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我们国家90年代以后的发展着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同志考虑的很多问题,都是90年代以后我们国家怎样才能持续前进的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时,就提出了分两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提高70%,而不是翻一番。不是说前10年翻一番没有可能,而是要为后10年翻番做很多准备工作。从现在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的情况看,前1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有把握,可以提前两年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90年代以后,还能不能持续地保持这个势头?现在就要做很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交通、能源、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都要提早准备,还有干部、人才的准备。许多单位启用了一批年轻同志,不是说比他们年龄大的人现在完全不能工作,或都没有这些年轻同志强。如果完全从眼前考虑,一些年龄大的同志,有可能做得更好一点。但为90年代以后考虑,就应该让40多岁的同志,现在就进入比较高的领导岗位,使他们得到锻炼,七八年、十几年之后,他们就会成为很成熟的领导者。宁可今天慢一点,吃一点亏,也要想到未来。
我们领会中央的精神,要从长远考虑问题,考虑我们民族的前途。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不仅要考虑今天,也要考虑到90年代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中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来无论是社会的领导骨干、企业经理、厂长,或是广大劳动者,各种各样的人,都要经过中学这个环节,这是一个“瓶子口”。中学时代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时候,这个时候把思想工作做好,以后的事情就好办。这不仅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而且是全党的事情。农村青年都是从学校出来的,真正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中学。工厂也如此。现在的青工政治轮训,实际是政治补课,补中学阶段应受到而没能受到的政治教育。不能总是政治补课,到90年代还搞政治补课,那怎么行?
一、怎样认识当代的中学生
在研究中学生思想情况的时候,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唯物论的观点——存在决定意识。学生的思想很容易波动,表现有多种多样。我们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对他们有个基本的看法,决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有一种议论,“现在的学生不如50年代、30年代的青年”。讲这种话的同志,也不是没有任何根据;但不应从表面的、暂时的、局部的现象去看问题,也不应该用一个时代一部分先进的人,和另一个时代一部分落后的人去比。30年代有一大批进步青年,参加共产党、八路军,但也有很落后的青年,甚至当汉奸。50年代初期,也有一部分青年崇美、恐美思想相当严重。那时有的知识青年,还不愿当工人,瞧不起工人。我们应该承认,每个时代都有先进、中间、落后的青年。50年代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除去青年的特点相同以外,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50年代的青年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身上带着旧社会的伤痕,他们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经历了社会的大变动。今天的青年,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长在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时期,他们也经历了新旧更替,这个更替可能不如两种制度变革那样深刻。从路线的变化到社会生产结构、职业结构以及生活结构等许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属于结构性的变化。在社会变革中,结构性变化仅次于社会制度的变化,也是相当深刻的。当代青年有弱点,也有长处。长处就是他们有两条路线对比的亲身经历,青年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受益者。他们的哥哥、姐姐念不成书,插队劳动,长期待业,他们今天能够上学、升学,大学的门开到这样的程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的。还有各种专修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制度。就业面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的,每个就业者抚养人口只有0.6人,在全世界我们的就业比例是高的。人民生活在改善,而且改善的速度相当快,这一点,每个人都承认。他们是这条路线的受益者,当然要拥护这条路线,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这条路线继续实行,为青年人展示了非常美好的前景。每个中学生都相信,到了21世纪会比现在生活得更好,这是没有人怀疑的。20年要翻两番,年岁大的人受不了多少益,受益的是青年。我们都有积极性,难道他们反而没有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现在这条路线,为青年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实行这条路线,必须要搞改革,技术革新,各方面都要革新。列宁说过:“我们是革新者的党,首先跟革新者走的是青年。”事实正是这样。农村很多知识青年,他们有文化科学知识,接受信息快,在党的政策下很快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各行各业的改革者,相当多的是青年。在这条路线下,卖大碗茶的可以当经理。青年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点很重要。从这些基本点看,今天的中学生从整体上讲注定了要跟共产党走,拥护党、拥护党的路线、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从这里建立搞好思想工作的信心,从这里找到思想工作最佳的突破点。
