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万丈高楼起于垒土——会计基本概念
本章导读
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对会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些都是从表面上认识会计,并不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除了应了解会计的相关概念之外,还应该在专业方面对会计的实质内容进行掌握。所谓万丈高楼起于垒土,对任何学科或领域的学习都应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最后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本章中,首先介绍了会计的两大职能,即会计到底是做什么的,主要从主观上对会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其次,介绍了会计核算的两大前提,即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这属于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规则,只有在这些规则下才能正确地开展会计工作;最后,介绍了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即会计在核算过程中的先后步骤是什么,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满足哪些要求。这些介绍可以使会计新手了解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
精彩内容
会计的两大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的两大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基础。
会计核算的流程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会计信息的质量
上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会计不仅是一个专业,也是一门学科;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个工作岗位。会计还可以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下面将从会计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地理解会计。
2.1 会计的两大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除此之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
2.1.1 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利用货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记录、计算、分析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现实情况和历史状况。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该对所有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进行确认、计量、分析、记录和报告,上述过程必须是连续的,同时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
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会计核算可概括为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会计核算职能所表现的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会计的核算职能
2.1.2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进行监督,即对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会计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进行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属于真实发生的业务或事项。
会计核算的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是否遵守财经纪律。
监督有“监察”和“督促”之意。会计监督也可理解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察,督促企业改正不规范之处。
各项财务收支是否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奢侈浪费的现象等。
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会计监督可概括为检查会计信息是否满足要求,并督促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会计监督的内容如图2-2所示。
图2-2 会计的监督职能
在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中,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即先有会计核算,后有会计监督。
例2-1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在工作中的体现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它们在工作中怎样体现呢?
专家解答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在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岗位设置和业务安排上。首先,在岗位设置方面,既包括会计核算岗位,又包括会计监督岗位,但是两者的分工也不是绝对的,在每一个会计岗位中,都既包括会计核算的内容,又包括会计监督的内容。如出纳岗位,出纳工作中会计核算的内容体现为对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另外,出纳对于企业其他部门员工费用的报销等也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出纳在登记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时,常常接触到各类票据的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票据予以退回或要求重开,这又体现了会计监督的内容。其次,在业务流程的安排上,某一项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处理也是既包括会计核算的内容,又包括会计监督的内容。例如,会计人员对某项业务编制记账凭证,这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同时,记账凭证编制完成后,还需要非编制记账凭证人员对记账凭证进行审核,这种业务处理上的分工也体现了会计监督的内容。
2.2 会计核算的两大前提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前,应先弄清楚其工作的前提,就好比中医在对病人进行治疗前,应先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步骤,对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了解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医生对病人进行医治的前提是了解病人的病状。会计核算也有两个基本前提,即确定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2.2.1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并不像病人生病那样,它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是为了让会计实务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时能进行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而对会计领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确认并无法正面论证和证实的事项所做的符合客观情理的推断和假设。
由于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会计基本假设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它们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等所做的基本假定。
1│会计主体——明确做账对象
从概念上来讲,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简单来说,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也就是指具体为哪一个单位“做账”。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该规定强调了会计主体这一基本假设。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必须分清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与其他单位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分清企业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与企业所有者或企业职工个人的经济业务或事项。
经验之谈
经济活动、经济业务与经济事项是会计中经常提及的概念,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动是一个统称,泛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是具体操作的事项,是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其中,经济业务主要是指某项具体业务,如购销业务等,而经济事项是指不构成业务但应该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事项 。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并不一定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例如,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实行独立核算,各部门独自计算盈亏,此时各部门均属于会计主体;但是,该公司的各部门并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性(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其在对外从事经济活动时都是以公司的名义,因此,会计主体并不等同于法律主体。一般而言,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假设企业将长存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提出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是为了方便会计核算。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存在很多的未知因素,可能面临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给会计核算增添了难度。因此,为了规范会计核算方法,提出了持续经营这一假设。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只要企业可以正常经营,就要假设其可持续经营。另外,由于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可能,因此,若能确定企业已进入清算,则不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而应改按清算会计处理。持续经营这一假设为企业进行后续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计量基础。
例2-2 持续经营假设在工作中的应用
“持续经营”只是一种假设,其在工作中的应用如何体现?
