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卫所武官的职掌
在卫所官制改变的同时,清代卫所武官的职掌也变得与明代不同。顺治三年以后,由于卫所的军事职能被八旗、绿营取代,卫所武官不再掌管操练、守御等军事事务,所剩职掌只有征收屯粮、听理词讼等行政事务。清人对此感慨,认为卫所“武弁与文吏不殊矣”。质言之,卫所武官的实际职务已经近似于州县文官。
征收屯粮是清代卫所武官最重要的职掌。上一节中提到,明代后期以来,不少卫所的屯粮已改由府州县文官征收,不过,及至清初,由卫所武官全权负责征收屯粮,或者卫所官与府州县官配合征收屯粮,两种情况仍广泛存在。现藏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内阁档案中,颇多褒奖或参劾卫所官员的题本。这些题本中对卫所官的褒奖,主要是征收屯粮足额高效,“不事敲朴而粮自乐输”、“屯政赖以清楚”
;做出的指控,则主要是征收钱粮不能足额,或者在征粮过程中有贪污、扰民等行为。这些题本反映出清初卫所官中的相当一部分仍负有征收屯粮的职责,其考成的主要内容就是钱粮征收的完成程度。
同一卫所中同时存在的守备、千总、百总等不同武官,在征收屯粮一事上的职责有所重叠。上文已经提及,清初卫所千总、百总多被裁撤,一卫中往往只存留一二员卫千总、卫百总。因此,当这些较低级别的卫所武职与卫守备共同管理屯政时,其分工与明代上下统属、分征汇缴的关系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卫百总主要来自明朝卫所官的后裔,通常更熟悉当地户口田粮,催征屯粮时更为得力。顺治年间,不少地方均以卫百总为最主要的屯粮征收官员。以江南都司卫所为例,催征屯粮时,除卫守备总督其成外,其次“舍部选之千总,而用革去之百总”,由“守备、百总临屯催征”。又如山西偏头所守御千总张士荣“止理地方事务,并不经管屯粮,其屯粮系百总李士俊经理”。
不过,正因为卫百总熟悉地方事务,一旦他们利用其影响力营私舞弊,也必然对卫所工作造成极大妨害。为了保证部选守备、千总对卫所的实际控制力,消解明代卫所官后裔的势力,清朝不少地方都较早裁汰了卫百总。如顺治八年,江宁巡按上官鉝称“征粮之官,旧时百总尽革不用,止用部选守备、千总,分任征催”。顺治十三年,福建巡按朱克俭也揭称卫百总“既考成之无关,亦升降所不及,恋缺营私,弊端百出,名为屯官,实则屯蠹”,请求全部裁撤。
此后,福建省卫百总于当年全裁。
只有少数地方卫百总一直存留,直到卫所被裁时方才一并裁撤。如甘肃省河西卫所,直至康熙中叶尚有卫百总。
又如上文提到的直隶蔚州卫,顺治初年将全部卫千总和多数卫百总裁撤以后,仅存一员卫百总,一直保留到康熙三十二年蔚州卫裁撤之时。
清代卫所官的刑名职掌,现存史料中提到的很少。笔者检阅所及,明确提到卫所官员仍听理词讼的,只有康熙《永定卫志》一处。该志称,“本朝特设守备掌印,督征屯粮,兼理词讼”。是则听讼是该卫守备的职责。再如上文所引偏沅巡抚赵申乔的奏疏,称“人命重案,卫所备弁定例无承审之责”。
是则细事词讼,当地卫所官员或许尚能负责审理。其余如直隶宣府诸卫所、山西平阳卫等处,卫所武官已不再负责审理词讼。
在清初的绝大多数卫所中,卫所官主要的刑名职掌在于缉捕盗贼、拘拿人犯。赵申乔前引奏疏之中,除规定控卫人命案件必须移送州县外,还进一步明确了人命、强盗等案件中州县、卫所官员的责任划分:
……若人犯已经移解,倘有推诿迟延,则参罚在于州县;如人命已经控卫,不即拿犯移解,任其脱逃,承审官移催不应,限满之时,应将该卫职名查参,照例令其限年缉拿。卫备既有应参处分,自必遵例拘解,庶重案得以早结。至于各卫盗案发觉,旧例具文通报,一面差役拘擒,详参疏防。如限年缉贼无获,俱参卫备;如卫备已经获盗,移解州县,承审迟延,则参州县。此例行之已久,应毋庸议。再如臣及各衙门间遇紧要词讼,必须准理者,其案内人犯或系各卫屯民,承审官奉文之日,即备关差役移提,该卫应即添差严拿,如卫备不速拘犯移解,或致迟延违误,即将卫备与承审之官一并查参,听部议处。
据此,无论人命、强盗案件还是细事词讼,但凡案内人犯系卫所屯户,卫所官都有拘捕、移解的责任。卫所官不能及时拘犯移解,都要受到参劾。如果已经将犯人解送到州县衙门,则承审系州县官的责任,再有迟延,即不干卫所之事。此外,直隶口北道王骘声称宣府卫所“受词有禁,用刑有禁”的同时,也指出“数弁名为地方印官,征粮、弭盗皆其职掌”。这说明与湖南卫所官相似,宣府镇各卫所的守备、千总等官也需要负责缉拿盗犯。
在一般卫所武官职掌的钱谷、刑名事务之外,漕运卫所官员又有特殊的职责,即领运漕粮。关于这一点,相关研究已经非常充分,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