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宗教对外交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南沙群岛的庙宇史迹及其最新发展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最南和最大的群岛。其位于北纬3°40′~11°55′,东经109°33′~117°50′。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南海传统海域面积的2/5。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早在三国时期康泰《扶南传》就用“涨海”指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史书所说的“千里长沙”当然也涵盖南沙群岛。明代以来我国渔民使用的各种《更路簿》所记载的南沙群岛地名(琼人俗名)最多、最具体。二战期间,法国、日本都试图侵占南沙群岛。1970年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共侵占了我国南沙数十个岛礁。目前,南沙群岛有据可查的庙宇史迹,共有太平岛(中国台湾管辖)、中业岛(菲律宾侵占)、南子岛(菲律宾侵占)、北子岛(菲律宾侵占)、西月岛(菲律宾侵占)、马欢岛(菲律宾侵占)、南威岛(越南侵占)、南钥岛(越南侵占)、奈罗礁(越南侵占)、鸿庥岛(越南侵占)等岛屿。特别是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南沙岛礁后也蓄意毁灭我国人民开发、经营、命名南沙群岛的历史证据。

1956年3月,菲律宾海事学校校长克洛马组织所谓“探险家”40余人,进窥我南疆,定名为所谓“自由邦”,是为“克洛马事件”。1956年,台湾当局随即先后派出海军立威部队巡弋(6月2~14日)、威远部队巡弋并屯驻太平岛(6月29日编组、7月11日登陆太平岛)、宁远部队(10月2日分巡南钥、中业岛、双子礁等,并再截获克洛马的训练船),巡弋并进驻南沙群岛。《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南沙行》(1956年国民党海军巡航南沙纪行,张振国)等文献,真实地实录了南沙群岛的庙宇遗迹,以及当时中国大陆军民登上太平岛上宣示主权所留下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等标语《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第五编之“立威部队侦巡经过”,《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第112页。。有鉴于南海诸岛庙宇史迹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的关键证据,笔者拟完整地摘录各种历史文献、考察报告、考古调查、口述资料等相关内容,并附出处于后(引文所附年份为作者考察或记录时间),略尽疏辨。

(一)太平岛

1.(伊都阿巴岛-太平岛)发现一间用树叶盖成的小屋,一块整齐的番薯地,一座小庙,里面有一只拜佛用的茶壶、装竹筷子的瓶子,还有中国渔民的家属神主。草屋里挂着一块木板,写着中国字,大意如下:“余乃船主黄德茂(Ti Mung),于三月中旬带粮食来此,但不见一人,余现将米留下放在石下藏着,余今去矣。”荒无人烟的神秘的一幕!(1933)《关于黄德茂的情况调查》《1933年法刊说海南渔民往南沙群岛从事渔业活动》,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34页、第564~565页。此文系1933年8月28日香港《南华早报》以《法国新岛屿》为题刊转载的法国殖民者在《图解》(法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2.岛上有大陆常见的土地庙,用青砖砌盖,神主牌位上写着“福德土地龙神之位”。(1947)李景深:《南沙,我曾为你巡航》,载林道远编《南沙告诉我们》,海军出版社,1988,第244页。李景深系于1947年5月21日随国民党海军登上太平岛见证收复南沙主权。此文系其回忆录。

3.(太平岛)在丛林中有一座土地庙,门上悬有“有求必应”四个鲜明大字,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迹。(1956)张振国:《南沙行》,《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第16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1日登陆太平岛。

4.太平岛:渔民俗称“黄山马”, 80多年前,渔民在该岛西北部建庙一座,并以当时某人名命名曰“伏波庙”。渔民还在岛西北部挖水井一眼,种植椰子树200棵左右。(1974)《琼海县潭门等地区渔民在西南沙群岛进行生产和居住情况的调查》(1974年1月26日整理),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1页。

5.在黄山马(今太平岛),还看到我们渔民先辈所建的天妃(天后婆)庙,用珊瑚垒砌低矮的小庙,我们到岛后都要去祈求保佑平安,这天妃庙建成至此时,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日本人也在岛上建庙,比较大,用石和砖垒砌,不知奉什么神,庙内安放有木盒,内盛死人骨灰。日本人建的庙是新的,我们渔民先辈所建的庙是旧的。听说日本庙后来被飞机炸毁了。(1977)《渔民梁安龙的口述材料》, 1977年6月30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25页。

