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破·习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悟德行:谦谦若水,厚德可纳污物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震慑邪恶、净化环境、吸引财源的动力。德能使人内功强劲,无往而不胜。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用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品格可立一生。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恪守信用。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这种能生万物,同时也能毁灭万物的自然力量,通过疏导、引导、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么自然界和人类就可以和谐共处。但是,现在的人们不能发挥个人和社会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如果一个人能将自己放在一个明智的位置,对人能以合适与体贴的态度,说话能有实际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动脑子考虑周全、量力而行,哪还有什么因为不平衡而起的争端呢?如果真能这样就没有什么值得痛苦和相互伤害的了。

水,无常形常式,却包容万物,无往不利。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使万物得其润泽,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这个永远不平静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生在世,若能将水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完人,正是“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唯有德者可用其力,唯有品格可立一生

在美国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

美国加州的数码影像有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技术工程师,有一个叫史密斯的年轻人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史密斯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史密斯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在史密斯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位老人一把抓住史密斯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我女儿了。”

“对不起,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史密斯一脸迷惑地问道。

“上次,在中央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儿从湖里救上来的!”老人肯定地说道。

史密斯明白了原委,原来老人把自己错当成他女儿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女儿!”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史密斯面对这个感激不已的老人只能努力解释:“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去过呢!”

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史密斯:“难道我认错人了?”史密斯安慰老人:“先生,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你女儿的恩人的!”

后来,史密斯接到了寻取通知书。有一天,他在公司里又遇见了那个老人。史密斯关切地与他打招呼,问他:“您女儿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史密斯心情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司机师傅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司机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女儿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女儿!”

“噢?”史密斯大惑不解。那位司机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才才是可塑之才!”

史密斯被录用后,兢兢业业,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市场开发部总经理,一年为公司赢得了3500万美元的利润。当总裁退休的时候,史密斯继承了总裁位置,成为美国的财富巨人,家喻户晓。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一辈子做有德之人的人,绝对会赢得别人永久的信任!”

崇高的人品,是史密斯成功的秘诀。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人品使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成为荣耀,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有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人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修身。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到了宋代,更是有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到了一个基础地位,先有高尚的品行,然后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要成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所容易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被容貌的美丑所束缚而不考虑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品格之美。而事实证明,依仗外表的人往往因外表而毁灭,依仗品格的人却因此而永生。

在新奥尔良的一个大广场上伫立着一座漂亮的大理石雕像,在雕像上有这样几个字:“玛格丽特雕像,新奥尔良。”

在黄热病疯狂蔓延的情况下,玛格丽特活了下来,成了一个孤儿。长大后,她就嫁人了,但不久她的丈夫就死去了,她唯一的孩子也死了。她非常贫穷,也没有文化,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外,她几乎不会写字。于是,她就去了女子孤儿收容所工作。后来,玛格丽特在这个城市开了一家自己的乳品面包店。每个人都认识她,并且资助她购买运奶的小车和烤面包炉。玛格丽特非常努力地工作着,节省下每一分钱来帮助那些孤儿。她从来没有一件丝绸衣服,也没有戴过一双羊皮手套,她长得也不漂亮,但当她离开人世后,这座城市却为这位孤儿的朋友和保护者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纪念雕像,作为对一个美丽的、有益的、无私的人的感激。

玛格丽特的外表不是美丽的,然而她死后她的美丽却成了这个城市的象征,而多少美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被人们所欣赏。外表的美固然能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但外表的美是会消退的,只有内心的美才能愈久弥真。看一个人高贵与否,重要的是看他的品行,而不是看他长得如何、穿着怎样。如果你素质低下,终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那么,即使你全身用名牌武装,你也无法变得高贵起来。要让自己变得高贵,首先就得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内心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仅不受欢迎,反而还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总之,高贵离不开品格的完美。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完美的内心世界,再漂亮的外表,也只能充当服装店里的衣架子而已,能让你一飞冲天,成就最伟大生命的只有你的品格。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胸怀博大,宽以待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别人也就会努力工作,尽心为你效劳。有德之人更能明白别人所追求的利益,并能尽力给予他最大的满足。