我们讲的许多道理要让人家接受,就要与他的利益相吻合,要有一个交汇点。这样讲,不是说思想工作可以不做了,也不是说思想工作很容易做了;而是要把握住思想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的思想工作就是做这件事情。对中学生也如此,要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还要帮助他们奋斗成功,这就是我们的思想工作。党的路线和青年人的利益一致,这是客观存在,而这个一致,不是自然而然地、很快地反映到青年的意识里面去。他可能暂时不认识,可能认为另外的事情是他的利益,就走到歪路上去了。我们的思想工作,不是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是告诉他,跟共产党走才是他的利益。这样讲,不是没有思想矛盾。有人说,过去讲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青年相信,现在有的青年不容易相信。这是事实,这就是比过去困难的地方。因为现在青年人看见过我们党的失误。50年代的人没看见我们犯错误,不等于我们没犯错误。那时,没看见我们犯错误,相信我们,跟我们走,后来,看见我们犯错误,还坚定不坚定?有一批人还是要动摇的。那时的人,是在后面看见,现在的青年是在前面看见的。看见了就会出现思想矛盾,这正是我们做思想工作的机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认识到党会犯错误,又能改正错误,党的原则对不对,还能不能领导,对这些问题认识清楚了,就更加坚定了。党的历史上也犯过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王明路线造成的损失,有人跑掉了,有人坚持下来了,有人动摇了,又坚定下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特点,不是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障碍,恰恰是培养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条件。看见我们党有失误,还相信党,这才是真正的坚定。
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一般青年还有所不同。中学生思想上的矛盾,同样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的反映,这是和一般青年一样的。和工农青年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工农青年的客观存在,是他直接经历的。如搞改革,赞成的、不赞成的都算了账,自己受损失就不愿接受某个办法,即使承认道理上对,心里还是不容易想通。这是很现实的。而中学生的思想矛盾,则是间接的现实反映,不是当前的现实,是未来的现实,是间接的利害关系。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点,使得中学生具有他们的特点,如同志们讲的中学生可塑性强,很容易变化。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他们比较容易服理,愿意听讲道理。也是由于没有直接的利害做基础,接受的道理又不容易巩固。对中学生思想工作,比较好的方法是鼓励思辨,他们容易接受,也比较爱好。但要巩固他们的认识,还必须使他们多了解现实,多参加实践。对中学生的思想倾向,应该非常注意他们的变化,同时又不能过于认真看待他们的主张。有的同学今天遇见一个小事,他会讲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可能过一夜,他又发表另外的主张,原来的看法又变了。对这种思想动向要注意,不注意不对,太认真也不行。有些事情弄僵了,就是因为有些同志对青年的错误观点、言论,看得太重,反而转变不过来。看得不太重,用恰当的方法去转变,还是不难的。
二、从“三个面向”看中学思想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这不是任意提出的,而是必然的要求。这一代中学生是一定要在21世纪生活的,这是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们对他们教育得好,他们要进入21世纪;教育得不好,他们也要进入21世纪。决不会退回到50年代去生活。所以不能用50年代的标准要求他们。今天的中学生,绝大多数要成为2000年翻两番的“主力军”。因此,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客观的要求。
请同志们注意一个历史现象:自从上世纪末,中国有了新学以来,这些新学校不论是在共产党成立之前,还是在共产党成立之后,不论有共产党的影响,还是没有共产党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很多是不见容于当地“士绅”的,处境很困难,教师像“走马灯”一样地转,流动性很大。但是,这些学校差不多都是当时社会最先进思潮、最先进潮流的代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在政治界、文化界、教育界,还是开矿、办银行,差不多也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领导世界新潮流”。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不是个别现象。其基本原因是知识分子比较敏感,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共产党领导下,这样一个传统,是不是应该继承,是不是应该发扬?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是否有利于这样的学生出现?这些都是“面向现代化”非解决不可的问题。适应这一形势进行教育改革,最大的顾虑就是家长不同情、社会不同情。请大家注意,凡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和事,总会有一部分人不能认识、不能理解,否则的话,就不叫走在前面了。北京市服装三厂的厂长是民主选举产生的,选举时,他得到的是100%的选票,可是,当他想出了一个实行浮动工资的主意时,有30%的人要罢免他。如果他怕那30%的人反对,就没法进行改革。改革的先进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挨骂的。顶不住骂声,就没有改革,就站不到时代潮流的前面。
