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施芸卿致力于都市草根运动的研究,对卷入其中的各类人群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访谈,积累了大批数据资料并加以细密的分析。眼下出版的这部著作,正是汇集了施芸卿多年研究的心得之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启动的“经营城市”的战略,引发了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由政府主导的土地开发引起的大小规模都市运动层出不穷,延续至今。也正是自那时以来,都市运动逐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迄今已积累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回过头来看,似乎有两个方面值得反思。一是多数研究集中在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的业主维权,对于其他类型的都市运动似触及不多;二是研究多半聚焦于探讨行动者的策略和运动本身的逻辑上,对于这些运动究竟留下了何种社会遗产重视不够。

在我看来,施芸卿的著作对这两个方面皆有一定补足。她所研究的主要人群,是都市中老城区的那些普通居民,他们与我们熟悉的那些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的业主群体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他们多半处于社会底层,或属于近几十年来逐渐破败沉沦的城市家庭,而不像商品房小区的业主群体那样,是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大收益,位于上升期的新兴中产阶级;他们的原有住宅多半位于都市中的老旧街区,以平房院落为主,而在开发中被强拆,被占夺,转而用于各种商业目的;他们自己及其家庭也往往因此而被强行迁徙到城市中心之外。这样的一个群体具有何种社会特征,他们在这个体制下多年来形成的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抗争行为和社会运动逻辑,都是值得加以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施芸卿的著作给予了细致的解读,将之构造为一个特定的都市运动类型。

维护自己住宅的产权以及相应的居住权,是此类都市运动的立足点。就此而论,此类都市运动与前述商品房住宅小区的业主维权运动具有共同性。但是,他们在运动中,形成了特定的“承认的政治”,即通过不间断的行动,包括“万人诉讼”这一类的公民法律行动,要求当局确认自己的产权和居住权,并给予相应的保护或赔偿。在此种运动中,他们不断厘清自己与国家的关系,界定自己的权利边界。他们也就在此种运动中逐步被锻造成为公民。都市运动的社会后果由此沉积下来,被纳入社会框架之中。他们的运动也表明,所谓产权绝不是如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单靠一纸法律文书就足以确保其不受侵犯。在我们的体制下,房屋的产权,甚至还包括普遍意义的财产权,乃至一般公民权属,都不是天然给定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当事人自己的运动和抗争才能得到确认、实现和保护。权利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行动的领域。

我认为,施芸卿的著作在上述这两个方面都有其独特贡献。当然,值得商榷之处尚有很多,但是,沿着已经开辟的路径继续前行,就一定能够抵达光明的彼岸。

沈原

2015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