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基于居民感知的实证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概论

经济增长要速度更要质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政策取向,尤其是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实现宏观经济整体与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高”的发展目标,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在国家层面得到了更高的重视。基于这一重大现实需求,本书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特征性事实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了我国从1995年以来所实施的经济增长质量政策为何一直没有解决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的原因,通过政策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政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将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与手段相混淆,主要通过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手段来达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通过大量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文献分析也可以发现,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主要还是聚焦于经济总量的稳定可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等客观指标方面,经济增长质量的度量也主要集中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结构的高度化、环境污染水平、消费或收入的增长等方面,现有的研究思路与经济增长质量政策所存在的问题是相似的,那就是没有区分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与手段,从规范性的角度来说就是没有科学地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本书的研究肯定了现有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目标的研究,那就是要实现经济总量的稳定可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改善,但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本书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应该从质量的一般性内涵出发,即“质量是一组固有属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体,因而经济增长质量也应包含“固有属性”与“满足要求”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固有属性就是经济增长的客观指标,包括收入、消费、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品或劳务,而满足要求就是老百姓的评价。经济增长的速度很高,但老百姓无法感知,导致人们的收入“被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最为直观的表现。因而,本书引用了一个从质量的学科范式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质量概念——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最大多数成员的需要的程度。基于这一定义,本书提出的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方法是基于居民的主观感知评价,也就是要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得,进一步地设计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应包含物质福利(即经济增长对人的收入、消费、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改善)、社会生活(即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个人生活(即个人健康状况、闲暇时间、精神生活等方面)三个评价维度,设计了32个具体的评价指标。

基于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在2013年与2014年连续两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增长质量调查,共收集了1.2万个样本。本书以这一数据库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状况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数据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在合格线以上,连续两年均达到了60分的及格线;物质福利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短板,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但是真正转化为居民收入的部分不高,劳动力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不断下降,这使得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物质福利感知程度不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在东、中、西部地区间递减,这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分布恰好是相反的,因而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质量的问题更加突出;城乡之间在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两个方面的二元性问题较为突出,这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物质福利差异逐步缩小,但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的公共服务仍然要落后于城市。

本书还将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观评价数据与家户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及区域的宏观经济指标(人均GDP、GDP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等客观指标进行匹配,利用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经济增长质量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回归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人均GDP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并不显著,而消费者的家庭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却十分显著,这说明了经济增长只有实际地转化成为居民的收入,才能真正地被感知,两者效应的显著差异也表明了我国的人均GDP与个人收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GDP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曲线效应,即一开始GDP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越好,而超过一定拐点以后,GDP的增长率效应就变成负的了,这一拐点值约为11%,证明了GDP的增长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增长质量的客观指标对于主观指标的影响系数在不同区域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人均GDP对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效应总体为负,而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这一效应总体为正,但也正跨越由正变负的拐点,这进一步地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速度与质量的差异性。

最后,本书基于实证分析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建立起以居民感知评价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以使得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更多地为社会所分享,引导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朝着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在区域经济政策中应更注重市场化的建设,改变欠发达地区以经济增长的质量换经济增长的速度的局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以提升农村居民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感知,进而缩小城乡经济增长质量的二元性。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个基于居民感知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体系,并进行了面向居民的数据采集,基于匹配数据进行了经济增长质量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定量分析,得到了人均GDP、经济增长率等变量对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影响效应,从而对各个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本书的研究内容可为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的同人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