量力而行,多懂得适时而退,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成功。
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必须要懂得退让的要诀,要在退让中体现出自己的魄力和智慧,同时也能保存实力,量力而行,而不是为了表面文章而大伤元气,这才不失为人生当中的妙招。
退一步让三分,不仅给别人留一条活路,也是自己拓宽人际资源的绝妙之策。生活中,今天你让了他一步,明天他会还你两步,这样一来二去就等于交了一个好朋友,朋友多了好办事,人脉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打开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门。如果你凡事都想利益独享,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你有着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是无用的白纸,而且在别人的心目中你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如果学点分享主义,好处利益分给众人,让每个人的心理得到平衡,这样大家肯定会通力合作,协助你顺利取得成功。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间世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就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能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别人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欺人者人欺之,敬人者人敬之
弘一法师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正所谓,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损人者,人损之;欺人者,人欺之。
智利作家尼高美德斯·古斯曼说过:“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敬人者,人恒敬之。然而,有一种人知识非常渊博,知识渊博了,便恃才自傲,自视甚高,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对自己也不够自重,非常放荡、任性,“名士风流大不拘”。
这种人在现实中有很多,他们不认为这是缺点,反而常常引以为傲,觉得自己很有个性。却在不知不觉间得罪人而不自知,或者根本不在意得罪人,结果往往遭到报复。
东汉末年,祢衡很有文才,在社会上是非常有名气的,但是,他恃才傲物,从来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经常放言除了孔融和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他容不得别人,别人自然也容不得他。所以,他“以傲杀身”,被黄祖杀了。
有一次祢衡经孔融的推荐,去见曹操。见礼之后,曹操并没有立即让祢衡坐下。祢衡仰天长叹:“天地这么大,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曹操说:“我手下有几十个人,都是当今的英雄,怎么能说没人呢?”祢衡说:“请讲。”曹操说:“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就是汉同祖时候的萧何、陈平也比不了;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猛无敌,就是古代猛将岑彭、马武也赶不上;还有从事吕虔、满宠,先锋于禁、徐晃;又有夏侯惇这样的奇才,曹子孝这样的人间福将。怎么能说没人呢?”祢衡笑着说:“您错了!这些人我都认识,荀彧可以让他去吊丧问疾,荀攸可以让他去看守坟墓,程昱可以让他去关门闭户,郭嘉可以让他朗读诏书,李典可以让他传送书信,吕虔可以让他磨刀铸剑,满宠可以让他喝酒吃糟,于禁可以让他背土垒墙,徐晃可以让他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叫做‘要钱太守’。其余的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罢了!”
曹操听了很生气,说:“你有什么能耐?竟敢如此口出狂言?”祢衡说:“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让皇帝成为尧、舜,下可以跟孔子、颜回媲美。怎能与凡夫俗子相提并论?”这时,张辽站在旁边,拔出剑要杀祢衡,曹操阻止了张辽,悄声对他说:“这人名气很大,远近闻名。要是把他杀了,天下人必定说我容不得人。他自以为很了不起,所以我要他任教吏,以便侮辱他。”
一天,祢衡面见曹操,曹操特意告诉看门人:“只要祢衡到了,就立刻让他进来。”祢衡衣衫不整,还拿了一根大手杖,坐在营门外,破口大骂,使曹操侮辱祢衡的目的没能达到。有人又对曹操说:“祢衡这小子实在太狂,要杀他还不容易?”曹操说:“不过,他在外总算是有一点名气。我把他送给刘表,看看结果又会怎么样吧。”就这样,曹操没有动祢衡一根毫毛,让人把他送到刘表那儿去了。
到了荆州,刘表对祢衡不但很客气,而且“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但是,祢衡骄傲之习不改,多次奚落、怠慢刘表。后来,刘表无奈,只好又派人把祢衡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到了江夏,黄祖也能“礼贤下士”,待祢衡很好。祢衡常常帮助黄祖起草文稿。有一次,黄祖握住他的手说:“大名士,大手笔!你真能体察我的心意,把我心里想说的话全写出来啦!”但是,后来在一条船上,祢衡又当众辱骂黄祖,说黄祖“就像庙宇里的神灵,尽管受大家的祭祀,可是一点儿也不灵验”。黄祖下不了台,恼怒之下,把祢衡杀了。祢衡死时不到三十岁。曹操知道后说:“迂腐的儒士摇唇鼓舌,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骄傲如此,自以为自己是天王老子,对别人毫不尊重,轻易折辱别人的人,不是勇敢,而是蠢。祢衡是一个很蠢的人,他似乎很为自己的狂妄自大引以为傲,以蔑视侮辱他人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名声,却不知这是自掘坟墓。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才会尊敬你,侮辱别人必会招致别人的报复,所以,尊重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正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心理。一个人无论地位和才干平凡还是卓越,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做天地间大写的人。每一个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尊严,给别人以尊重胜过给别人以黄金。尊重能换来情感,情感却不是黄金能买到的。黄金能使人弯下自己的腰,尊重却能使人付出自己的心。
