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滴体积法测定纯水的表面张力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用滴体积法测定纯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用滴体积法测定纯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装置的搭置。
3.学习并掌握用滴体积法测定纯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液体体相中各分子间相互吸引,每个分子均处于均匀立场,即受力平衡;而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则不同,液体内部侧对它的吸引力大于外部侧(通常指空气)对它的引力,故处于非均匀立场,所受作用的综合结果是表面分子受到向液体体相内部的吸引作用,使液体表面产生自动收缩的趋势。要扩大液体表面,即把一部分分子从体相内部移到表面上就必须对抗吸引而做功。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所需的功称为比表面过剩表面自由能,单位通常用mN·m-1;该物理量也可以理解为,沿着液体表面,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上,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故又称之为表面张力,用符号γ表示。
滴体积法是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一种既方便而又比较准确的方法。此法的基本依据是:当液体在毛细管端头缓慢形成的液滴达到最大并滴落时,液滴的大小(体积V或质量m)与毛细管管口半径(R)及液体表面张力γ有关;若液滴自管端完全脱落,则滴落液滴的质量m与表面张力γ有如下关系:
mg=2πRγ (1)
式中,m为液滴质量,g;g为重力加速度,980.7cm·s-2;R为毛细管口半径,cm;R当液体能润湿管口时用外径,反之用内径;γ为液体表面张力,mN·m-1;π为圆周率。
但是,液滴自毛细管管端滴落时总是有一些液体残留于管口。图1是液滴形成过程的高速摄影示意,由于液滴掉落时,液滴与毛细管口连接的细颈部位是不稳定的,故总是从此处断开,只有一部分液体落下,残留液体有时可多达整体液滴的40%。此外,由于形成细颈,表面张力作用的方向与重力作用方向不一致,而成一定角度,这也使表面张力所能支持的液滴质量变小。因此,对式(1)必须进行修正,引入校正项k,则式(1)变为:
mg=k·2πRγ (2)
通常,将式(3)中称为校正因子。研究表明,F是的函数(V为滴落液体的体积),而与滴管材料、液体密度、液体黏度等因素无关。根据测得的滴落液滴的体积和管口半径,查F-V/R3表(第4页附表)即可获得F值,再查出或测得液体的密度ρ,于是可代入式(4)计算表面张力:
滴体积(滴重)法对一般液体或溶液的表(界)面张力测定都很适用,但此法非完全平衡方法,故对表面张力有很长的时间效应的体系,不太适用。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滴体积法测表面张力需要的实验仪器最为简单。图2所示装置包括一支由量程为0.2mL玻璃刻度移液管加工得到的毛细管[1],一只恒温水浴缸,一只100mL的玻璃量筒和一套液滴挤落控制装置(可用针筒)。实验试剂为纯水。
图1 液滴自毛细管管端滴落过程的高速摄影示意
图2 滴体积法测定表面张力装置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1.洗净特制的玻璃滴管,用读数显微镜测出滴头端面半径R值(精确到0.001cm)。
2.按图2安装好仪器,在100mL量筒中放入约20mL纯水,在(25±0.1)℃下恒温半小时。
3.将毛细管头部伸入水中,用注射器抽取液体至毛细管的最高刻度以上(注意防止产生气泡),提起毛细管,使其端面在液面以上1~2cm,慢慢推动针筒,挤出一滴液体,再微微抽动针筒使残留的液体缩回毛细管内,读出毛细管内液面所对应的刻度V0。
4.慢慢推动针筒,挤出液体,使成液滴落下;挤出数滴,至毛细管中的液面接近最低刻度时,微微抽动针筒使残留的液体缩回毛细管内,读出毛细管内液面所对应的刻度Vn,记下滴数n。
5.计算液滴体积V=(V0-Vn)/n,求出V/R3值,从F-V/R3表中查出校正因子F,代入式(4)求出表面张力。
6.重复测定5次以上,计算所得表面张力测量值的相对变异系数(RSD)。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按照Harkins公式γ=75.796-0.145t-0.00024t2,式中,t为温度,单位为℃,计算水在25℃时的表面张力,将计算值和实验测量值之间对比,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六、思考题
1.本实验的主要误差及其来源有哪些?
2.公式(4)中液体密度若是采用相同温度下纯水的密度代替将有怎样的影响?
3.如何有效避免毛细管内的气泡?
4.为使滴出液体的体积数据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七、参考文献
[1]肖进新,罗妙宣.滴体积法测量表面张力装置的改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2):48-49.
附表 滴体积法测定表面张力校正因子F数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