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古今中外,课程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探讨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教育改革往往围绕课程改革展开,这在学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透过学前课程发展变革脉络,能够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学前教育所持主张、所施加影响和所抱期望。可以说,学前课程是各种学前教育思想集散地,也是各种教育方法的练习场,更是关系到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关系到几代人生命质量、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宏大工程。
我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个借鉴、学习外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历史的新纪元。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重视西方的学前课程,并在实践中引入了多种他国课程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备受瞩目的就是美国,不管是美国本土的课程还是其从别国移植的课程都成了我国效仿的对象。然而,由于对各种课程方案缺乏深入的研究,往往是模仿了其“外在形式”而漏掉了“内在精神”,或者根本就是一种不顾国情的盲目模仿,从国外移植的课程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
要学习美国的学前课程,就必须把它放到美国的背景下去透视,深入到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中去解读。考察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在对其进行模仿时进行更多的思考,更具有批判性地评价每一种课程模式,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学前课程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知其利弊得失,形成自己权衡取舍的广阔视野。
本书运用历史文献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对美国学前课程发展演变的历程进行了研究。本书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是什么”,即美国学前课程的演进轨迹是什么样的?另一个是“为什么”,即美国学前课程为什么会沿这样的轨迹发展演进?首先,本书主要以时间为轴,以美国学前课程根本目标取向的变化为线索,将美国学前课程的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美国学前课程在1860—1960年的百年发展中走过了理念主义—实用主义—主情主义—主智主义的嬗变之路。在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之后,当代美国学前课程走向了变革新阶段,即课程在“发展取向”与“学业取向”之间不断摇摆,并逐渐呈现出整合的趋势。这是一个动态叙事的过程,回答了“是什么”这个问题。
其次,本研究将美国学前课程的演变放置在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揭示出学前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变革运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是静态分析的过程,试图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具体说来,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实用主义学前课程的产生以实验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大背景,深受霍尔、杜威等进步主义者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用主义课程就是“社会化课程”和“行为课程”。进步主义者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与保守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时期,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特点是从“保守”走向“进步”。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主情主义学前课程重视儿童情感发展,以保证儿童个体精神健康和人格完整为目标。美国主情主义学前课程繁荣于经济萧条和二战爆发之际,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格塞尔的成熟论为理论基础,深受英国保育学校课程的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发展特点是从“实用”走向“自由”。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主智主义学前课程致力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为将来学业做准备。这是美国学前教育史上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各种各样的实验性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不同课程在理念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严重分歧。发展—互动课程、贝瑞特—恩格尔曼课程、高瞻课程和凯米—德弗里斯课程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主智主义课程方案。它们在理论基础、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实施过程等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美国学前课程未发生大的变革,而是在“学业取向”与“发展取向”之间摇摆,并逐渐呈现出整合的趋势,这也是20世纪美国学前课程发展的第四阶段。
当然,促进美国学前课程嬗变的原因有很多,但探寻美国学前课程发展的动力机制最根本的是两条思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寻找外部原因;从其自身发展过程,特别是理论建构过程所经历的变革探析其内部原因。美国学前课程是在外部推力与内部动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变革的。但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并不是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两种作用力,而是彼此交织缠绕在一起,或者说二者是以一种“互构”的方式螺旋式向前发展。这一问题涉及的层面很多,对其进行透视、阐释、解构的过程将相当繁杂,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学术积累、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广博的学术视野。而本人自愧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虽然竭尽全力上下求索,但仍然存在很多困惑、不足与疏漏,有待于今后继续思考与完善,也恳请同行与读者批评指正。
孙贺群
2017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