济人须济急时无
有一次公西赤被派出去做大使,冉求因其还有母亲在家,就代其母亲请求食物配给,并多给出许多。孔子知道后,虽然并没有责怪冉求,但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坐的是最好的马,穿的是最棒的行装,这么多的置装费中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母亲用。我们帮别人,要在他人急难的时候帮忙,公西赤并非穷困潦倒,再给他那么多,只是锦上添花,实在没有必要。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却救人于危难。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有人说,真正的朋友是雨中的一把伞,是雪中的一捧炭,是寒室中温暖的棉被,是佳肴中不可缺少的盐花。
三国鼎立之前,周瑜并不得意,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做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很多,粮食问题就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叫鲁肃,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顿时产生了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后来周瑜发达了,真的像鲁肃想的那样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在别人富有时送他一座金山,不如在他落难时,送他一杯水。因为,人们总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时候,如果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将会永远铭记在心,感激不尽。
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正是他在经济上最贫困的时候,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当《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谢意:“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两人友好相处,患难与共长达40年之久。列宁曾盛赞这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是“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故事”。
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简单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感激。常言道: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当别人需要我们救助的时候,我们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因为,救助别人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项职责,而且有时候救助别人,往往就是在救助我们自己。
一天深夜,有位中年人沿着一条昏暗的小路回家。当他经过一片丛林时,突然听到有人挣扎的喘息声,慌忙停下脚步,仔细地听。发现是两个人在扭打,间或夹杂着衣服撕裂声。他立刻明白:一个女孩被袭击了!
他想,到底我该不该介入这个事件当中呢?他一面担心着自己的安危,一面诅咒着为什么今天晚上要选这条小路回家。如果自己也成为另一个牺牲者怎么办啊?是不是该跑到附近的电话亭打电话给警察就算了呢?
那个决定的过程好像永无止境,但实际上花不了几秒钟,而且听得出来那个女孩的呼吸挣扎声越来越微弱了。他决定一定要有所行动。于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立刻冲到丛林后面,将歹徒从那个女孩身边拉开。随后他和歹徒扭打成一团,倒在地上滚来滚去。
最后,歹徒终于放弃,跳起来逃跑了。他气喘吁吁地爬起身来,那个蹲在黑暗之中的女孩,仍然在啜泣和不停地发抖。他跟那女孩保持了一段距离,慢慢地说:“好了,那个人已经走了,你现在安全了。”一段很长的沉默,她开口了,带着不可思议的惊讶:“爸爸!是我啊!”
善有善报,而且回报得如此温情。中年人在最关键的时刻伸出了援手,但他没有想到自己救助的竟是自己的女儿。常言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你的手远比袖手旁观潇洒。于别人急需帮助时,施予善行,往往能收到比别人更加丰厚的回报。为别人付出你的爱心,就种下一片希望,就会有硕果累累的一天,就能品尝到丰收的喜悦。
如果人世间都能像圣人希望的那样,多些雪中送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会更加和谐安宁。
求大同存小异,薄责于人生和气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一条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死了。他痛骂上苍不公道,只因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当哲学家正陷入这种苦恼之际,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位置距离蚂蚁窝不远。这时,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叮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踩死所有的蚂蚁。
天神在这个时候现身,并用他的拐杖敲着哲学家的脑袋说:“你既然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批判上苍的行为吗?”
