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 4.0参考指南: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规模化敏捷框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最近几年来,SAFe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走热,但关于SAFe也有一些争议,不像当年CMM和PMBOK推行时业界是无可争议地追随。但我们应该把这种争议看成好事,众所周知,多模型是当前软件研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导致模型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然而市场对SAFe的需求非常明确和强烈,SAFe引发了社区和客户的持续热情,推动了模型的持续迭代。我预计未来SAFe一定会在全球软件研发领域持续扮演重要角色,以满足软件形态的高度多元化和大型高可靠性软件的开发。

这个判断,也是基于我对软件工程发展历史的反思得来的。自软件产业从计算机产业中分离出来后,软件工程一直处于快速演化中。事实上,正是软件工程的成熟促成了软件业从计算机业分离,可以说软件工程的发展史就是软件业的发展史。

到今天为止,软件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68年北约软件工程大会首次提出软件工程概念,从196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软件工程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前软件工程”阶段。在这一阶段,软件经常是作为计算机的附属产品,软件生命周期及瀑布模型被提出,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还支离破碎。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软件产业初步形成,软件工程要服务于独立商业软件的开发。这是软件工程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为“对象工程”时代。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00年代中期,软件规模增大,复杂度增加。这是软件工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称为“软件过程”阶段,提出质量形成于过程,软件过程改进模型CMM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主角。

从21世纪00年代中期至今,是软件工程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软件工程的“多模型阶段”。互联网时代到来,个人软件用户兴起,个人消费者更注重用户体验,要求持续迭代,快速交付。在这个阶段,各种模型在应用场景中既独立,又融合;从模型的发展上,也彼此借鉴、竞争、持续演化。就目前情况来看,尚没有一种模型可以独步天下,软件工程依然没有“银弹”, SAFe的出现恰好表明了此前的模型还不能完整地解决所有问题。

由Dean Leffingwell先生提出的这套SAFe方法,吸收了此前被广泛应用的大批成功实践,并大大拓展了视野,比如进一步强化了系统工程思维,强调了实践社群(CoP)的作用,引进了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概念,集合了经济、战略、项目群考量等,把研发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这些内容无疑更符合当今大型商业环境的迫切要求。

在国内,近年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连同智联联盟也提出了“下一代软件研发的概念”,倡议业界积极探索在互联网、云、大数据等技术背景以及“互联网+”商业条件下软件研发的发展走向,国际上已提出了基于内核的SEMAT方法,试图发展出“软件研发的牛顿定律”;国内有关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智联联盟提出SSM软件成本度量标准,CODEX国际创新研究院提出CODEX模型,上海艾赛公司提出NSE非线性软件工程等,都是很有意义的方法论创新成果。

光环国际的李建昊先生主持翻译的这本《SAFe 4.0参考指南》,无疑将成为下一代软件研发领域的重要文献,方便业界及时学习应用SAFe在全球范围的最新成果,意义重大。希望国内软件业界积极学习和应用,开发更好的系统和软件,以软件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王钧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开发者工作组

中关村智联软件服务业质量创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