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震慑邪恶、净化环境、吸引财源的动力。德能使人内功强劲,无往而不胜。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用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品格可立一生。《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生命的精彩。

善德不嫌多,恶习不沾身

刘备临终前,留了两句话给他的儿子,那两句话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即是善德不嫌多,恶习不沾身的意思,这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其中的“为”与“不为”所体现的正是人内心的良知与底线。这两句平淡的话,可以囊括基督教全部圣经,其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一种“有所不为”的精神,这精神是一种高贵情操。在“为”与“不为”之间,衡量出一个人的品质。而且不但可以用之衡量他人,也同时可以用之衡量自己。

一个品行正直、德行高尚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会做违反良知和道义的事情的。

一个骑兵上尉受命带部队外出寻找粮草。当他们找到一家贫穷的小房舍并敲开时,一位白胡子老人出现了。

“把我带到能为我的部队找到粮食的田地里去。”这个军官说道。

“马上就去,长官。”这个老人回答说。

老人前头带路领着他们顺着山谷向上爬。行进了约一个小时之后,出现了一块大麦田。

“这下可解决大问题了。”军官说道。

老人说:“先别动手,稍等一会儿也不迟。”

他们又出发了,又找到另一块大麦田。士兵们跳下马来,收割着庄稼,并捆成束放在马背上。

“朋友,”这个军官说,“你为什么把我们带这么远?我们第一次所看到的麦田长得和这块田一样好。”

“确实一样好,”这位老人说,“但那块田不是我的!”

这位老人,宁愿损失自己的利益,也不伤害别人的利益,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啊!一个农村老人能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但生活中很多高知识水平的现代人却不禁令人汗颜,一些人在小事上都不敢坚持原则、守死善道,反而讥讽坚持原则、守死善道的人是固执之徒。温柔敦厚遂成了懦夫的遮羞布,也成了认真的哭丧棒。遇到大事,他们怎敢挺身!

试想一个在公交车上目睹窃贼作案却保持沉默的人,在面对更强大的邪恶势力时,如何能做到不向恶势力低头;试想一个会为了少许钱财而出卖企业甚至国家机密信息的人,在更多的财富诱惑时,如何能保证不出卖朋友,甚至是自己……

人身处世间,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准则:善德不嫌多,恶习不沾身。天下事有的可为,有的不可为;有的应该做,有的不该做。“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实际上是一种浩然正气。该做的做,面对任何阻挠也一往无前;不该做的不做,面对再大的诱惑也永远拒绝良知的背叛。

存厚朴之性,行真诚之事

黄牛看见狐狸在树下呜呜地哭,问它为什么悲伤。

狐狸抹了一把眼泪,说:“人家都有亲朋好友,唯独我孤零零的,心里难受哇……”

黄牛问:“花猫不是你的朋友吗?”

狐狸叹口气,说:“花猫与我交友一载,没请过我一次客,这算什么朋友?我早跟它散伙了。”

黄牛问:“山羊不是你的朋友吗?”

狐狸摇摇头,说:“山羊与我结拜半年,从未给过我一分钱的好处,还有啥朋友味?我早跟它断绝往来了。”

黄牛长叹了一声,问:“听说你曾经跟大黑熊的关系还可以?”

狐狸气得直跺脚,说:“我早把它给踢了,你想想,大黑熊能帮我什么忙?当初我根本就不该认识那个蠢家伙。”

黄牛戏谑地一笑,调侃道:“狐狸先生,我送你一样东西吧。”

狐狸眼睛一亮,心想这下可以讨到便宜了,立马止住哭,问道:“什么东西?”

黄牛扭过头,扔下一句“贪鬼”,头也不回地走了。

孤零零的狐狸可怜吗?一点都不可怜,今天这种局面完全是它自己造成的。做人要厚道,交朋友要真诚,不能只想着从朋友那里获得点什么,更重要的是为朋友付出。你对朋友好,以真心换真心,你就会获取朋友的信赖和帮助,你的朋友也就会越来越多,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

季羡林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他说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这就是季羡林先生所喜欢的人,其实也是季羡林先生自己的真实写照。季羡林先生用他真切处世的智慧,成就了一个“真”的国学大师形象。