我们的学校在培养新人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希望做出更多的努力。要了解“三个面向”的需要,造就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具有更高政治素质的年轻一代。“三个面向”的需要是什么?我们不仅要看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祖国统一后两种不同制度几十年共存,需要培养青年具有辨别、抵制精神污染的能力;还要看到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在今后20年、30年乃至50年当中,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要经历一些什么样的变比,有哪些矛盾。如不想清这些问题,讲“三个面向”就会是抽象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思想教育有哪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让我们思考。现在流行的“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跟辩证唯物主义,是排斥的还是一致的,或是有相当多的一致点?比如说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如果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可能比不懂辩证唯物主义的人运用得更好。
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相当快,这样的速度,对我们培养的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只能死记硬背,他的学习成绩再好,将来也可能不适应。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能够随时吸收新知识,这样,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门门100分,但他有这样的学习习惯,将来的成就可能是相当大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在许多学科的交叉点上发展。这个特点,对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品质,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这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不应是目光狭窄的人,而应该是目光四射、联想能力很强的人。
随着生产力向前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的教育没法进行了。他们看到学生去公园,要带巧克力、汽水,甚至更高级的饮料,就觉得这和艰苦奋斗是矛盾的、抵触的。如果艰苦奋斗就是要生活永远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那么,还干什么革命?看到学生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欢迎、应该高兴。当然,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是永远需要提倡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是不是用上了电子计算机就非常省力、非常轻松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是相当不轻松的。要设计各种软件,还要把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要设计各种接口,原来搞一个课题要3年,现在计算很快,3个月就完了。你的脑子闲不了,需要不断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上天,宇宙飞行员要具备上天的体魄,没有艰苦奋斗精神行吗?进山,20年后不向祖国西部山区进军,中华民族要建成世界最先进国家是不可能的,这同样少不了艰苦奋斗。总之,无论上天、入地、下海、进山,都不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许多不适合的部分的改革,今后的步子也会相当大。中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充分注意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随着按劳分配更加完全的贯彻,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对不劳而获更彻底的否定,这方面的好处大家都看到了,现在有可能在各行各业更普遍地实行了。同时,有些同志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样做是否太注意个人利益了,会不会离开社会主义?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有无矛盾?以前,一个农民他虽然也是生产队的主人,但他对生产队的事一点也做不了主,不用操心,也操不了心,甚至生产队长也操不了心,都是听上级指挥。现在实行责任制,生产队有一部分事要这个农民对集体负责,他就要操心了。现在他对集体关心的程度,显然是比过去多了。当然,他关心的是和他个人家庭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那一部分。