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的若干认识问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关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党的一项根本战略。十二大报告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和政治高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述。报告一发表,许多同志读了之后都说,报告的这一部分既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报告对什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和它的主要内容,以及我们应该怎样来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都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学好报告的这一部分,领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并且把它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并且保证它永远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至于变质,不至于走到邪路上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讲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作为学习的参考。

第一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一齐抓,两手抓,要把实现现代化同实现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两个重大的战略目标,这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新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重要概括和重要发展。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这个问题的重要论述,这是很有意义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即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当时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一篇重申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动摇了整个的现代化事业。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指出,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必须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转变社会风气,端正党风。因此,在邓小平同志这篇重申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就已经包含了要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1979年9月末,叶剑英同志代表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作了一篇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讲话。这个讲话,是经过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认真讨论后一致通过的,是党中央集体的意见。在这篇讲话中,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同时抓紧的论点。这篇讲话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198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重要讲话。邓小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他还说,要建设这些精神文明,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在革命战争时期,物质条件并不那么丰富,但是党风民风很好。我们建国初期,物质生产条件比现在困难得多,但我们的社会风气和党风也比现在好得多。从邓小平同志这个讲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并不像有的人所说的,只有物质条件丰富了,才能建设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这是思想战线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这个文件中规定:“报刊、新闻、广播、电视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不能建设社会主义。要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宣传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宣传党群团结、军民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思想;宣传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在任何岗位上都要用科学态度紧张地进行一切工作,反对害怕困难和贪生怕死;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以参加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为无上光荣。”这就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明确地向全党提了出来。

到了1981年的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文献中,总结了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条基本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着重指出了“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坚决扫除长期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决议》还强调“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这就进一步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从以上的简要的回顾当中可以看出,我们党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极端重要性提到了全党的面前,形成了我们党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为之而奋斗的重大目标,把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目标列入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纲领。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核心。有同志问,过去曾经把高度民主放在高度文明的前面,现在把次序调了过来,这是为什么?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作了必要的调整,是党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发展。从实际生活来看,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就没有基础;而离开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所起的维护、促进和指导的作用,保证它的正确方向,物质文明的建设就不仅会缺乏强大的推动力量,而且会走上邪路。人民如果只有物质生活的改善,没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就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所以要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同时,不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都要人民当家做主,都需要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两个文明不可缺少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按现在这样的次序来表述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总路线,比过去的表述更为完善,更为准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这次十二大,我们党对“两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是党的正确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这次十二大报告比过去讲得就更加深刻了。

第二点。这次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提了出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报告中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过去在讲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强调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人们还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特征。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足以完全包括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这段很精辟的论述,确实是对社会主义特征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全面的科学的概括。

恩格斯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被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恩格斯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特征的经济方面,即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把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取代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生产,取代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恩格斯当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特征并没有涉及。这是因为当时主要要同那些离开客观经济过程,单纯从伦理观念出发的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发挥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就不仅限于社会主义特征的经济方面,而且涉及到了政治方面。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还讲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劳动者从社会领得同他们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部分消费资料的思想,即按劳分配的思想,以区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这就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经济方面。但这些还没有构成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全面概括,因为当时的实践还没有提出这样的需要。关于未来社会的精神生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也讲到过社会主义要改变由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所产生的一切旧观念,要使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得到充分发展,还讲到过要实现共产主义思想,要有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这些无疑对后人研究社会主义特征都是很重要的提示。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当时俄国生产发展水平比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低得多。因此,列宁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曾提出过“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公式,指出过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用巨大的勇气和革命的毅力,破除过去那种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只能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观念,引导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列宁在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对于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也非常强调。他曾说过,“树立新的劳动纪律,建立新形式的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创立吸引人们参加劳动的新方式和新方法,——这需要做许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这是最能收效最高尚不过的工作。”十二大报告引用了这段话的意思。列宁还说,“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还说共产党员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列宁在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列宁多次讲过,在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里绝对建设不起社会主义来。他还说过要真正成为共产主义者必须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最优秀的文化成果,要把资本主义的一切最先进的东西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