专家解答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购入房屋、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通常假设其将长期用于产品的生产或管理服务中,因此在这些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时间内,应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价值磨损,按照一定的折旧方法,计入相关的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上述操作也就是对该固定资产按照取得时的成本及其使用状况在寿命周期内计提折旧。这就体现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应用。
3│会计分期——分段划分经营活动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一个个持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持续经营假设中,企业的经营过程由一系列连续不断的经济活动组成,若想要十分完整地将其经营结果反映出来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为了兼顾完整性与持续性,可以分阶段地核算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可分为年度和中期。会计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1月1日起~12月31日止。
4│货币计量——选择适当的计量工具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采用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便捷的工具。若会计核算没有统一计量单位,则无法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比较。
例2-3 采用货币计量时优点的体现
会计核算以货币计量为基础,货币作为计量工具的优点有哪些呢?
专家解答
采用货币计量的优点可通过下例来说明。
某企业销售大米,单价为5元/kg,成本为4.6元/kg,2016年2月共销售了1 000kg,因此,可计算得出该月销售大米的利润为400元,即(5-4.6)×1000。另外,该企业同时也从事水果销售业务,2016年2月共销售苹果80箱,单价为600元/箱,成本为400元/箱,可计算得出该月销售苹果的利润为16 000元,即(600-400)×80。由此可知,若未统一计量单位,销售大米的计量单位为kg,销售苹果的计量单位为箱,两者根本无法比较,这就可以看出统一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若苹果的单位也为kg,每箱重量为50kg,则可计算出2016年2月该企业共销售苹果4 000kg(80×50)。这时若统一计量单位为重量(kg),那么销售大米为1 000kg,销售苹果为400kg,但我们并不能根据销售数量的多少判断出该企业销售大米更具有经济意义。因此,数量这一计量单位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反,若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则可以得出销售大米的利润为400元,而销售苹果的利润为16 000元,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利润这一指标,得出一个结论:该企业销售苹果更具有经济效益。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货币计量下,企业发生经济业务时,有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对其进行计量,从而可以将会计主体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表述为可以直接加减的数字。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会计法》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
记账本位币就是日常登记账簿时用以表示计量的货币。
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经验之谈
基本假设中的“货币计量”是针对会计核算而言的。企业为了管理的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计量方式对资产进行管理。如企业对办公电脑进行日常盘点时,可以以“台”为单位进行登记,若以电脑的价值进行登记,这样反而不便于对电脑进行盘点。
例2-4 会计主体假设的应用
有三个小伙伴结伴旅行,由于没有事先预订旅店,只能到附近的民宿投宿。服务员报价三人间为300元,于是三个人每人拿出100 元,合计300元支付了房费。后来老板说今天特价,三人间只需要250元,于是叫服务员把多余的50元还给三个人。这时,服务员想自己将20元暗藏起来,于是就把剩下的30元退还给了三个人,那三个人每人拿回10元。
有人提出,三个人在一开始每人出了 100元,每人退回10元后,每人实际支付90元 ,即每人支付90元投宿,三个人投宿总支出为90×3+20=290(元),这样的话,由于最开始三个人拿出的钱的总数为300元,但现在只有290元,那剩下的10元去了哪里呢?