(二)中业岛

1.现在虽无人居住于此,然而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由椰子林中之祠堂及掘井之遗迹观之,则可推想当时或者在此举行发祀,也未可知。(1918)〔日〕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昭和15年12月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5页。小仓卯系于1918年到南沙群岛探险后回来写的书。

2.在太平岛与中业岛上,都有一座土地庙。这是我国数千年风俗习惯的传统,那是几块宽大的石板所架成,三尺来高,二尺多宽,中间供养着石质的土地神像,虽经多年的风雨的侵蚀,而且已经驳杂模糊,而其雕塑的衣冠形式乃隐约可辨,其南威、南钥、西月等岛均有类式小庙。(1956)张振国:《南沙行》,第39~40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1日登陆太平岛,14日登陆中业岛。

3.当我们行至岛西端时,竟发现有竹制旗杆与绳子,并有几椽茅屋。这种茅屋的建造,颇有我国建筑之风味:竹竿为缘,阔叶为盖,中间铺以柔草。观其形象,似有人起居其间,但搜遍全岛每一角落,已空无一人,或许是我国渔民在此小憩后遗留的痕迹。茅屋东约十二公尺处,有水井一口,其形式与深处,与太平岛者相仿佛,而且亦极清澈可口,可供三五十人饮用。(1956)张振国:《南沙行》,第276~277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4日登陆中业岛。

(三)西月岛

1.南海渔民亦常来此,建有神庙一,坟三,其为我国领土,亦无疑义。(1934)胡焕庸:《法日觊觎之南海诸岛》,《外交评论》第3卷第5期,1934年5月。

2.该岛亦无人居留,岛之南端丛林间我立威部队于四十五年六月十一日所竖立之国旗,仍飘扬于岛上,旗杆以南靠海边有石板架成之小庙一座,无神位,旗杆下有石碑上题“西月岛”,旁刻“中华民国卅五年十二月立”,仍完整无损。(1956)《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第143页。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7日登陆西月岛。

3.西月岛在太平岛的东北。……南端有椰树数株……树旁有一石碑,刻“西月岛”三字,字甚大,笔力有劲,右旁刻“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十个小字。另外,在海边有石板架成之小庙一座,但已破坏不堪,上刻文字亦模糊不辨,也许是我早期渔民所建。庙北百码左右,有水井一口,直径达五十公分,亦因长久无人使用,水已污浊不能饮用了。紧靠井栏不远处,亦有石碑一块,但甚小,亦无字迹可寻。(1956)张振国:《南沙行》,第66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7日登陆西月岛。

(四)南威岛

1.岛上西南部原有椰子树六株,其旁有一人工所凿水井,石砌土地庙一座,现椰树已全为风暴所摧毁,水井可食用,味极咸。(1956)《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第50~52页。

2.岛的中央有石碑一具,刻“南威岛”三字,旁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一行小字。顺石碑走十数步,有百年古井一口,边缘满生绿苔,考为我国清代渔民所凿。岛西另有高丈许土地庙一座,内有香炉一只,但无神像,想因年久湮化了。(1956)张振国:《南沙行》,第72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9日登陆南威岛。

3.地面设施,仅有淡水井乙口,系土法筑成,其中淡水较太平岛略带咸味,惟尚能使用。另有木板搭成之小土地庙一座,中无神位,但有香炉一具,此外别无其他建筑物。(1956)《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第118页。台湾海军立威部队系于1956年6月9~10日登陆南威岛。

(五)南钥岛

1.劳达岛(南钥岛)……岛上植物有新生之檬树,六棵椰子树及其他什树。现虽无人居住,然居住之遗迹犹新,在神龛所插棒香之香棒尚存。在一大树之下,有茅屋一间,旁有一茶壶,一炉灶。(1934)凌纯声:《法占南海诸岛之地理》,《方志月刊》第7卷第5期,1934年4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255页。

2.该岛无人居留,亦无菲人所留字迹,仅有水泥块筑成之小庙一所,高约一公尺,内置壶一柄及饭碗数个。(1956)《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第148页。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康舰系于1956年7月20日登陆南钥岛宣示主权。