中国革命是经过长期的斗争,依靠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献身精神,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才取得胜利的。毛泽东同志正是根据我们的这个革命传统,根据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一贯强调发扬革命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过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很正确很深刻的,至今对我们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毛泽东同志还经常讲,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一定要永远保持这种精神。

从以上的简要引述中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党中央,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思想,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才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战略,从而更系统、更全面地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纲领。这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第三点。我们一定要通过对报告的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大力建设物质文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党的工作重点。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我们解决国内国际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对这一点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有丝毫的忽视。同时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反过来会对物质文明的建设起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保证它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如果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有崇高的理想,有高度的觉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就会更有力地推动物质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建设要靠人,科学技术要人掌握,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前个时期有人说,现代化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的概念,是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概念,他们主张讲现代化就是现代化,不主张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有害的。现代化既是生产力和物质技术发展的过程,尤其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它和社会制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讲现代化建设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目的,我们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什么原则区别了。我们只有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为指导,在全社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同志式的关系,不是尔虞我诈、互相欺骗的关系,而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那样一种平等互助、亲密友爱、团结合作的关系,才能使社会主义不变质,不走上歧路,永葆革命的青春与活力。我们一定要像报告所讲的那样,既生产出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又要培养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才能保持住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不至于和平演变。

有人认为,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具备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才能建设起来,或者说有了发达的物质文明,高度的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无论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来看,还是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看,都证明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不是物质文明的附属物或派生物。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的水平现在还比我们高,甚至高得很多。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反映它的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伦理观念等等,却是腐朽的、没落的。社会上充斥着大量诲淫诲盗、黄色下流的东西,充分表现了它的精神野蛮、精神堕落、精神空虚,更不用说广大劳动人民的受压迫受剥削了。在那样的社会里,尽管物质文明很发达,有许多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比我们好,甚至好得多,但他们仍然感到徘徊、彷徨、苦闷,感到精神空虚,感到没有出路,要寻找新的出路。再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看。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当然不如现在,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党风民风却比现在好,值得我们怀念。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横行,由于十年内乱所造成的后果还没有完全消除,再加上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这是完全正确的,绝对不能动摇),思想政治工作一时又没有跟上,这就带来了资本主义思想腐蚀的增长,以致我们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根本不相容的现象。如果不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来抵制它们,而任其泛滥下去,听任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腐化现象滋长,听任社会风气被污染,社会主义肯定就有变质的危险,就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从而大大提高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正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附属品和派生物,因此,它绝不会随着生产的发展或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自然而然地发展。我们革命的政党一定要利用掌握的国家政权,利用已经巩固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各种优越的条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宣传,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果放松了这方面的工作,就会吃大亏。进行革命的思想建设,我们党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革命战争时期,延安并没有什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反地生活很艰苦。能吃得饱,穿得暖,就很不错了。但是,为什么当年的延安却成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革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呢?其他种种原因不去说它,其中一条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有革命的理想,有革命的道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有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关系,而这一切预示着黑暗的中国的光明未来。所以,许多革命青年不顾生命的危险,到延安投身革命,这就充分显示了精神文明的力量。今天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当年的延安不知好多少倍,为什么前一段还会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的泛滥,还会有不少的人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呢?这不是又从反面证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绝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自然产生和发展吗?因此,我们应该从这种历史经验中得到启发。在今天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时候,特别不要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所有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一定要自觉地担当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责任,自觉地在这方面成为模范,影响全社会,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关系。

