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能力相关理论概述
企业能力理论的思想雏形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马歇尔关于企业分工的理论,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高速的发展,以巴内(Barney,1986)的资源基础理论作为发展的起点,企业能力理论经过核心能力理论的推动,到1997年学者提出动态能力理论才真正得以成形。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新的理论发展——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就是沿着这种发展脉络发展至今,如图2-1所示。
图2-1 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 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能力的资源基础理论是基于彭罗斯(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发展起来的,到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 1984)和巴内 Barney,1986)才逐渐成形。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即“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发展模式。彭罗斯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情况决定了企业的能力,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规模越大,企业所能够获得的能力往往也就越大。在资源产生生产性服务的过程中企业的知识也得到了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了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了企业的成长。鲁梅特(Rumet,1984)[7]提出企业中资源的“隔离机制”,由于存在时间劣势或经济劣势使得企业资源完全不能被模仿或难以模仿,使行业内的企业获得比行业外企业更高的利润。而沃纳菲尔特则认为是资源的“位势障碍”在发挥作用,为企业自有的优势资源提供了保护,从而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8]巴内提出了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的四个特征:有价值、稀缺性、难以模仿和无法替代,并且定义了企业资源:企业所控制的能够提升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效率和效能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征、信息、知识等。[9]一些学者对企业资源做出了一个具体的分类(见表2-1)。
表2-1 企业资源具体的分类
总的来说,企业能力理论中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就是一个资源集合体,企业之间的较量从根本上说就是资源的较量,而且资源的规模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所能够实现的成功的规模及高度,所以,企业所拥有的和可以控制的有持续竞争力的资源是企业能力及企业成长的来源。资源基础理论的贡献就在于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根源的探讨,把研究视角从企业的外部环境转向了企业内部资源,但不足之处是未对企业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区分,一般来说,企业有某些资源,并不表示其有某项能力。所以,后来发展的核心能力理论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二 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正式确立了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并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将其描述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后,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观点众多,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为代表的从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特性方面来研究;另一类是以克里斯汀·奥利佛(Christine Oliver)为代表的从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来研究。以下是对企业核心能力不同观点的梳理(表2-2)。
表2-2 企业核心能力不同观点的梳理
资料来源:吴雪梅:《企业核心能力论》,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随着企业核心能力概念的提出,使得学术界在企业能力理论方面的研究更加注重能力的一种独特性,他们认为企业能够在市场上生存,都会具有某种独特的能力,而企业的核心能力往往就来源于这种独特的能力。企业有意识地对这种能力进行强化和培训,就可以使这种能力越来越强大,并最终可以形成支持企业持续成功的企业能力。
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理论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目前学术界对该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而且该理论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提升企业战略竞争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企业核心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一般而言,企业在这方面投入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所能获得的收益也越明显,企业持续发展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 动态能力理论
1997年,以皮萨诺(Pisano)为代表的学者在参考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他们把演化经济学当中的企业模型与企业资源观相结合提出了“动态能力观”这一概念,即“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并提出了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包含三个关键要素:组织程序、所处位置和演进路径。艾森哈特(Eisenhardt)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应用资源的流程,来适应甚至是创造市场,并认为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环境动态的适应能力,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从而提高企业行为与企业环境要求的匹配程度,企业的绩效将相应提高。[10]为了能够进一步解释动态能力,学者温特(Winter,2003)将“零阶概念”(企业利用相同的规模生产之后出售相同的产品给相同的消费者借以生存的能力)引入进来,将动态能力理论解释得更为透彻。国内学者林萍年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归纳[11],见表2-3。
表2-3 企业动态能力归纳
续表
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针对的是核心能力理论中的核心刚性(Core Rigidities)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一成不变的核心能力是不能持久地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所以企业必须认识到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只有不断地改变、不断地适应和满足市场环境发展及变化的要求,企业才有可能拥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四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
随着对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将知识资源的特征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相结合,并认识到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获取、吸收、利用、共享、保持、转移和创造知识的学习性系统,而且,决定企业能力的很可能就是企业拥有的知识。德姆塞茨(Demsetz,1991)的研究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认为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所以,企业应该把知识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体现在其产品和服务上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绩效。哈罗德(Harold,1998)提出企业是知识的大仓库。知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也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资源要素之一。由于构成企业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所以该类理论也被称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即企业知识基础理论。
由于学界对“知识”的理解各有千秋,所以,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也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因而,对与知识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及解释,使得对企业知识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理解得更为清楚,见表2-4。
表2-4 对与知识有关的相关概念的梳理
事实上,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最终都回归到了企业知识理论上来。企业是知识的仓库,企业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能力是使得企业与众不同并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企业能力就体现在善于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不同的市场环境会有不一样的环境特点,不一样的资源特点,也会需要不一样的经营观念和经营特点,需要企业具有不一样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环境的特点就是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其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