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洪秀全谋划建太平天国
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1851年1月,爆发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它是由洪秀全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纲领、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洪秀全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官禄布村)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他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三次乡试均落第,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的洪秀全大病了一场。然而,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1843年他再次参加广州乡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这时,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之前大病时的幻觉相对比,认为自己是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于是改信了基督教,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成立了拜上帝会。虽然未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洪秀全尊耶和华为天父,基督为天兄,自称耶稣之弟,是天父之次子,下到人间来替天行道。洪秀全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但并未取得成功。道光二十四年(1844),洪秀全和表亲冯云山转至广西一带传教。洪秀全不久便返回广东,冯云山仍留在广西发展,当地的信徒人数不断增加。1845~1846年,在家乡的洪秀全写下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作品。1847年初,洪秀全在广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学习了几个月,曾要求受洗,但教士认为洪秀全对教义的认识不足而拒绝了他。其后洪秀全再到广西与冯云山会合,并陆续制订“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由于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渐加深,洪秀全等人在1850年决定反清。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20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城,改称“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1864年7月19日,在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下,加上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产生分裂,天京被清军攻陷。至此,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了。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从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历时14年,纵横18省,威震全中国,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随着农民运动形势的发展,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建立了新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谋求建立“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即颁布了著名的《天朝田亩制度》。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制度、分配制度、社会组织制度、保举与黜陟制度、教育与司法制度。这五种制度是互相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其中土地制度是核心,也是《天朝田亩制度》的精华所在。“田亩制度”,亦即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它的原则是平分土地,土地为“天下人”共有。其办法是没收所有地主的一切土地并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耕地。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实现“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和“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不过,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后来又不得不采取“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新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由执政“军师”洪仁玕执笔完成。洪仁玕是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历数,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以教村塾为生。他曾在香港居住多年,结识了瑞典巴色会教士韩山文(Hamburg theodore),并受洗入教。咸丰八年(1858)他离港北上,于咸丰九年(1859)三月到达天京。洪秀全任命洪仁玕总理朝政,洪仁玕结合太平天国的实际,建议变法维新。本着这个精神,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规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全面改革方案。方案分为“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4个方面,它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教育、外交政策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大政方针,为洪秀全批准颁行,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施政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