这位哲学家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人一样,他们在评判别人时,总能头头是道,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是当自己身陷其中,成为当事人时,就忘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犯了与别人同样的错误。
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人对别人的要求远远超过对自己的要求,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非要求别人做到不可。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周”是包罗万象,一个圆圈,各处都统一,一个君子的为人处世,就应该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经常将别人与自己作比较,看他顺眼就对他好,不顺眼就反感他,就是“比”。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就容易流于偏私。“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柏杨曾说:“人们如果能不坚持用自己的标准——尤其是连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不管他年轻年老,也不管他是男是女),大家都有福。”这便是“周而不比”。
人是感性的动物,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往往以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表现在工作中,一方面是用放大镜来观察他人的缺点,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用显微镜观察自己的优点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可言。很多时候,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却忽略了这个标准只是自己的,甚至是连自己都无法达到的一个标准。对别人的要求与标准降一点,再降一点,用孔子说的“薄责于人”来要求自己的行为,一切都会变得圆满很多。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和许多人都是朋友,其中包括许多被人认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十分奇怪卡耐基的想法:“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忍受那些怪人呢?他们的生活与我们一点都不一样。”卡耐基回答:“他们的本性和我们是一样的,只是生活细节上难以一致罢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戴着放大镜去看这些细枝末节呢?难道一个不喜欢笑的人,他的过错就比一个受人欢迎的夸夸其谈者更大吗?只要他们是好人,我们不必如此苛求小处。”
卡耐基不愧是人际关系学大师。其实,每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优点与缺点共存,美丽与丑陋俱在。与人相交,要看好的方面,至于一些小节,诸如生活习惯之类,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服装界有名的商人史瓦兹是一个“薄责于人”的经营者,他的成功就和这个品格有莫大的关系。史瓦兹刚入服装行业的时候,有一次他拿着样衣经过一家小店,却无缘无故地被店主讥讽嘲笑了一通,史瓦兹并未反唇相讥,而是诚恳地请教,店主观点独特,史瓦兹大惊之下,愿高薪聘用他。原来这家小店的店主居然是一位极其突出的服装设计师,只是因其自诩天才、性情怪僻而与多位上司闹翻,一气之下发誓不再设计,改行做了小商人。史瓦兹弄清原委后,三番五次登门拜访,诚心请教,这位设计师愤然拒绝,出言不逊,史瓦兹毫不气馁,常去看望他,终于和他成为朋友。不久,这位设计师终于进入了史瓦兹的服装公司,帮助史瓦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服装帝国。
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任何时候都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苛求他人,求大同存小异,才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所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得好:“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工作中和生活中因为某件事情和别人发生了冲突,你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的要求宽松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氛围就会轻松愉快许多。相反,我们面临的只有无尽的误会和烦恼。
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当时曹军远不如袁军强大,但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一再坐失战机;曹操则富有谋略,善于用兵。结果,战事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打败袁绍后,曹军将士在袁军的帐篷里搜到了一些信件,全是曹操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将与袁绍暗中勾结、示好献媚的信。有人建议,把这些写信的人全都抓起来杀掉。
可是,曹操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当初袁绍的力量十分强大,连我自己都感到难以自保,又怎么能责怪这些人呢?假如我站在他们的位置,当时也会这么做的。”
于是,曹操下令把信件全部烧掉,对写信的人一概不予追究。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里,从此对曹操更加忠心耿耿,卖力相助了。
曹操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使他更多地赢得了人心,愿意投奔他并甘心为他效力的人越来越多。这样,曹操的力量便越来越强大,手下谋臣将士如云,他借此很快打败了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
一句“假如我站在他们的位置”,将曹操的换位思考展现无遗,也正是凭着这种态度,曹操获得了众多愿为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从而成就了一代枭雄。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移情”,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一个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然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绝对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如果想和别人真心共处,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去想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是“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首要前提,但在更多的时候,或许别人需要的,不是我们给予什么样的帮助,而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
