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意向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在学术界,研究为什么有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选择创业道路是创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和基本问题。在心理学上,意向(intentionality)已被证明是计划行为(planned behaviors)的最佳预测指标(Krueger,1993)。创业是一个过程,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处于创业过程的孕育阶段,是创业者采取创业行为的先导和必要条件。本课题从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提供一个综合的视角,构建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关系理论框架,为国内学者指出了一个新的延伸视角,即以创业意向为切入点来研究创业教育。本课题还从探索基于我国情境因素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机制、拓宽创业教育理论、丰富创业意向维度等方面做出理论贡献,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自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来,创业教育问题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学者们积极探讨创业教育的理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以美国为代表,其创业教育理论发展相当成熟,形成了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开展起步较晚,纵观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学术研究上,大多数学者试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提出有效实施创业教育的可行措施。但理论上这些研究侧重表层现象,提出的可行策略较宏观,忽略了对创业教育微观的测量,实证研究较少。本课题将总结和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现状,并提取和测度创业教育内容维度,验证这些教育资源因素的相关性及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从而为拓宽创业教育理论做出贡献。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推动大学生实践创业行为,而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前提,对创业行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既有理论中,对创业意向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者们亦认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将创业教育作为影响创业意向的一个重要维度,并验证了这种影响。但是,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能仅仅被包含于个人背景因素或环境因素中。因此,将创业教育单独作为变量,分解其维度,并构建量表来解释创业意向,是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的新拓展,对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至此,如何剖析我国的创业教育,构建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将是本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引发大学生认知层面的变化,通过文献阅读,我们了解到创业行为中一个重要的认知因素就是创业自我效能感。Scherer(1989)指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3],是创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学术界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将其引用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中,在理论上将提供可信的支持。

综上,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将创业教育单独作为变量,分解其维度,并构建量表来解释创业意向,是对创业意向和创业教育研究的新拓展,对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2.2 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从实际应用价值看,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人;2015届毕业生人数创新高,达到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又恰逢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低迷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实际上,早在2003年在大学扩招导致就业形势开始困难以来,高校学生涌现出的创业激情和不少毕业生毅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现象成为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择业的新动向。在社会外部环境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学生涌现出的创业激情和创业实践激发了创业教育需求。

自2002年教育部在九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以来,国家已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促进就业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从呼吁到试点再到推广、普及和深化,经历了十余年。高校、政府和社会机构采取了众多政策措施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学术界也提出了很多创业教育模式。但是,从实践看,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多种多样,组织管理也五花八门,创业教育资源力量分散,没有形成统筹安排、分工明确的长效机制,机制体制、资源整合、联动模式、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需要创新和完善。根据2009年教育部研究报告,在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中,24.9%的创业者考虑改变经营项目或歇业,20.7%的人已经停止经营,近半数创业者对其企业状况不满意。因此,在十年试点和推广普及基础上,对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进行研究总结,构建理论框架客观和科学地分析验证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发现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对政府及教育部门深化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从而推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