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平安武士习武演武的生活
在世界历史上,武士是最典型的世袭制职业军人,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战争是武士的生活方式,影响和制约武士生活的方方面面。武士子弟在幼年时期就接受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不少人在13岁左右就开始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厮杀。
(一)武士馆
武士作为战斗者而产生和存在,需要在战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对武士来说,生活就是战斗,战斗就是生活,家庭生活的一切都与战争密不可分。
武士在产生之初,亦兵亦农,以农为主,以武为辅,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大约从10世纪开始,他们主要扮演战斗者的社会角色,通过履行军事职责获得经济收入,凭借战争中的战功增加经济收入,武士的领地越来越大,靠的就是战争。当然,武士的领地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领地,而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军事领地。武士团首领的领地,一部分是满足一家老小日常生活的经费,另一部分是蓄养私兵、扩大军事实力的军费。主君给予家臣的 “恩赏”,也带有军费的性质,除维持正常的经济生活外,还要购置必要的武器装备,平时对主君尽各种军事和非军事的义务,战时遵照主君的指令奔赴疆场。
9世纪末10世纪初,称霸一方的武士团首领已在自己的根据地建立起军事性质的堡垒—— “武士馆”。平将门自己的武士有上千人,将门不仅在自己的根据地下总国丰田庄建有军事据点,还在下总国猿岛郡的石井乡建有军事堡垒。从满仲出家前夜有四五百名武士在其住地四周担当警卫来看,其武士馆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武士馆大多建在交通要道和地势险要之处,四周挖有沟壕,砌有围墙或围以栅栏,称为 “崛”、 “崛内”等。武士馆大同小异,不过,武士的值勤室、武器库、瞭望台、箭楼、马厩、弓场、马场都是必不可少的。首领的府邸建在馆的核心部位,四周是直属武士的小宅,外围是一般武士的居所。以平将门的武士馆为例,主人之馆周边,有与力=从类的小宅,再往外是伴类的舍宅广泛地分散在郡内。[72]“国香、源护一族势力圈的中核,第一是4所宅,第二是周边部分 ‘与力’的小宅,第三是分散在郡内的伴类的 ‘舍宅’500余家。可以说‘宅’、‘小宅’、‘舍宅’三重构造,是豪族势力圈的基本形态。”[73]与前述平直方让给赖义的镰仓馆一样,所谓 “武士馆”系指一定的地域,包括周边的农田山林和耕作者农民,还包括从河流沼泽到港湾,即包括武士的居所和势力范围,以馆为中心,周边是直营田,外围是征税范围。
武士凭借武力开发土地,平安时代中期以降已经作为开发领主成长起来,有先祖家传的本领—— “本来的领地”。本领地也是武士的苗字——“姓”的基本来源,苗字的所在地往往就是武士的姓,如武田庄的武田、足利庄的足利、新田庄的新田、佐佐木庄的佐佐木,等等。武士馆就是建在这些本领地上,武士馆作为武士团的象征,也是武士团的势力范围与生活空间。那里有武士团成员共同的墓地——父祖的灵魂寄生之地,以及守护一族的氏神、氏寺。
武士子弟通常在12岁左右 “元服”——成人仪式,换上成人的发式和装束;也有几岁就元服的,如源义家7岁元服。元服之后,以杀戮为职业的战争生涯从此正式开始。许多武士子弟13岁就已跟随父兄张弓搭箭,投身于血腥的战争之中。源义家在13岁时参加平定安倍氏的 “前九年之役”,源赖朝12岁元服,13岁参加 “平治之乱”。
以战场为舞台的职业, “要么成为猎手,要么成为猎物”,决定了战士的生存技能教育与其他社会群体迥然不同。中国的文士子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日本的武士子弟成人之前必须做好奔赴战场的准备,自幼接受的生存技能、生活规范的教育,从军事训练开始,以军事技术为核心内容,包括刀术、剑术、箭术、柔术、行军打仗的兵法、武家掌故,等等。小小年纪就与刀剑为伴,玩刀弄枪,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磨砺一击必杀的杀伐技能。
(二)弓马骑射
