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工:“出海”工业领袖

柳工集团│图片来自企业官网
柳工坐落在美丽的柳江西岸,表面看来颇有南国雨水一样不事张扬的风范,但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它创造了无数的“中国第一”: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第一台高原装载机、第一台井下装载机、第一台大功率装载机……柳工在它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中流砥柱。
我一直默默仰慕着它的荣耀,未曾想过有一天能如此近距离接触它,甚至能更进一步地深入考察其企业价值。
一
性格决定命运,人是这样,企业也是如此。走近它的历史,了解它的起源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触:柳工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不平凡的气质。
柳工的前身是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1958年11月由上海迁至柳州。我难以想象第一代柳工人,是怀着怎样的理想,离开了故土,离开那繁华美丽的黄浦江畔,告别富足舒适的大都市,来到当时还很偏僻落后的南部边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祖国建设的需要,第一代柳工人毅然选择了奉献,他们来到了柳江畔开荒建厂,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荒原上建造家园、开创梦想。
刚迁至柳州的时候,工厂只完成了当地的土地征用工作,是一片既无厂房,又无住房,更没有生活设施的荒地,举目望去尽是比人还高的野草。那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没有厂房没关系,柳工人在哪里,柳工便在哪里。“厂到、家到,人到、心到”,从这句口号中仍能感觉到当时柳工创业者们的万丈豪情。我眼前一幅幅黑白照片记录了柳工创业期间的辉煌瞬间:1966年10月1日,柳工试制成功了Z435装载机,开创了装载机的生产历史,这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中型轮式装载机;1971年7月1日,柳工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220大马力装载机Z450装载机。它们填补了国内轮式装载机生产的两项空白。
尽管柳工有着漫长而传统的历史,但柳工却并不守旧。2003年,柳工史上最年轻的总裁曾光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瞄准国际市场,这一年也成为柳工正式启动国际化战略的关键时间节点。
柳工走出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是去拜访各国的代理商。“我出国拜访的第一个代理商是一位摩洛哥老人,这位老人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曾光安说。当时,那位摩洛哥代理商已届80岁高龄,他与曾光安见面时,不乘坐电梯,一口气跑步上楼梯。业务沟通完后,曾光安按中国传统礼节的习惯,嘱咐老先生应该多休息。没想到老先生一听这话,立马就不高兴了。老先生说:“小伙子,我现在已经80岁了,总有一天我要去天堂,那时我将长久地休息。所以我在人世时,必须每天都努力地工作,这是我的人生信念。”曾经历过叙利亚内战的老先生还特别叮嘱曾光安:“虽然世界并不太平,但是我看好中国。未来中国一定会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平衡世界政治与经济。小伙子,回去要好好干!”这是一次美好的际遇,然而这其实是曾光安第一次与国外代理商接洽。当时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只能硬着头皮去尝试,但这位老人的话以及他拼搏进取的精神对曾光安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也坚定了他带领柳工走向国际的决心。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柳工海外市场以每年新增20多个国家的速度在持续发展。曾光安说:“目前,我们已经覆盖了140多个海外国家,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还要继续深化。”自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后,短短几年,柳工从年出口几十台设备到年出口1万多台设备,实现了出口销售额达37亿元的目标。曾光安一直很感激当初遇到的摩洛哥老人,更庆幸自己当时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曾光安直言,这位叫他“小伙子”的代理商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触动:“如果我们不相信未来,那么我们就没有未来;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实现未来,那我们也就没有了未来,未来也就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摩洛哥老先生就是柳工历史上第一家国外代理商,他的公司如今已成为摩洛哥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
二
国际化的柳工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尤其是懂技术与营销的国际化人才。
在提出国际化战略的同时,柳工的人才战略也开始启动。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以来,柳工陆续招聘了大量的外部人才。目前柳工的经理人员,有四分之一是从外部招聘的。这一人才战略为柳工研发、采购、制造、营销等部门架构了颇具分量的人才系统。
在这样的架构中,完全按照中国企业管理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柳工在招聘人才时,也引进了国际的一流管理技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柳工整整花了三个亿去和全球的顶级咨询和服务公司进行合作。通过这些项目,将柳工不论是外聘的还是内部的管理人员,都培养成了具有国际管理视野水平的人才。曾光安说:“一个公司真正做到全球化,不是把中国的思维、中国的营销管理模式搬到国外就够了,而是要改变战略思维、人才队伍、管理方法,然后才能真正做到全球化。”
闭同葆这个“洋老总”就是典型的既懂技术又知营销的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柳工向他抛出绣球并直接将其任命为柳工副总裁的重要原因。闭同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柳工的产品研发。一开始,柳工总部的技术人员对他的到来喜忧参半,喜的是柳工将迎来一位技术上的“大咖”,而忧的则是闭同葆不会讲中文。即便是现在,对已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闭同葆来说,语言障碍仍是横亘在他与中国研发团队中间的一道鸿沟。
但是,闭同葆另有绝招。
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们正在开会。会议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只在门外等待了一会儿。不过我们发现了柳工总部的办公室里的秘密——会议室三面墙上各挂着一面白板。不仅如此,柳工的每一个会议室里,也都挂着白板。闭同葆后来告诉我们,他常常通过在白板上画图,或者在白板上写上会议相关数据,来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办法除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之外,“在白板上写下关键内容,或画出图式,不仅可以加深沟通,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闭同葆认为,一场30分钟的会议,也许到最后,会议最初所讲的内容会有些模糊,但是通过白板上的记录,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回忆起来,简单明了。

柳工外籍副总

滑移装载机│图片来自企业官网
这位“洋老总”确实不按常理出牌。“在柳工,我不想成为一位技术专家或者工程设计者,我想做的是给柳工培养更多的年轻工程师。”闭同葆笑着对我们说道,“我想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位专家。”技术有价,理念无价。闭同葆入主柳工研发的第一件事,不是提供立竿见影的技术创新,而是从思想上改变柳工研发人员对于研发的态度与方式。在闭同葆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工程师方面,其理论教育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却没有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西方的工程学院,毕业生在最后一学期都会面临学校给予的几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闭同葆表示,“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想出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例如一台出了故障的设备,它的故障是什么,出现这些故障的原因又是什么。而这就是我想让大家明白的‘问题根源分析法’的魔力。”“问题根源分析法”对于柳工的工程师而言,知其然,更加要知其所以然。环环相扣地追溯事情发生的原因,即“问题根源分析法”的精髓。闭同葆怀着非常长远的眼光来做这件事。虽然处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步阶段的员工,其工作效率会比同行要低,但其对企业的影响却很长远。
现在,这一人才培养机制初见成效。柳工自行研发制造的滑移装载机、挖掘装载机等小型工程机械产品,极大地拓展了柳工的产品范围,填补了柳工甚至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空白。
50多年过去了,世界在改变,柳工也在改变,但总有一些信念得到传承发扬。曾光安将柳工文化归结成三个词:融合、激情、奉献。我想,这正是第一代柳工人的创业精神,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却从未改变,它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每一代柳工人的血液,形成了柳工这一民族品牌的深厚底蕴。企业如人,是一个生命体。拥有优秀文化基因的企业,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才能丰富多彩、生命恒久。很显然,致力于国际化的柳工不会就此放慢狂奔的脚步,因为追求卓越,永无止境。柳工人志存高远,剑指全球。而柳工的传奇,也就没有终止的尾声。

挖掘装载机│图片来自企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