3.(南钥岛)发现一座石块架设的土地庙,其中供养有石质土地神像,内有酒杯两个,饭碗四只,酒壶一把,均系瓷质,虽说质素粗劣,但使我们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陆上的民间风味。岛上无其他建筑物,更无其他水井。而尤为可贵者,岛上唯有一根椰子树,特别高,特别直。(1956)张振国:《南沙行》,第78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20日登陆南钥岛。

(六)鸿庥岛

岛之中央丛林中有我国土地庙一座,内供有神像、香炉,庙旁对联,虽经多年风雨侵蚀,隐约犹可辨认,编者于民国卅八年四月巡视该岛,亦曾供奉香火,盖此岛常为我南海渔民前往渔捞处所之一也。(1956)《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第49~50页。

(七)北子岛

1.昔时闻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现在虽无人居住,但其房屋用地及墓地遗迹观之,也可推想。(1918)〔日〕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昭和15年12月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7页。

2.在北子岛(Northeast Cay)有两座坟,碑一,载“同治十一年翁文芹、同治十三年吴〇〇”。(约1939~1945)《新南群岛沿革略记》,台湾总督府档案抄本,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0页。1939年,日本入侵中国南沙群岛,划归台湾总督管辖,并妄改称“新南群岛”。

3.孤魂庙:相传清代同治年间,老渔民吴口开在石塘,也就是今天的南沙北子岛附近打鱼。……从清澜港来南沙群岛捕鱼的渔民发现了吴口天老汉的遗体,都痛哭流涕。大家用木板钉了一副棺材,把他安葬在北子岛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孤魂庙,还用这段木头雕了吴老汉的塑像,放在庙中。每年初一、十五,渔民都到这庙里拜祭,永远纪念这位勇斗妖婆娘的老汉。(1983)讲述者:佚名,1983年许和达采录于南沙群岛,载陈志勤、符军超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2002年9月。

(八)奈罗礁、马欢岛

在南沙各岛,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庙,铁峙(中业岛——引者注)、红草(西月岛)、黄山马(太平岛)、奈罗(信双子群岛)、罗孔(马欢岛)、第三(南钥岛)、鸟子峙(南威岛)等岛,都有我国渔民祖先建造的珊瑚庙。渔民到南沙后都要到庙里去祈求保佑平安和生产丰收。渔民死在南沙的也不少,我亲自见到渔民林猷钊(广州佛山文教人)死在黄山马,还有一个人保陵港的渔民死在第三。传说的就更多,“一百零八个兄弟公”就是一例,108个兄弟中有72个孤魂和36个兄弟。72孤魂是我们渔民先辈在西、南沙下海作业过程中先后死去的,36个兄弟则是同在船上因遭风暴遇难的。……在南海航行曾流传一个传说,说天气恶劣时,桅顶有一颗星,这时就要用饭团投入海祭之,以保平安。传说这颗星是女神的化身。相传古代有个女人要去南洋,但船上规定不能带女的,若运载了女的就会运气不好,就会有全船覆没的危险。后来那个女人苦苦哀求,船上总簿心慈,把她关在箱里藏起来,送饭给她吃。一次送饭时被船主发现,就把那位女人推下海去,女的死后化为神,专门给人指点凶兆。于是,每当天气不好时,桅顶就有一颗星。(1977)《渔民王安庆的口述资料》, 1977年6月28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5~416页。

从上述资料可知,我国渔民最早发现和开发了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和定居的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中国文明印迹。渔民不仅在南沙群岛上修建各类庙宇,而且经常举行祭拜活动。而南沙群岛庙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妈祖庙(天后婆庙)、土地庙、孤魂庙(兄弟公庙)。庙宇供奉有石质或木雕的神像、香炉、陶瓷酒杯、酒壶,材质有珊瑚石板或木板、水泥等垒砌,并有抽签的签筒(太平岛所谓装竹筷子的瓶子应该是签筒)、庙宇对联等,都是我国南海疍家发现和经营南沙群岛最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化遗产。本部分笔者将重点讨论太平岛庙宇史迹与我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之文化证据的问题。

1930年4月12日,驻安南法军派“玛丽修斯号”舰运法军及部分安南兵强占南威岛。4月7~12日,法军陆续派法舰“亚斯特洛赛”和“亚拉亚特”号舰陆续侵占太平岛、安波沙洲、北子岛、南子岛、南钥岛、中业岛、鸿庥岛、杨信沙洲等其余八岛。7月25日,法国在其公报中宣布占领我国南海九岛,是为“法国占领九小岛事件”。