柏杨先生在其《不再托人带东西》的文章中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但凡有朋友去往外地,必有一大群人前来请其带东西,“拒绝吧,情断义绝,一旦倒毙街头,狗都不理。接受吧,实在力不从心。每到一个地方,光也不敢观,亲也不敢探,一头就撞进百货公司,一面采购,一面心里嘀咕,不知道称不称主顾的心,满不满客户的意,至于送货到府,更是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好容易万事已毕,又要赶赴下一站矣。”在交通与信息如此发达的今日,就算远隔重洋,买东西也已极为方便了,但人们还是偏要请朋友带。显然,在开口的那一刹那,人们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朋友,更别说设身处地为朋友想了。因此,柏杨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呼吁:“我们盼望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有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的教养。珍惜友情,爱护自己所爱的。除非必要,不再轻易托人带东西、买东西,这也是一个开端。呜呼,别把自己的面子,建立在困扰别人的行为上。”
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一个人成大事和获取成功的关键。
人们常说,良好的沟通是心与心的沟通,生活中那些“善解人意”的人往往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做到将心比心,用别人的眼光来想问题、看世界,以别人的心境来体会生活,以最真切的方式感受别人的欢乐与忧伤,这样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送轮明月与人,月光也会照耀你心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突然开悟。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偷窃的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胸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也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
宽容是心与心的交融,无语胜有声,宽容是仁人的虔诚,是智者的宁静,正因为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
宽容是一种大度,是一种豁达;宽容能够容纳万物,宽容能够包含太虚。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就活得轻松、潇洒、磊落。心胸狭隘,一事不顺便心存憎恨,一句话不顺,就耿耿于怀,心灵上栽满荆棘,思想上遮满云雾,整日抑郁,常年忧虑,就无异于自戕自害。
宽容,更是一种智慧。懂得宽容的人,堪称一个智慧的人。他总是使一些猜忌和误会消失于无形,由此避免许多无谓的冲突和不良的后果。他能使自己心性平静、神采安逸。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心潮起伏,也不会因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更不会为了鸡毛蒜皮之事而争得你死我活、脸红脖子粗。他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善明事理,勇于开拓,他追求的是永恒的春天,快乐的人生。
生活中如果没有宽容,会使人处处碰壁,寸步难行。没有宽容,会使人像过街老鼠,处处挨打。因为一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要和许多人打交道,因此不可能一切都随心遂意,不可能让整个世界都随着你,顺着你。我们要学会宽容,要用宽阔的心胸去包容一切违逆和挫折,更要以宽阔的心胸去理解他人的误会和偏见。如果你宽容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胸襟豁达,适度地宽恕别人,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宽容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胆小怕事、无原则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能从大处着眼,或暂时抛弃个人的利益,这恰恰是“心胸天地阔”、思想境界较高的表现,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因素。“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人的一生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别人有些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就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善意的宽容,使之避免过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同样也应宽恕与容纳自己,并努力从中吸取教训。
宽容,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最高尚的精神援助。宽以相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有很大帮助。
送轮明月与人,月光也会照耀你心。宽容地对待你的友人,爱人即是爱己,利他也是利己。
适时投其所好,方能皆大欢喜
很久以来,“投其所好”作为一个贬义词被人鄙夷,这主要是因为“投其所好”者的目的往往是自私的、不可告人的。假如目的是光明磊落、合乎情、顺乎理,“投其所好”就可以正名了。我们这里的攻心术上的用法,正是基于后一种意义的理解之上的。
心理学表明,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悦、兴奋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带来排斥和拒绝。那么,正如管理心理学所证明的:“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表明,要使别人对你的态度从排斥、拒绝、漠然处之到对你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导、激发对方的积极情感。“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的过程。
有一次,思想家爱默生与独生子欲将牛牵回牛棚,两人一前一后使尽所有力气,也没能把牛牵进去。家中女佣见两个大男人满头大汗,徒劳无功,于是便上前帮忙。她拿了一些草让牛悠闲地嚼食,并一路喂它,很顺利地就将牛引进了栏里,剩下两个大男人在那里目瞪口呆。