现在很多人都提倡“真”、“善”、“美”,而“真”是为人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待人虚伪、不真切,他终将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只有待人真切,才能留给他人坦坦荡荡的形象,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1950年,李嘉诚凑了5万元港币,开办“长江塑胶厂”,主要生产玩具和生活用品。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李嘉诚的员工却很少有人跳槽。这是因为李嘉诚一直把诚实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只有你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后来,精明的李嘉诚看准了塑胶花市场的巨大潜力,就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全部投入到塑胶花的生产中。当时,有位外商觉得李嘉诚经营有方,生产的产品价廉物美,就找到李嘉诚,希望可以大量订货。但是,为了供货有保障,这位外商提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必须寻找有实力的厂家作担保。

这是一笔大生意,为此,李嘉诚欣喜不已,可是找谁作担保呢?李嘉诚接连跑了几天,都没有结果,最后只好如实相告:“先生,我非常想长期和您合作,但是很遗憾,我实在无法找到厂家为我担保。如果您因此而重新做出决定,我将尊重您的决定。”那位外商沉默了一会儿,说:“从你刚才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诚实的人。我想,相互间的诚实才是互相合作的基础。我已经决定了,你不必再找人担保了,我们现在就签合同。”

李嘉诚听了十分高兴,但是他还有一个难处,就是资金有限,一下子完不成那么多的订单,李嘉诚不得不把这一实情告诉外商。李嘉诚以为,只要自己说出了实话,对方就会取消和自己的合作,可事实恰恰相反,那位外商听了李嘉诚的话后,不但没有取消订单的意思,反而非常开心地说:“李先生,现在我更能肯定你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了。我愿意提前付款,为你解决资金难题!”

就这样,李嘉诚非常顺利地签下了合同,赚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从这件事中,李嘉诚领悟到,只有“信誉第一,以诚待人”这八个字,才是今后经营中应当遵守的金科玉律。

李嘉诚的成功归功于他的真诚,他的例子就是对季羡林先生“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的最好诠释。所以,做错了事情并不可怕,只要肯坦诚,你就仍然是一个厚道质朴、值得别人真诚相待的人。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朋友都不能够真诚地对待自己,那就请你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曾经真诚地对待过他们。要相信,唯有真诚相待,方能坦诚相见。

只身存天下,忘己成大公

有一位得道高僧,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拿着医疗箱,到最脏乱、贫困的地方,为那里的病人洗脓、换药,然后脏兮兮地回山门。他也总是亲自去化缘,但是左手化来的钱,右手就救助了可怜人。他很少待在禅院,禅院也不曾扩建,但是他的信众愈来愈多,大家跟着他上山、下海,到最偏远的山村和渔港。他说:“我的师父还在世的时候,曾教导我什么叫完美,其实,完美就是求这世界完美;师父也告诉我什么是洁癖,洁癖就是帮助每个不洁的人,使他洁净;师父还点化我,什么是化缘,化缘就是使人们的手能牵手,彼此帮助,使众生结善缘。”最后,高僧说:“至于什么是禅院,禅院不见得要在山林,而应该在人间。南北西东,皆是我弘法的所在;天地之间,就是我的禅院。”

依据这种观点,公而忘私故能成其私便成为千古颠扑不破的无上法则。

从万物个体的小生命来看,死亡仿佛极为不幸之事,但从天地长生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的变相。万物与天地本来便是一个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能生能死的功能,并没有随生死的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永恒地存在着。

人如果能够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世,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象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便真正摒却了私心。只要奋不顾身,为义所当为地努力去做。那么,虽然看来是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上去虽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做出了一个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岂不是因为他毫无私心的表现,而完成了他真正整体的大私吗?