平安武士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弓、刀、剑、马和胄、铠、马具等。据日本学者考察,平安 “武士的武器是弓和刀,尤其是弓。武士的理想状态以射艺为中心,可以认为是继承了狩猎民族的传统”[74]。“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前的中世前期,战斗武器的主体是弓箭,最为重视马上的弓射—骑射(弓马之技)。”“中世武士的标识或象征是弓箭、弓马,对武士而言,首先表现为 ‘弓箭取’、‘弓马之士’等,武士和武器的关系表现为弓箭和弓马。”[75]由于平安武士的武器主要是弓矢、弓马,因此,日本学者将武士称为 “执弓矢者”、“弓马之士”等。另外,“从战斗中的致死率和负伤率来看,受伤者绝大部分是弓伤,占80%左右”[76],也为弓矢是最重要的武器提供了证据。至于这些 “弓马之士”身上的佩刀,则只是在 “近距离战斗扭成一团的肉搏战中的武器,或用以割敌头颅,或用以自杀”[77]。弓矢、弓马成为武士代表性的兵器确实与狩猎民族的传统密不可分,弓矢远距离的攻击性和战马卓越的机动性,都是冷兵器时代战斗者理想的首选兵器。武士的马,不仅象征着权力、地位和身份,而且是征战杀伐的伙伴和武器。马延长了武士的脚,使他比起轻装步兵占有无法估量的优势,加快了攻击步伐和运动速度,提升了战斗力。
关东是最重要的武士发祥地,存在许多以狩猎为业的狩猎民集团,关东以北的虾夷人以狩猎作为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留了浓浓的狩猎民传统。在律令制国家征讨虾夷的战争中,虾夷以弓矢为主要兵器的骑乘骑射战技大显武威,并为朝廷官军仿效。关东豪族武士,或是出身于擅长骑射的狩猎民,或是狩猎民化的军事贵族,继承和发扬了狩猎民族的骑射传统,从而使关东武士的战斗力远远高于畿内武士。武士发展史的几次重大战役, “将门之乱”和 “忠常之役”、 “安倍氏之乱”和 “清原氏之乱”,都发生在保有狩猎民传统的东国,几乎都是以弓矢、弓马为主要兵器的骑射战。平将门是 “弓不离身”的关东武士,平忠常是扎根关东的土著化军事贵族;陆奥和出羽豪族安倍氏、清原氏作为虾夷人的 “俘囚之长”,更是擅长弓马骑射。拥有狩猎民血统的东国武士作为武士中的武士,无论是兵器还是战法、战技,都引领着武家社会的时代潮流,成为其他武士效法的对象。
武士的军事技能或武艺,主要是弓术、马术和剑术、刀术,特别是弓术和马术。“对以武艺、军事为职业的武士来说,最重要的素养、技术是以 ‘骑乘骑射’为代表的战斗技术。所谓骑乘骑射,即骑在奔驰的马上张弓射矢。这一技术在枪炮传入前,一直是最卓越的战斗技术。”[78]
(三)“骑射三物”和狩猎
“骑射三物”(或称 “马上三物”)—— “笠悬”、“犬追物”和 “流镝马”,以及具有实战性质的狩猎,一直是武士,特别是关东武士军事训练的主要方式和内容。“武士平时勤练骑射弓矢,特别是被称为骑射三物的笠悬、犬追物、流镝马和狩猎。”[79]为了便于 “骑射三物”的训练,武士在修建自己的居馆—— “武士馆”时,还专门修建有 “笠悬马场”。“在武士馆的周边,还有作为武士的本分——武艺的锻炼场。”“东国武士的让状——让与证书里,也频频出现笠悬马场的记载。”[80]这也体现了平安武士作为弓射骑兵的特征,以及当时的战斗样式—— “一骑打”。
“笠悬”也称 “笠挂”。先用木头制成一圆形靶,圆心上加一层棉花,再覆盖以白色兽皮,其状或如武士战斗时使用的头盔,或如人们遮雨所戴的斗笠,背面系上绳纽,悬挂在马场之中。然后,武士以此为靶,骑在快速奔跑的马上,在二三十米开外的距离射箭。笠悬比赛,看谁射中的数量多。
“流镝马”也是一种骑射活动。在马场上设三个正方形箭靶,参加的武士有5个到16个左右,依次在飞奔的马上射靶。1187年8月4日和15日,源赖朝设立鹤冈八幡宫放生会,并举行流镝马。8月15日放生会上的流镝马,五骑射手为长江太郎义景、伊泽五郎信光、下河边庄司行平、小山千法师丸、三浦平六义村。[81]此后,流镝马成为惯例,在每年8月鹤冈八幡宫的放生会上,最盛大的仪式就是流镝马。
“犬追物”也称 “犬追物射”或 “追物射”。顾名思义, “即骑在马上一边追猎物一边射矢,是狩猎的骑射术”[82]。先用绳索或其他材料围成一个圆圈,参加的36名射手分成三队,每队再分为三组,每组四人。射手骑马进入圈中后,用箭去射放出来的狗。由于靶子——狗是不断奔跑的,因而对射手的骑马和射箭技术要求极高。“犬追物”对于练习骑术、射艺非常有效,为武士所喜爱。追物射除 “犬追物”外,还有 “牛追物”,原理与 “犬追物”相同。
“狩猎”—— “卷狩”,是人与鹿、野猪、熊等动物的战争。“中世武士常常被称为 ‘执弓矢者’,马上弓术是最大的技能。具有实战意义的狩猎,既是体现武士技能的辉煌之地,又是战斗训练的场所。”[83]先选定猎场,继之派遣低级武士驱赶野兽,然后纵马射杀猎物。狩猎活动危险性极大,除驱赶和猎杀过程中大型动物的疯狂反抗和攻击外,还有自然环境潜在的威胁,如隐藏在草木后的悬崖、绿草覆盖下的沼泽等都有可能让追杀猎物的猎手负伤,甚至丧命。此外,还有猎手之间在猎杀猎物时可能出现的误伤。不过,狩猎这种人与动物的战争也是实战性最强的军事训练,并具有综合性的军事训练功能,对于演练战术、协同作战、把握战机、增强作战能力,提高机敏、灵活、勇敢的战斗意识,人马一体的骑乘驾驭等都极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