当时法国报纸记载,“四月十日占领地萨尔(即郑和岛礁,西图作Tizard)与依秋伯(即今太平岛,西图作Ltu aba Island)其地有树叶搭盖之屋,复有奉祀神人之像……”民国政府特向法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绪论”,第13页。

8月4日外交部照会法国驻华使馆:“中国政府在未经确定查明以前,对于法国政府占领之宣言,保留其权利。”其后又向法国抗议称:“因所上法报所称,有琼崖中国人住于该群岛,以从事渔业,又谓当时岛中住有华人三名,又谓其他有树叶搭盖之屋,有奉祀神人之像,又谓有由琼崖渡来的华人居住,每年有帆船载食品来岛供华人食用,是九岛者早有华人居住,并非无人之岛,法人固已代我证明矣。依照国际公法与惯例,凡新发现之岛屿,其住民系何国民,即证明其主权属于何国。今该群岛中全为华人,其主权应属于我,自属毫无疑义!”《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绪论”,第13页。

韩振华、李金明研判,太平岛土地庙(伏波庙)与妈祖庙同属于一个庙宇。但据1977年韩振华访问的文昌县老渔民梁安龙称,巴峙岛(太平岛)至少百年之前便有天后婆庙。韩振华、李金明:《西、南沙群岛的娘娘庙和珊瑚石小庙》,《南洋问题研究》1990年4期。1974年潭门渔民口述称伏波庙(土地庙)约建于清末八十年前。诚如《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所说:“(太平岛)该岛为南沙群岛中之最大岛礁,数千年来,即为我国琼崖渔民在南海诸岛中主要渔场之一,且每年系随季候风之变换而往返,亦有居留于该岛若干时日者,故岛上有我国古庙、古井,及各种遗迹甚伙。”《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第44页。日本人于1917~1928年间一度入侵太平岛,盗采磷矿,又于1939年再次入侵该岛。而法国曾经侵占该岛达数年之久,菲律宾人也偷偷上岛妄留下所谓证据。各侵占方皆大肆毁灭我国渔民在岛上之文化遗迹,日本人甚至另建神社祭祀。

根据文昌县龙楼金星小学校长林英的口述,1945~1949年去南沙群岛捕鱼时,“有一年巧逢不顺风,从西沙至南沙行了一个月,艄公拿自己的头发和迷信纸焚烧,请求天后娘娘保佑。当时船上的水用完了,粮也断了,很危险。……有一年(指1934~1935年前后——引者注)正月十五,我们渔民在南沙杀猪拜神,准备过节……”。《林英的口述材料》, 1977年6月29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29页。这个资料证实,民国时期南海的渔民多把妈祖婆作为海上保护神,并经常性举行祭拜仪式。因此,渔民记忆所见的天后婆庙应该修建更早,笔者判断天后庙与土地庙分属两个庙,或被历次的入侵者毁迹。太平岛所见的神像或者是观音菩萨、妈祖婆,或者土地神、五龙大王。

韩振华、李金明认为,太平岛土地庙称伏波庙,供奉海神伏波将军,祀奉两汉时期的路德博、马援。这个说法是海南渔民晚近的口述材料,并称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琼海渔民重修。琼海县革委会联合调查组编《关于我县潭门等地区渔民历史以来在西沙、南沙一带进行生产和往来居住情况的报告》, 1974。而参加收复南沙群岛主权的国民政府海军李景深的回忆说,太平岛土地庙有“福德土地龙神之位”,这充分说明南沙群岛的土地庙首先安设的是闽台熟悉的“福德正神”的牌位,其所立神像可能是普通的土地神——福德正神,当然也不排除同时供奉伏波将军的牌位或香炉。

今天,太平岛的台湾守军还重建了一个土地庙(图15、图16),位置在岛之西北角,与民国史料相允合。现土地庙额书“福德庙”,另有藏头“福德”的七字对联一对,祭拜土地神。但陈仲玉提供的照片较为模糊,隐约有“福自四海信XX”“德厚五州观安平”等字样,具体内容是何,不得而知,期待有心者提供新资料。南沙群岛渔民或疍民来自闽粤琼等地,土地庙供奉福德正神属于普遍的现象。而今天海南岛土地庙同样供奉土地神牌位和土地神像(图17)。