他要关心自己的利益,就需要看周围的世界,种西瓜、种蔬菜,哪一个合算?本来他不考虑这些的,种什么东西,是不是卖得掉,卖的钱多、钱少,都和他无关。现在他就必须考虑。农村家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老头按老习惯让女儿纳鞋底,女儿一算账认为不合算,干什么都比纳鞋底挣得多。这是两种不同的眼光。后一种眼光要看外边,要看市场,看北京市场,看全国市场。他就要订报纸,听广播,再闭关下去就过不了日子。这样眼界也就宽了。眼界一宽,就认识到还是搞专业化更上算。这就要把产品变成商品,为整个社会生产。于是又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产前要有人为他服务,一个是产品有人需要。如一个专业户养6000只鸡,就要有人为他提供小鸡、饲料、除粪、防疫、送蛋,等等。他一个人不可能把这些事都解决,必须要依靠协作,这种联合是群众的创造,和过去不一样,它是自愿的,拿棍子打,也打不走的。从表面看好像农民只关心个人利益,实际上他对集体利益比过去更关心了。在新的基础上,向联合劳动前进,这才是中国农民走的通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样的道路,对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底有利还是不利?搞政治教育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然后再考虑它的细节和内容,不然无法解释问题。
石景山区黄庄中学办了一个缝纫班,每个学生轮流当管理员、当班长,学生毕业以后不仅可以当工人,也可以当个很不错的管理干部。这个学校领导考虑到了他培养的学生既能当工人,也要会管理,比别人进了一步。不知道他是否也注意到还应培养学生具有销售的观点。这也是“三个面向”的需要。现在的工业不是单纯搞生产,而应该是生产经营型的工厂。企业的厂长、经理的第一位的注意力,不是在生产、管理、科技上,而是在销售上。先要注意销售,弄清什么东西适销对路,然后才是设计、生产、管理,因为他是为市场而生产的。适应今天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有市场的观点、经营的观点和销售的观点。去年,北京一轻、二轻、纺织三个局,在没有增加多少工人的情况下,一年增加了1.7万名销售人员。工厂需要推销员,能不能组织学生去参加一点初级的推销的劳动?于是有人说,这算什么劳动?这样的劳动正是培养未来的企业经理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思想有很多方面和需要不适应,所以才看不见劳动的路子。我们培养新时期的人,思想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应该看到这是学生本身的需要。有些同志常认为学文化是学生的需要,学政治是上级的需要,其实,学政治也是学生自己的需要。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主义中国生活,他又在青年时期,总要了解未来、前途,怎么看问题,如何立身处世。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可以说混都不好混,在许多重要关口,他就要吃亏。前几天招工考试,有一个在圆明园照相的人,他一天收入18元,一个月工作10天,收入180元,那20天都去玩了。问他,为什么还来考工?他说“总觉得那不是个事”。假定他考取了,每月30元工资,三五年后要结婚,没房子,工资也上不去;如果他继续干个体户,两三年可存六七千元,也可以有钱买房子,那时他就可能要后悔。许多青年经常说早知道这样,就不怎么怎么样了。过去“读书无用”盛行,他们就不读书;后来搞顶替,有的人学习积极性又下降。这些人后来又后悔。为什么老吃后悔药?因为他缺少正确的政治观点,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了解社会如何发展,对必然性掌握不住,没有预见性。他跟随大流走,但时代是按规律发展的,他后来吃亏了,就会埋怨我们做政治工作的,没有帮助他认识自己的利益,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一个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够用,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如果不能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帮助他们对立身处世做出正确抉择,这也是我们的失败。从根本上看青年是需要学政治的。这种需要受到许多干扰,大家讲“高考指挥棒”就是个干扰。“高考指挥棒”一定会逐渐失灵的,因为上大学是唯一的前途,这只是一个时期一些人的看法,这种看法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对搞“四化”来说,最主要的思想障碍,还是思想僵化。邓小平同志分析思想僵化的四种原因,前三种讲历史和客观上的原因,最后讲思想根源,指出:这“是因为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不要以为青年人不受这种影响,只是比较少一点而已。比如有些人只想留在北京,生活水平有点提高就够了。这样的精神状态,和翻两番的要求就不适应。怎么使青年人打开思路,不断要求进步?必须帮助他们开阔眼界,看到各种信息,才能激发他们上进。事实上,今天社会各方面信息相当多,青年人接触的相当广。对于这种广泛的信息,我们不要害怕,而应该欢迎。我们不能用“筑坝”的方法去抵制社会的信息,只能因势利导。如北京四十一中要学生自己讨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效果很好。有的学校不让学生看《不应该发生的故事》。这个电影不就是反映有几个党员,群众不拥护吗?应该对学生讲共产党内还有比这个阴暗的东西,但共产党还是伟大的。中学生进入社会后,普遍反映社会现象和老师讲的不一样。我们在政治教育中要承认事实,讲真话,要回答现实问题,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回答教给学生基本的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满足学生政治进步的需要。学生需要政治,这是客观事实。朱伯儒同志到一个大学去讲课,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说“人是自私的”,朱伯儒同志和他们辩论,甚至发火了,最后学生被说服了,高兴地把他抬了起来。别看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反面问题,其实,他心里并不愿意那个反面问题站住脚,他们希望你把他驳倒。你能驳倒他,他是高兴的。因为他也不愿意人都自私。这个问题没有想通,他也很苦恼。学生是要求政治进步的,不过是不喜欢说教,不喜欢没完没了的报告。不能因此就说学生不要政治。