只身存天下,将己身与天下融为一体,是对自身最好的安排。北宋范仲淹曾挥毫撰写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德追求,勉励志士仁人情感不要轻易地随景而迁。升官发财之日,不会得意忘形;遭厄受穷之时,也不致愁眉不展。身居高职,能为民解忧;一旦流离江湖,依旧心系万民。在位也忧,离职也忧。如要问:“似这般无日不忧,几时才是一乐?”只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义助他人,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死后,朝野上下一致哀痛,甚至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

许多大公无私之人表面上看似因为无私而失去了许多,殊不知,他们为此得到的却更为丰裕。如果推开历史,走进生活之中,你同样会发现,如果不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自私的位置,获得的将会更多。正如冰心的一首小诗:“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天地便小了。”

至公便是至私,从另一个角度看,好比两个结伴登山的人,突然遇到寒冷的天气,加上饥饿、疲惫,使得其中一人体力不支倒地。另外一人虽然也累得难以支持,但是为了救自己的朋友,拼全力终于把朋友背下了山。而也正因为他背负一个人,使自己充分运动,才免于被冻死。如果助人者当时没有救人之心,只一味顾及一己私利,最终二人都可能难逃冻死的厄运,细想,正是这大公无私的举动拯救了自己。

在人生的大道上,总会遇到许多公与私之间的艰难抉择,但我们或许不知道,生命的旅程中,有时救了别人,恰恰也是对自我的救赎。

融小我于大我,拓展生命的深度

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佛陀有一回与五百商人同坐一条船,船上有一个贼,想杀五百商人窃取金银珠宝。佛陀当时心想:如果告诉商人,贼一定活不了;不告诉商人,贼一定会杀商人。怎么办呢?

无奈之余,佛陀自己就把贼杀了。

让这贼杀五百商人,他会堕入无边地狱的,佛陀大慈大悲完全无我,想:“我自己来下地狱,我来解救他。”因而以大悲心做下这“杀一救众”的伟大创举。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牺牲”的极致。在现实的人世间,同样有伟大的牺牲之举。

道德,无疑是动人的,柏杨先生曾说过:“任何崇高的道德行为,都含有自我牺牲的因素,删除了自我牺牲,就没有孝道,也没有厚道,而且没有了爱。道德就成了一句空话。”所有崇高的道德,都是与牺牲相关联的,或许如此才能凸显道德震慑人心的力量,又或许如此才能使道德化为永恒。但无论何者,牺牲都成了道德的伴随之物,因为有着它的存在而使道德显得更加耀眼夺目。

秦朝末年,韩信发兵袭齐。齐军败退,齐将田横悲愤交加,为图复国之计,自立为王,率部属五百人隐入海岛(即今田横岛)。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汉称帝,为消灭各地残余反抗势力,刘邦又派使者来岛招降:“田横来,大者封王,小者封侯,不来则举兵加诛。”面对刘邦的再次召见,田横出于“国家危亡,利民至上”的思想,为保全五百部属性命,毅然带着两名随从前往洛阳朝见刘邦。但行至洛阳三十里外的尸乡时(今河南偃师),田横获悉刘邦召见的目的旨在“斩头一观”,愤然对随从说:“当初我和刘邦都想干一番大事业,而如今一个贵为天子,一个却要做他的臣子,我忍辱负重只不过是想保全我五百人的性命,刘邦见我,无非是想看我面貌,此地离洛阳三十里,若拿着我的人头快马飞驰去见刘邦,面貌还不会变。”言外之意是:我死,刘邦会认为岛上群龙无首,五百人的性命也就保住了。说完,不顾随从再三跪求,遥拜齐国山河,悲歌:“大义载天,守信覆地,人生遗适志耳。”慨然横刀自刎。田横自杀后,二随从急将田横之首送至洛阳,刘邦看到田横能为五百人自杀,感动落泪说:“竟有此事,一介平民,兄弟三人前仆后继为齐王,这能说不是贤德仁义之人吗?”遂派两千禁军,以王礼葬田横于河南偃师,并封田横的二随从为都尉。二随从不被官位所动,埋葬田横后,随即在其墓旁挖坑自尽。留岛的五百兵士听说田横自杀后,深感“士为知己者死”,田横为保全属下性命而去洛阳,他们为表达对田横的忠义之心,遂集体挥刀自刎。

田横为属下谋利殚精竭虑、捍卫国家坚贞不屈、大义载天、守信覆地、舍生取义、甘抛头颅的大无畏精神,真乃大英雄也。对田横的评价,司马迁曾说过:“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唐朝的韩愈也这样说过:“自古死者非一,夫子(田横)至今有耿光。”田横用他的生命印证了柏杨先生的“道德牺牲”,也践行了孟子所言的“舍生取义”之理。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删除了自我牺牲,道德就成了一句空话。”柏杨先生探寻到了道德最深的层次,用沉甸甸的“牺牲”,对孟子的话重新作了解读。