图15 太平岛土地庙、观音堂的位置

∗引自陈仲玉主持《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第41页。

图16 南沙群岛太平岛土地庙(陈仲玉摄影)

∗引自陈仲玉主持《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图版7”。据陈仲玉称,太平岛原土地庙在岛中部,后因修扩机场迁移。

图17 海南琼海加积镇东关庙的土地神像(陈进国摄影)

当然,作为海神的伏波将军在海南和南海诸岛的深远影响还是值得大书特书。路德博在汉武帝时代曾荡平南越叛乱,开置南越(包括海南)九郡;马援在光武帝时间平定南越交趾(今越南北部)之反叛。二人在拓殖我国南方疆土方面贡献卓越,史称两汉伏波将军。伏波的字意为“降伏波涛”,为众多将军封号之一种。伏波崇拜不仅在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甚至远在越南河内都有祭祀的庙宇。参见王元林《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海人民就视伏波将军为海神,“以遏海波”。“二伏波将军者,专主琼海。其祠在徐闻,为渡海之指南”。(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6《神语·海神》,中华书局,1985,第205页。宋代以来,在海南岛多地皆设庙祭祀。明清《琼州府志》《昌化县志》《澄迈县志》《崖州志》等记载,琼山(宋)、儋州(宋)、澄迈县(元明清)、崖州(三亚,明)、昌化(明)都设有伏波祠或伏波庙。正德《琼台志》卷26《坛庙》称“宋来渡海者专乞佑”。宋苏轼贬至海南时所书《伏波庙记》称:


汉有两伏波,皆有功德于岭南之民。前伏波邳离路侯也,后伏波新息马侯也。……自徐闻渡海适朱崖,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舣舟将济,眩栗丧魄。海上有伏波祠,元丰中诏封忠显王。凡济海者必卜焉。曰:“某日可济乎?”必吉而后敢济。使人信之如度量衡石,必不吾欺者。(宋)苏轼:《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李之亮笺注,巴蜀书社,2011,第628~629页。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海口龙华区龙桥镇儒鸿村的路马伏波纪念馆,设有二伏波神主牌位;海口市长流镇荣山村马伏波庙,拜马伏波、马伏波夫人,并设“境主汉伏波忠显王文渊马公讳□神位”;临高县社昆港忠显王庙兼设马伏波神主牌位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忠显王庙给修集资公布》就提到“众多的船主、渔家主妇”的集资,说明伏波神仍然是当今海口、临高渔民出海前膜拜祈福的对象。西沙群岛晋卿岛又为李准定名伏波岛,显见南海设庙祭祀伏波将军并属正常。按现海南岛伏波庙神主牌上共书二伏波名号(图18、图19)——“敕封伏波将军邳离(新息)侯爵封忠显(佑顺)王路(马)公讳博德(讳援)神位(左官将右使兵)”云云。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太平岛土地庙若兼有奉祀二伏波将军,多用神主牌位,不太可能设神像(伏波将军需设二尊神像)。我们从永兴岛渔民的请神文也可以印证(详见后文)。《渔民彭正楷的口述材料》, 1977年6月21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5页。至于琼海、三亚、陵水一带的疍家,根据笔者访问,疍家在南海作业时并未有祭拜伏波将军——马援公的传统。

图18 海口龙华区龙桥镇儒鸿村“路马伏波纪念馆”神像(陈进国摄影)

图19 海口龙华区龙桥镇儒鸿村“路马伏波纪念馆”神主牌(陈进国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所提及的太平岛祠堂,接近于孤魂庙,应与东沙岛的兄弟所相似,供奉过世的渔民或孤魂的神主牌位。而二战时日人占领太平岛所修的庙就是神社。麦蕴瑜言及收接太平岛,日人“尚有无线电台、电力厂、仓库、神社、水井、蓄电、各种石碑、宿舍、墙基、道路、防空洞、晒渔场、坟墓等”云云,显见日人在谋求文化占据方面的用心。麦蕴瑜:《南沙群岛是中国最南领土》,香港《大公报》1957年5月25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267页。

