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特金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苏联解体后俄国史学家如何看待巴黎公社

这个题目出得不很确切,我主要是想讲一讲苏联解体后俄国史学家是如何看待和研究巴黎公社的,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因为时间比较紧,来不及收集很多资料,因此不能笼统地讲俄国史学界或史学家整体,只能就目前见到的资料简单地说说。

大家知道,巴黎公社在苏联史学界一直是很受重视的。有关的专著、论文、资料等研究成果是很多的。每逢巴黎公社的周年纪念,学术界往往要举行学术会议。记得1991年巴黎公社成立120周年时,苏联学术界在莫斯科举行了一个纪念性的国际研讨会。我当时正在莫斯科,就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参加者对巴黎公社的评价是很高的。可是这年年底苏联就解体了。解体以后俄国史学家又是怎样看待巴黎公社的呢?

我们需要先简单地了解一下苏联解体后的俄国史学发展。这是个很大的专门题目,我自然无法在这里详述。但是需要简单地概括一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对巴黎公社这样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情况。简单说来,在苏联解体之前,即自1987年戈尔巴乔夫实行“公开性”“填补历史空白点”以来,在苏联迅即掀起了猛烈的“历史热”。各种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历史文章”,几乎对苏联历史上的所有问题都进行了“翻案”“解谜”。这股“历史热”旨在告诉人们:过去的历史书籍掩盖了真相,讲的都是谎言,因此全部历史都要重写。这股“历史热”温度很高,影响不小。有两位俄国历史学家事后指出:“这是多么令人奇怪的时代。所有的人都成了历史学家。我们是多么努力地在填补历史的 ‘空白点’,以致都没有察觉到,如何在一个美妙的瞬间,不仅历史没有了 ‘空白点’,连历史本身也不存在了。”这场闹剧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渐平息。值得注意的是,成为“历史热”主角的并不是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政论家、记者、作家等。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虽然汹涌的“历史热”退潮,但是史学界的情况还相当混乱和消沉。大致到1995年,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情况开始好转。越来越多的职业历史学家打破沉默,不仅继续从事各自的专业研究,而且开始反思苏联历史学的遗产和教训以及今后的前景。从这以后,俄国的历史学发展就越来越快了。自然,比起苏联史学来,俄国的历史学有许多新的特点,但是这些都是需要专门研究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今年是巴黎公社140周年纪念,我们就着重讲讲苏联解体后俄国史学家对巴黎公社的看法。

要了解苏联解体后俄国史学家对巴黎公社的看法,我们可以举出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那就是看看目前在俄国大学里用的《世界历史教科书》是如何叙述巴黎公社的。我们选取的一本是由Г. Б.波利亚克和А. Н.马尔科娃主编的于2009年出版的第三版(修订版)。它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是在1997年和2000年出版的。从上面的叙述中已可看出,90年代中期以后,俄国历史学的发展已逐渐进入正常的轨道。而这本《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第一版是在1997年,也就是在俄国史学正常发展的时候出版的,后两版就更不用说了。因此,选取这本教科书应是合适的。需要说明的是,俄国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统一的,但是这本前后出了三版,可见其使用是相当普遍的。

这本《世界历史教科书》与苏联解体以前的教科书和其他世界近代史著作相比较,其中有关巴黎公社的叙述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一,历史地位大大降低。在《世界历史教科书》里,巴黎公社根本没有列为专门的一章,甚至没有列为一节,也没有列为专门的一小节。而是在题为“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一节的总共三个小节中列入题为“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的小小节中,可见其重要性的降低。因为1991年之前,在苏联大学的“世界近代史”或“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巴黎公社”都是单独列为一章的,而且是作为世界近代史第二(或第三)阶段开始的标志的,这一章往往是“世界近代史”课本第二部分(或第三部分)的开篇之章。

巴黎公社在《世界历史教科书》里地位的降低,还可以从这一小节的三幅插图中看出,因为这三幅插图中只有一幅是有关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街垒战的,没有一张公社活动家的照片,而第三共和国第一任总统麦克-马洪却有一张照片。而麦克-马洪元帅正是梯也尔政府从凡尔赛派往巴黎的13万政府军的指挥官。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从篇幅和内容来看,《世界历史教科书》对巴黎公社的叙述是十分简单的,总共只用了不到一页的篇幅,实际上只有一段话。这段话指出,在3月26日,为了管理巴黎,成立了一个公社性质的委员会,即由工人、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组成的巴黎公社。公社下设十个实施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委员会。接着教科书概括地叙述了巴黎公社实行的政策,承认这些政策的实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碎了官僚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实行了国家工作人员的选举制和轮换制、国家工作人员向人民报告的制度,把职员的工资与熟练工人的工资拉平,宣告教会脱离国家。接着就讲巴黎公社被镇压的情况:5月21日政府军进入巴黎,公社社员血战7天后被镇压,计有25000名社员牺牲,约40000名社员被投入监狱或服劳役。

以上可以说是这本教科书有关巴黎公社的全部内容,至少是主要内容。其中既没有谈到巴黎公社的任何活动家,也没有分析巴黎公社及其措施的历史意义。它的内容甚至还比不上接着有关第三共和国成立和麦克-马洪当总统的叙述。可见,在《世界历史教科书》编者的眼里,巴黎公社只是法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普通事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这与苏联解体前苏联学者对巴黎公社的评价可谓天壤之别。我们只要举出在苏联时期出版的有关巴黎公社的专著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斯鲁茨基著的《1871年巴黎公社》于1964年在莫斯科出版,苏联科学院编的《1871年巴黎公社史》在1971年即纪念巴黎公社一百周年时在莫斯科出版。这些专著尤其是后一部著作,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及其意义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第三,《世界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巴黎公社的叙述没有一处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评价。这自然是可以想见的。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迅即失去了过去的主导地位。目前在好的情况下,一些严谨的学者还是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并在具体的问题上征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论证。

一叶知秋,通过对《世界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巴黎公社的叙述,可以看到苏联解体后俄国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一般看法。当然,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因为目前俄国的史学界相当复杂,研究也有许多新的进展,俄国的史学家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绝不可以以偏概全,我的发言只是从一个角度提供一些线索供大家参考罢了。

(2001年的一次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