三、我们的工作方法
建设时期的思想工作,必须要有思想工作的建设,和发挥思想工作对象的主动精神。过去,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政治运动。今天,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当中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二者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思想建设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也有思想斗争,但主调不是搞斗争,是搞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学生按照思想发展规律来考虑思想工作的格局。
思想工作要有一套格局。一个社会、一个阶级要有效地维持它在思想上的统治,都要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格局。封建社会在很长的历史当中,有时出现杰出的思想家,有时他的领导人比较平庸,但整个阶级的思想统治是比较稳定的。有变化,但离不开这个大的格局。好像下围棋,先下的几个子,就构成一种态势,以后棋局的发展,总要受这个态势的影响。我国封建社会,不管哪个人,要认字,就得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这就是思想教育。封建社会的婚礼,三媒六证,坐花轿,拜天地,许多繁文缛节,目的就是显示孝是不可侵犯的,家庭统治神圣不可侵犯。从这里巩固它的社会细胞——家庭,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封建伦理观念。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无论有没有杰出思想家,整个社会的思想,都是在一个格局当中。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注意“投入少”而“产出多”。不能等所有的教师水平都提高了,再去加强思想工作。要考虑在现有的条件下,使思想工作做得更有效,并且每年经过有意识的工作,积累一点东西,让它长期起作用。比如说,每个学校写一首校歌,发动群众创作,生动地进行教育,以后就长期起作用。制作富有特点的校徽,学生愿意戴,也能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校服,根据经济条件,做些规定。校训,有特色的一句话,许多作风和它联系,便不会忘记。建设班集体,以英雄名字命名,再为他设一个座位,学生的感情就不一样了。校庆,欢迎校友返校,让学生知道本校出过多少英雄模范,哪怕一个也好。当然不要搞铺张浪费。学校没有光荣,学生就没有上进心。搞一个毕业纪念册,初中、高中毕业班的同学、老师,每人想一句最好的话互相题词留念,会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提倡一年两年,以后形成“保留节目”,学生自动就进行了。升旗活动就很好,要坚持。时事学习、读书活动都要开展。读报活动,有的学校还不够重视。党要影响群众,党的主张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就要靠党的机关报,报纸发到每户,党的政策就真正家喻户晓了。校长、党支部、班主任都要做发行工作。这是最省力气、最有效的思想工作。要求每一个政治教师都能回答群众思想上的问题,这做不到。但集中五六个人、七八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找出一个答案,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为此,我们办了个《宣传手册》。我们主张每个学校都能为政治教师订一份《宣传手册》,这就等于买了一个回答问题权。要坚持组织学生收听时事广播,目的是养成注意时事、收听广播的习惯,这样就可以逐步形成一个思想工作的新态势。现在,学校的读书活动不如职工热烈,实际上中学生的读书要求比职工还强烈。应该搞好各种活动,每学期有意识地建设一两样,让它保留下来,长期起作用。有了这套格局,另外一手可以放开来让学生自己活动,自己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要和青年自己探索真理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有点反复也不要紧,这样取得的成果,是相当牢靠的。希望大家研究怎样更放手一点。50年代的团队活动主动权比现在大得多,现在干预太多。希望初二年级每个班都建立团支部,不要嫌他们水平低,可以发展进来再提高。人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去改造主观世界的。他入了团,分担了一定的社会工作,承担了团结同学的任务,他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希望高三年级就有若干学生党员,大学一年级就有一批党员。
用什么办法让学生自己活动?现在办的许多“夏令营”太舒服了,住旅馆,没味道。要使每个中学生有一次是住他自己动手搭的帐篷,有一次晚上两个小时在站岗放哨、不能睡觉的“夏令营”。这对他品质的形成会有很大影响,对应付突然事变会有很大用处。有的学校让学生自己动手办小报,这也可以提倡。还有的组织“电影研究会”一类的社团。方式、方法大家可以创造。总之,不要怕学生犯错误,让他自己去探索。团支部活动不必都要学校批准。总之,要放开些,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他们的政治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更容易接受党的教育,才能锻炼出人才来,才能使他们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政治课教学》198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