专家解答
上例中,产生总数300元与290元的分歧是由于没有明确会计主体造成的。首先,若按照300元为依据,其流向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老板手中的250元,第二部分是服务员自己藏起来的20元,第三部分是三个人每人退回的10元总计30元;这三部分相加为300元,与三个人最初拿出的钱的总数相同。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三个人每人退回了10元,所以他们共拿出的钱的总数为300-30=270(元),这270元的流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老板手中的250元,第二部分是服务员自己藏起来的20元,这两部分相加为270元。所以并不存在“剩下的10元去了哪里呢?”这个问题。产生上述疑惑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会计主体”的含义。根据会计主体的概念,“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会计为谁记账。本例中,由于资金是三个人出的,所以记账的对象就是这三个人。
读者可以根据如图2-3所示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
图2-3 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
2.2.2 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以什么为标准来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单位的收入和费用,以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基础可以理解为财务工作中一种计量的标准。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费用,这些费用可能在本期付出货币资金,也可能在以前期间或以后期间付出货币资金;另外,企业销售产品形成的收入,可能在本期收到货币资金,也可能在以前期间或以后期间收到货币资金。那么企业到底是在本期确认这些收入或费用还是在非本期确认这些收入或费用呢?这就是会计基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会计工作中,所运用的会计基础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1│权责发生制——凡事讲原则
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的标准,合理确认本期损益的一种会计基础。具体而言,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以上对权责发生制的描述比较抽象,以下通过案例来理解权责发生制。
例2-5 权责发生制下费用的计算
A公司2016年1月用现金支付的款项情况如下:①支付本季度的水费共900元;②支付2015年12月员工工资50 000元;③本月购买办公用品200元;④预付材料供应商A购买材料价款3 000元;⑤向材料供应商B购买材料,价款为5 000元,双方约定下月支付材料款。请问,在权责发生制下,该企业2016年1月应作为本期的费用金额为多少?
专家解答
首先,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可以对费用的确认做以下理解:凡属于本期发生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费用;凡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支付,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费用。然后,我们依次处理案例中的情况:第①项中,支付本季度水费,即2016年1、2、3月的水费,这笔费用应该由这三个月负担,因此,1月份的费用应该为900÷3=300 (元);第②项中,支付的工资属于2015年12月,而不是2016年1月的员工工资,因此不作为1月份的费用;第③项中,本月购买的办公用品,确实为本月发生的费用支出,因此应作为1月份的费用,为200元;第④项中,由于“预付”材料价款,并不是本期购买材料发生的费用,因此不作为1月份的费用;第⑤项中,确实为本月购买材料,虽然未实际支付价款,但在权责发生制下,这属于本期的费用,因此应作为1月份的费用,为5 000元。综上所述,该企业2016年1月应作为本期的费用金额=300+200+5 000=5 500(元)。
由于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经济业务发生在本期,收入与支出就要计入本期,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讲原则”,所以权责发生制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2│收付实现制——眼见就为实
收付实现制是指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这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具体而言,在收付实现制下,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与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以下再通过一个案例理解收付实现制。
例2-6 收付实现制下费用的计算
B公司2016年2月与收入有关的事项如下:①销售A商品,收到货款50 000元存入银行;②销售B商品,货款为30 000元,与客户约定下月收款;③收到上月销售的C商品价款20 000元,存入银行。请问在收付实现制下,该企业2016年2月应作为收入的金额为多少?
专家解答
首先,根据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可以对收入的确认做以下理解:凡是本期收到的收入,不管是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收入;凡是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即使应归属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然后,我们依次处理案例中的情况:第①项中,已经将收到的货款存入银行,表明本期已经收到收入,收付实现制下,可以将该笔款项作为收入,因此2016年2月的收入增加50 000元;第②项中,虽然B商品的销售是在本期实现的,但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本期未收到款项,所以这笔款项不作为2016年2月的收入;第③项中,虽然C商品的销售是在上月实现的,但其收入是在本期收到的,因此在收付实现制下,只要本期收到了款项,就应该在本期作为收入处理。因此,2016年2月的收入增加20 000元。综上所述,该企业2016年2月应作为收入的金额=50 000+20 000=70 000(元)。
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以是否实际收到或支出为依据,因此收付实现制也可以理解为“眼见为实”。
通过前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实际操作中,收付实现制比权责发生制要简单一些,收付实现制也比较符合个人生活中对收支的记录。但在会计工作中,权责发生制更有利于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结合,并加以比较,提供更为正确的会计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另外,我国的其他经济组织中,行政单位会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以及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主要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进行规定。
2.3 会计核算的流程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时,如果对具体的流程或步骤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会计工作亦是如此,如果能够理顺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那么就可以按照这些步骤,循序渐进地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核算。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要求进行规范,那么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在正式开始会计核算工作前,会计人员还应该了解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满足的相关要求,以便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按照要求,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2.3.1 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
会计核算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工作,就是在企业一个个连续的会计期间不断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就工作流程看,会计核算工作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就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言,会计核算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登记账簿→计算成本→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流程如图2-4所示。
图2-4 会计核算的流程
