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四篇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1),卒乎乃在於心(2),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3)。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注释】

(1)谋:即“寂”字之讹(王念孙说)。又或当作“谟”,通“漠”(陈奂说)。总之都是安静的意思。

(2)卒:同“萃”,收聚。

(3)淫淫乎:绵绵不断。

【今译】

道是用来充实人的身体的,而人们往往不能固守,使它迷失而不再复回,即便复回也不会安置。它寂然无声不可得闻,但它收聚时却又集于人的身心,它杳然无形不可得见,但它却绵绵不断与生命共存。尽管看不见它的形体,听不到它的声音,却能够有序地成就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诠释】

本章论述道“所以充形”以及落实于人心的作用,分述如下:

一、道落实于人心

老子“玄之又玄”的形上之道,至战国中期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即道进一步落实到人心。老子的道论并不涉及“心”的范畴,至庄子和稷下道家才将“道”和“心”联系起来。如《庄子·人间世》篇所说:“心斋……唯道集虚。”〈内业〉此处所说的“夫道者,……卒乎乃在于心”,与此有相通之处。

二、形神关系

稷下道家在论及道萃乎乃心的同时,还提出“道充形”之说。心形或神形关系为道家所关注的一大课题,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对道家的神形观清楚地指出人之所以生在于神形相合,如果神形分离就归于死亡:“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形神离则死。”因此首先要健全神与形的关系,不使形蔽神竭而造成两者的分离。司马谈还提到道家“神本形具”的观念,认为精神虽为生之本,但也要形来体现(“具”即体现之意)。这种神形并重的思想见于《庄子·达生》(如“神全精复”),而〈内业〉中神形关系讲得更清楚,并且特别突出“道者充形”这一面向。

三、道的有序性

本章最后所谓“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这里说道有序地成就万物,这在强调道的有序性,至于用“不见其形,不闻其声”来描述道体,明显是承袭《老子》而来,与此相同的论述亦可见于〈中庸〉,所谓:“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