至于南沙群岛的孤魂庙,又称昭应庙、兄弟庙。所祭祀对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崇祀海难的渔翁兄弟公,如北子岛的孤魂庙所祀为渔民吴口天,文献及口传皆可证实;另一种是108位兄弟公,108兄弟公崇拜是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独有的信仰,东南亚各地的海南会馆普遍祭祀妈祖、水尾娘娘、兄弟公,其中兄弟公只设神主牌位。海南海口、陵水、澄迈、琼海、文昌、三亚等地近海处多兄弟公庙或昭应庙,祭拜对象也是海难渔民及兄弟公,庙内通常设有两种神主牌位,不设神像(图21、图22)。海南的渔民或疍家出海或遇到危险时必祭兄弟公,俗称“做福”。渔民或疍家还有给兄弟庙赠送银牌的传统。比如,海口海甸原灵佑庙(已被政府开发强制拆除)设有“敕封本境渔夫众兄弟公统归神位”;海口长流镇新海村昭应公祠设有“昭应英烈一百零八公神位”;澄迈县马村镇东水港下港的两神庙设有“昭应英烈一百有八公神位”“民国初元雷琼各属阵亡盗杀溺海凶荒被难各位男女冤魂之神位”;海口市灵山镇东和村兄弟庙和陵水县新村港兄弟公庙,都设有“清琼崖诸渔翁兄弟公之神位”“昭应英烈一百有八公神位”两种牌位,后者的牌位还挂“送兄弟爸”字样的银牌。到南海诸岛捕鱼的渔民尤以琼海、三亚、陵水一带的渔民或疍家最多。其中陵水县新村的兄弟公庙系琼山来此地定居的渔民修建,以纪念光绪二十三年(1897)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台风中在新村港大批遇难的渔民,后来凡在新村港停留的渔民和疍家都来这个庙祭拜祈福求平安;琼海潭门镇草塘行政村的四个自然村——草塘村、文教村、上教村、孟菜园村,属于汉家渔民,村村有兄弟庙。草塘村的兄弟庙设有“山川二类男女伍姓孤魂神位”“显应一百零八兄弟之神位”。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文教村“兄弟庙”热闹非常,渔民都要回家祭祀。

图20 海口美兰区灵山镇东和村兄弟庙(郑惠榕摄影)

图21 陵水县新村兄弟公庙“清琼崖诸渔翁兄弟公之神位”(陈进国摄影)

图22 陵水县新村兄弟公庙“昭应英烈一百有八公神位”“兄弟爸”银牌(郑惠榕摄影)

按历史文献只是粗略记录南沙群岛有庙,但并未写得很明确。从我们针对南海渔民的访谈可知,土地庙和孤魂庙应该是重叠的称呼,内兼祀渔翁孤魂、兄弟公、土地神、二伏波将军或妈祖等神主牌位。北子岛的孤魂庙是特例,其专门雕塑了孤魂吴口天的木刻神像。渔民的海上祭祀又以阴神兄弟公、妈祖最重要。

我们从蒙全洲(1884~?)的口述材料也获得证实:“我十几岁(约1898~1901——引者注)就跟爸爸到西、南沙群岛去,看见爸爸到南沙的奈罗岛后,就杀猪拜佛,使大家都高高兴兴,当时迷信,若不拜佛,就不平安,下海会被鲨鱼咬。……在南沙,有人住的地方就有庙,住岛的人,随手盖起,并写上神名。祖辈相传遇难的‘一百零八个兄弟公’,我初去南沙时就有了,这些庙内往往有一只木牌作神位,没有写上具体名字。传说,敬奉祭祀它们,你要那里捕鱼作业,神就会保佑你平安。”《渔民蒙全洲的口述材料》, 1977年7月3~5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03页、406页。渔民符用杏(1886~?)的口述资料也证明:“出海经常会遭遇风险,有一次,从清澜开船往南沙,途中遇大风,船上的东西都翻了,我们央求‘一百零八兄弟公’保佑,在海上漂流了七天七夜,最后飘到越南的白马,幸好,人都活着。”《渔民符用杏的口述材料》, 1977年6月30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2页。