2.3.2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只有对使用者有用的数据,才能称得上是信息。会计人员想要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遵循以下八项基本规范。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具体而言,会计人员在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时,应秉持“真实可靠”的原则,对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得根据虚假的、没有发生或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做出评价,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测。具体而言,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考虑到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比如,对于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如企业的管理者,其可能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成本核算,而对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如企业的债权人,其可能更多地关注企业可用于偿债的资金的情况。因此,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具体而言,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准确、清晰地进行记录,根据合法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在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内容应当完整,项目的勾稽关系应当清楚,计算的数据应该正确。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可比性要求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即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等情况。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的典型例子就是对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机器设备的核算。在融资租赁中,出租方对机器设备拥有所有权,承租方对机器设备拥有使用权,但承租方基本可以控制该机器设备的收益权。从法律形式上看,该机器设备属于出租方的资产;但从该交易的经济实质来看,该机器设备应该属于承租方的资产。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应将该机器设备确认为承租方的资产。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实际工作中,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具有重要性,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要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由于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常常会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为了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应对风险持有谨慎的态度。在实际工作中,谨慎性表现为对可能发生减值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等。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地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具体而言,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及时收集、处理和传递会计信息。由于信息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及时提供,因此,滞后的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意义。
经验之谈
上文所讲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在后续的学习中在其他知识点中还会逐项体现,到时会将这些要求与实际的会计处理结合起来,上述要求的内容会更加形象化,因此此处无须强行记忆。
2.4 基础练习
本章主要介绍了会计的职能、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以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上均属于会计的基本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下面的资料阐述了上述会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2.4.1 会计基本概念在工作中的体现
已知B公司是A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分公司,在重庆和上海设有C、D两个分支机构,但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B公司的财务制度规定,C、D机构需要进行独立核算,分别将财务数据上交B公司。B公司目前经营状况良好,没有进行破产清算的迹象。根据有关法律规定,B公司需要在每个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分别编制财务报告并上报相关管理机构。另外,位于上海的D机构的主要客户为美国企业,业务收支以美元为主。
要求:
(1)判断A、B、C、D是否属于法律主体或会计主体。
(2)判断B公司是否满足持续经营的前提。
(3)指出B公司的会计分期有哪些情况。
(4)判断D机构的记账本位币币别,说明B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做怎样的处理。
答案参见随书光盘
本书配套\练习答案\第2章\基础练习\会计基本概念在工作中的体现.docx
2.4.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
A企业的财务制度中有以下规定:
(1)对公司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对售出的可能发生退回的商品确认为预计负债。
(2)D企业签订销售合同一份,合同约定,将甲商品销售给D企业三个月后,应以高于原价5%的金额回购该批商品。A企业未将该项销售确认为收入。
(3)企业计提某项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经选择,不得随意变更。
(4)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
(5)2016年年初支付全年的报刊费200元。在该笔费用发生时,直接将其计入管理费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指出其属于哪一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答参见随书光盘
本书配套\练习答案\第2章\基础练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docx
疑难问答
1 会计基本假设间的关系
Q1 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中,会计主体划分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是对时间范围的划分,而货币计量主要规定了计量单位,但是这四者间有什么关系呢?
A1 正文中对四个基本假设的讲解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它们也不是随意拼凑的。首先,运用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首要任务,这解决了会计的工作对象的问题;其次,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企业持续经营下去的愿景,这解决了会计工作的必要性,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继续经营下去的打算,会计工作也就无法开展(经营一段时间后进行清算除外);再次,会计分期属于“技术上”的处理,这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最后,货币计量统一了衡量标准,这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可比较。只有将以上四个假设加以综合运用,会计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因此,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缺一不可。
2 重要性的判断
Q2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的重要性要求提到,对于某项事项是否重要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但是这种重要性如何体现呢?
A2 会计人员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既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也需要经验的积累。随着会计业务处理的增多,会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文化公司每年都会订购全年期刊,金额为360元。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规定,该笔支出应在全年12个月内进行分摊。但是,由于这笔费用的金额较小,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非常小,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会根据重要性原则,将这笔费用简化处理,即在实际支付时,直接将其计入本期费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