其实,“牺牲”,未必非要“舍生”,未必时时需要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只需在人生路上,多行仁义之事,大义为先,融个人的“小我”于社会的“大我”之中,舍得贪婪、舍得名利、舍得自我,便能活出人生的极致,同时也为道德增添更为动人的光环。

虎啸深山,龙潜海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万物都有它的极致之美。人生亦然,也有自己的极致。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如流星划过,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够拓展生命的深度,为短暂的人生增添更为动人的一笔。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它被誉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

如今,秦兵马俑坑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这究竟为何呢?

专家告诉我们,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1.97米之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

其实,处世也是如此,保持谦卑的姿态,避开无谓的纷争,就能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发展自己。

古人常说:“谦卑者其实最高贵。”这是因为谦卑是高贵者的通行证,君子懂得谦让,因此行万里也会路途顺畅。小人好争斗,因此还未动步,路已被堵塞。君子知道屈可以为伸,因而受辱时不反击,知道谦让可以战胜对手,因而甘居人下而不犹豫。到最后时,就会转祸为福,让对手知错而成为朋友,使怨仇不传给后人,而美名扬,以至无穷。君子的道行不是很宽宏富足吗?况且君子能忍受纤微的嫌隙,因此没有打斗之类的争论。小人不能忍受小忿,结果酿成巨大的耻辱。

当然,比较谦虚谨慎的人一般都带有天生的成分,更多的还是见多识广的缘故。许多人先前是心高气傲的,常以为天下人皆不如己,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之后,再翻开所读的书,找到了碰壁的理由,而且对这种理论体会得更加深刻。

富兰克林在美利坚合众国创建时,曾留下了许多功绩。

少年时他年轻气盛,走路常挺胸抬头,迈着大步。有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低了些,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

出来迎接的前辈笑着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想平安无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了谦虚!”

从此,富兰克林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并把“谦虚”列入人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为了与环境共融,狂妄的人渐渐收敛起自己的个性,变得谦卑宽容起来。但要把谦卑包容与唯唯诺诺、个性软弱区别开来,谦卑宽容是一种处世态度,属于一种收敛型性格,并非心无主见,胆小怕事,而是以退为进或顾全大局的处世策略。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谦卑者,常有福。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唯有如此,生命才有了一种无法言传的尊严和价值。

山很谦卑,它总是沉默,却造就了壮丽的风景;水很谦卑,它总是向下,却流成了江河湖海。人若谦卑,处处谦虚谨慎,便塑造了高尚的人格。

谦受益,满招损

孔子有一天大概很清闲,和子贡聊天。他说:“子贡,你说老实话,你自己觉得你和颜回哪一个厉害?”子贡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说:“哎呀,老师你饶了我吧。我哪里敢和他相提并论啊?你告诉我们一,颜回就能参悟到十。而我呢?也就知道一二而已。”孔子说:“你啊,在学业上还真不如他。不仅你是这样的,连我也不如他。”当然这是孔子的自谦语,但是不得不说颜回一定是一个悟性极高、道德极好的学生,做人家老师的人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不是颜回的高知识,我们要学习的是子贡的谦虚精神,他自己也是成就很高的,非常有才华,品行也不错,但是他没有骄傲。这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反映,比如还有几次他对孔子声誉的维护,他不允许人家说他比孔子的学问要好。换了今天的人,没准有人恭维自己还巴不得呢!正好顺水推舟,让自己得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名。只要自己能出名,哪里还管得了老师的死活啊?

一般来说聪明人都容易骄傲,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从来不肯低头。这是人类的通病,更是聪慧者常犯的错误。子贡的谦虚也就显得格外宝贵。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四十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为难他,于是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个‘子曰’? ”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弥勒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弥勒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十八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著名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学识渊博,然而他从来不会自满,他流传下来的最经典的名言警句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一个人到了这样的成就还能谦虚如几岁的孩童,真是难得。谦受益,满招损,这是古人留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的智慧。如今整个社会风潮是讲究有个性、要自信,然而很多人将自信理解成了骄傲自大,这真是自己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