虽然这里面对的是一头牛,但也足见投其所好的威力。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面对自己所好,能有几人视而不见呢?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但他渴望能与李白见上一面,于是便写信,邀李白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他在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闻有好风光,还有美酒,便欣然而往。至汪伦处,李白见其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心中顿生几分好感,并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并留数日后方离去。
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迎来送往那套烦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已走时,立即携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因此有了那首千古佳作:“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位隐居的无名人士,一位狂放不羁的诗仙酒徒,就这样神奇地相聚,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其实应该是汪伦聪明,知道投其所好,用酒来诱引李白,这位对酒当歌的大诗人,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用酒做诱饵是正中下怀。
“投其所好”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劝说方法。
19世纪,在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流行一种宽檐的帽子,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十分华美。当这些女士们进入剧场看戏剧时,坐在她们后面的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的高高的帽子,而看不到舞台,于是就向剧场经理提出抗议。剧场经理起初只是一味请求女士脱帽,但谁也不予理睬。后来,经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听他说:“本剧场照顾年老的女士,只有她们可以不必脱帽。”此言一出,剧场的女士们纷纷摘下了帽子。
“只有年老的妇女可以不脱帽。”言外之意就是“脱帽的都是年轻女人”,这就迎合了女人的爱美心理,因此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投其所好是一种智慧,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要想使别人与我们交好,或者合作,必须善用投其所好的原则。为人处世,一味地以我为主,我行我素,看似有个性,其实很容易伤了别人的心,伤了大家的感情。而将投其所好运用得当,则友谊长存,皆大欢喜。
理解是座舒心桥,拉近距离增情谊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是一位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得到了白玉无瑕的美名。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一家小报的广告中,出现了一条“艺人梅兰芳卖画”的字样,显然,是有人在冒梅兰芳之名赚钱。对这种恶劣行为,梅兰芳的朋友们都十分气愤,纷纷准备去那家小报兴师问罪,并准备找出那个冒名者,狠狠教训他一通。
梅兰芳却劝阻了他们,他对朋友们说,这个冒名者想赚钱不假,但通过卖画来赚钱,想必也是有点本事的,估计也是个读书人,只不过命运不济罢了。
朋友们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冒名者的来历,果然同梅兰芳所预料的一样。无独有偶,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也有这样的宽大胸怀。
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最多只是把伪造的签名除掉。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样,毕加索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穷画家朋友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再说,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们也要吃饭,那些假画使许多人有饭吃,而我也没有吃亏,为什么要追究呢?”
梅兰芳和毕加索都是伟大的、聪明的,正是他们的理解,才使许多人得以生存。他们没有因为理解、宽容别人而失去什么,反而让人更加敬重他们,而他们自己也落得一个好心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1863年1月8日,恩格斯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妻子病逝的消息,写信告诉了马克思。过了两天,他收到了马克思的回信。信中的开头写道:“关于玛丽的噩耗使我感到意外,也极为震惊。”接着,笔锋一转,就说自己陷于怎样的困境。往后,也没有什么安慰的话。
“太不像话了!这么冷冰冰的态度,哪像20年的老朋友!”恩格斯看完信,越想越生气。过了几天,他给马克思去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火,最后干脆写上:“那就请便吧!”
20年的友谊发生裂痕!看了恩格斯的信,马克思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沉重。他感到自己写那封信是个大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释得清楚的时候。过了10天,他想老朋友“冷静”一些了,就写信认了错,解释了情况,表白了自己的心情。
退让、坦率和真诚,使友谊的裂痕弥合了,疙瘩解开了。恩格斯在接到马克思的来信后,以欢快的心情立即回了信,并附上汇款。他在信中说:“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清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生活中,请让我们相信,每一个有坏处的人都有他值得同情和原谅的地方。一个人的过错,常常不是他一个人所造成的,对这些人多一些体谅吧,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你的宽容就可以温暖一颗失落的心,他们也会把温暖传递给他人。
理解是伟大的,它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进了友谊,避免了无意义的争端。理解是一座舒心桥,只有理解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理解既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让自己免受烦恼之苦,可谓既利人又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