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外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比

图13 王阳明

内容提要:

程朱理学——天理(本体、规律、价值)

陆王心学——良知实践获得的本体

王阳明(1472—1529年)

表1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比表

到了三百多年后的明朝中期,朱熹的理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某些部分特别是“存天理,去人欲”出现了异化,遭到误解甚至歪曲。有些人把“去人欲”说成“灭人欲”,认为朱熹理学是灭绝人性的学说,是禁锢人们思想的紧箍咒,是一些只说不做、好高骛远、侈谈气节、百无一用的伪君子的护身符。

明朝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儒家又一杰出代表人物王阳明(1472—1529年)创新性地发展了朱熹理学,继承了程陆心学的有益部分,创立了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王阳明是个堪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杰出人士,颇受后世敬仰。他在人性论和本体论方面,提出心即是理、心即是性、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的主张,认为“良知”是天理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反映,也即天地良心,简称“天良”。如果一个人做事太没良心的话,我们就会说他丧尽天良。天良包含了人心中人性的部分和情欲的部分,即心=理、心=性+情。朱熹则认为人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作性即道心,另一部分叫作情即肉心。朱熹认为心=性=理,主张要把性留下,把情去掉。因为情欲,特别是那些不合理的欲望是性理的天敌,比如吃饭非要吃鱼翅就是不合理的奢侈,必须坚决灭掉。只有清心寡欲才能性理清明。

而王阳明强调心是不可分的,性是人性,情是欲望,合理的欲望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比如说饿了就要吃饭,这是欲望,也是人性。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在心,不过由于各人自身的修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良知受污染程度亦不同。对于欲望只能承认、克制、引导,只能且行且知、且知且行,这就是致良知的过程。在方法论方面,针对朱熹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互发等观点,王阳明强调知行不可分,知而不行不是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王阳明的思想最后归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前面两句讲的是,如果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人,有了坏人才会有好人,颇有点周敦颐的无极和太极观点。王阳明刚开始的时候学朱熹,既然朱熹说万物有理,那竹子也有理的,所以他就坐下来格竹子,一直格竹格到生病。因此他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格物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格物有所不同。他的“格物”是洗心,心即宇宙,把心洗好,呈现出来的外貌就好了,叫作洗心革面。当然王阳明的洗心不是像禅宗的静坐反思,而是要在具体的事功上去磨炼、去实践。王阳明的心学一扫当时社会弥漫的光说不做、会说不会做、读死书、死读书,侈谈气节、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之风,给社会注入一股清新风气。

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儒家代表人物,上面只是列举最有代表性的大儒。儒家思想是治世良方,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把儒家的思想比喻成粮食店,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每天都需要吃的。

儒家的价值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