按兄弟公庙或孤魂庙的木主(木牌)祭祀,是南海诸岛渔民或疍家最独特的海洋信仰之一。综观海南的地方神明信仰有一个很突出的个性,就是庙宇虽然简陋,神位上却普遍兼祀塑像与木主,而内地的华南等地的地方崇拜,更多使用高大上的塑像。中国古代针对神明、祖先、鬼魂的祭祀,在造型上一直兼有木主(神主)与塑像两种形态。特别明代祭礼改制,在使用木主还是塑像的问题上一直争议很大。明代宋濂《文宪集》卷28《孔子庙堂议》称:“世之言礼者咸取法于孔子,然则为庙以祀之,其可不稽于古之礼乎?不以古之礼祀孔子,是亵祀也。亵祀不敬,不敬则无福。奈何今之人与古异也。……古者造木主以栖神,天子诸侯之庙皆有主,卿大夫、士虽无之,大夫束帛以依,神士结茅为菆,无有像设之事。《开元礼》亦谓设先圣神座于堂上西楹间,设先师神座于先圣神座东北,席皆以莞,则尚扫地而祭也。今因开元八年之制,抟土而肖像焉,则失神而明之之义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4~435页。)其实,木主或神主祭祀,更贴近于中国古礼的原初意义,体现了“崇有功、报有德”的祭祀传统;而塑像显然更接近佛教、道教及地方偶像崇拜的意象。参见李媛《塑像与木主:明朝祭孔形象的变迁及其原因》,《史学月刊》2011年第8期。后汉班固记录的《白虎通》卷12《阙文》记载:“祭所以有主者何,言神无所依据,孝子以主像心焉。”许慎《五经异义》记载:“主者神象也。孝子既葬,心无所依。所以虞而立主以事之。”(《通典》卷48《天子皇后及诸侯神主》引)木主象征着祖先之魂所凭依的所在。古礼讲“事死如事生”,祭祀木主就如同服侍生者一样的礼数。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的神位普遍使用木主,虽然涉及塑像费用较高及追求祭祀简便的问题,亦有“失礼求诸野”的意味,更本真地传承了中原的古礼传统。由于海上捕鱼作业充满着危险性和不确定感,南海的渔民或疍家形塑“兄弟公”木主或奉献“兄弟爸”银牌,更有将失祭孤魂视作“模拟血亲”的因素在内,透过模拟血亲祭拜的联结,以获得阴神的灵应和护佑。

南沙太平岛现隶属中国台湾高雄旗津区管辖。根据陈仲玉考古调查,岛上新设有观音堂一座,为驻岛军人所崇祀(图23)。观音堂兴建于1960年,1972年重修,内供千手观音像,位于岛之东南隅森林。“自观音堂往东约100多公尺,有一口旧井遗迹。井口和井边的阶梯高台的规模仍在,但此井已废弃不用”,往南不远就是海滩,其堂旁有《南沙群岛太平岛兴建观音堂志》(图24):

图23 南沙群岛太平岛观音堂

∗引自http://www.dindon.com.tw/meworks/page1.aspx?no=229014&albumno=0&step=1&pno=350906

图24 《南沙群岛太平岛兴建观音堂志》

∗引自陈仲玉《南中国海诸岛上的碑碣》,《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第673页。

南海观音菩萨,道法无法,灵异夙著,向为中国正神,大慈大悲,极具救人救世之精神。故民咸奉为苦海之慈航,地狱之佛光。太平岛海角天涯之乡也,设治以来,凡百粗具,独缺神道以镇抚人心。谨由在岛人士集议奉迎大士庇护本岛,群策群力,匝月神庙竣工。成其事者,无不欣然相慰。夫圣人以神道设教,故奉聪明正直者为神,今兹功德,实师圣人之意,冀求广沐神恩者也。谨志。指挥官陆战队江虎臣敬撰,南沙群岛守备队第十四届兴建观音堂官兵名录(以下略),中华民国四十九年十月十日立。陈仲玉:《南中国海诸岛上的碑碣》,《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第673页。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12年3月中外媒体的报道,越南2007年在侵占的我国南沙群岛成立伪“长沙县”,隶属庆和省管辖,并同意6名僧人上岛“进行佛事工作、重建废弃寺庙”的申请,据说有3座规模较大的寺庙和数座小庙,寺庙翻修费用由庆和省编列预算支付。从网络上的报道来看,其在我国南威岛上应非法建有越南寺庙。《越南竟欲派僧人进驻南沙寺庙》,环球时报,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2-03/14/c_122834348.htm?prolongation=1,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3月14日。而北部湾白龙尾岛曾经由中国实际管辖,清代中法战争后被法国殖民者占领。195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该岛,岛上亦有我国岛民膜拜的妈祖和伏波将军的庙宇。越南在侵占的岛上违建庙宇以求冒认作为开发、经营南沙岛屿的历史根据,值得我们保持高度地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