第四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是互为条件和互为目的的,两者决不可偏废,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在去年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精神文明的范围很广,它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这是一个社会文明与否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任何社会都要发展它所需要的这方面的精神文明。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这方面的精神文明,有更普遍更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这是由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并且强烈地反作用于社会制度性质的。目前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这一方面的问题正在更加突出,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党的十二大报告,又对这两个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了进一步的深刻论述。报告讲到思想建设方面的内容时,着重指出的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概括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现在有的人发表文章,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设同文化建设对立起来,用思想建设方面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和纪律来否定发展文化,否定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极端重要性,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可以说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也是学不好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伦理道德水平。我们党从来是提倡一切党员和一切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文化的。特别在今天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正在日新月异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科学技术,更应该努力学习文化,否则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的职工队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程度还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我们的干部队伍的现代化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还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这就必将大大延缓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继续清除任何轻视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有的人说,文明是有阶级性的。对这种说法也要作具体分析,决不能把一切文明本身都简单化地贴上所谓“阶级性”的标签。如果认为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各种生产技术在内,都有什么无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的,都有什么社会主义的或资本主义的,由此而排斥它们,不去继承它,不去学习它和运用它,那就是列宁曾经批判过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思想,也就是林彪、“四人帮”一伙散布的那种“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流毒尚未肃清的表现。应该说,各种科学技术知识,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文化程度的高低,教育事业的普及程度,对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等等,这些事情本身是没有什么阶级性的。我们决不能说有什么无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或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有什么无产阶级的自动化生产线或资产阶级的自动化生产线,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它们只是在为谁掌握、为谁利用、为谁服务这一点上,才同阶级和社会制度相联系起来。这个思想界限不分清楚,以致形成一种十分狭隘的观念,就会重犯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一直批判的轻视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这种错误观念不彻底清除,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是很不利的。因此,对人类的文化遗产,决不存在什么要不要继承的问题,而只有一个怎样继承的问题。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经常说的,要批判地继承,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现在歧视文化的思想已经在大多数人当中得到了澄清,但因为还有人在那儿宣传这种错误观点,所以这里多说了几句。

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化建设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内容上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以不断提高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伦理道德水平,为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人服务。这一点也绝对不能忽视。譬如说,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继续坚持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坚持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成为教育和鼓舞人民的思想武器。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说,文化建设也并不单纯是一个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文化程度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建设也要渗透着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和道德。我们既不能绝对化地说凡是文化水平高一些的人政治思想觉悟就一定高,也不能绝对地说凡是文化水平低一些的人政治思想觉悟一定低。我们有许多革命先烈、革命先辈,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受到更多的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们经过革命的实践,经过党的教育,却表现了很高的共产主义觉悟,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努力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建设,逐步使我们的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第五点。正确认识和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在我国的实践,发扬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

报告强调指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运动,在我们这个国家已经存在很久了。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领导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已经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下,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现在,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逐步巩固。所以说,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渺茫”的东西,认为它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共产主义天天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一定要自觉地加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自觉地振奋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激发起巨大的热情,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屈不挠地去争取新的更大胜利。只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决心为它而奋斗终身,才能在现实的斗争中不怕任何困难,发扬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当然,我们说共产主义思想和在这个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天天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决不是说我们很快就可以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还需要经过许多代人的长期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加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力宣传和提倡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精神、共产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同时又要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执行各项现行的社会主义政策,决不能把这两者混淆起来。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忽视了甚至几乎放弃了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最近以来这方面的宣传大大加强了,这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我们只有坚持用共产主义的理想、理论、信念和道德,来规范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的行动,并且用共产主义思想去教育广大群众,才能有效地克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个人主义,克服惟利是图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克服各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一切向钱看”“贪图物质享受”“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歪风邪气。在这同时,我们也要指出,按劳分配的政策和其他各项现行的搞活经济的政策,现在决不是不要执行的问题,而是执行得还不充分,还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下去。对劳动者个人,特别是对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我们要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不斤斤计较报酬;从国家和社会来说,必须继续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继续改变那种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的弊病。只有这样,才能既加强生动活泼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且防止重犯刮“共产风”的错误。对这一点,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对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还要强调从实际出发,要生动活泼,要有说服力,要坚持说服教育,并且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群众,决不能搞强迫命令。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决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今天我们社会的所有成员一下子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我们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才能逐步地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接受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而决不能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的群众性事业。要各方面来共同努力,首先是要从党内做起。党的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所以共产党员要带头,党的干部要带头,首先从自己做起。还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首先要依靠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新闻广播工作者,以及在思想战线上工作的所有同志们,同心协作,为此而作出贡献。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主义关系,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遵守职业道德,改进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劳动态度等等,这就决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它牵涉到社会的全体成员。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办,是肯定办不好的。还应该看到,这件事情决不是讲一次两次就能奏效的,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强调一下,明天又不强调了。一定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做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有长期地、广泛深入地、坚韧不拔地做下去,日积月累地做下去,才有可能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我们相信,有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导,又有全党同志和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前提下,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肯定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