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征
第一节 “50后”和“6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一、“50后”大学生和“60后”大学生
“50后”大学生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50后”大学生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命运。恢复高考制度,使得“50后”大学生们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机,“50后”大学生们一齐重新回到了高考的起跑线,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学校教室,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大学生,“50后”大学生们诞生了。那是一个让“50后”大学生们激动不已的转变,他们看到了自己奋发向上的机会。“50后”大学生们既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又经历过拨乱反正时期,这种不寻常的经历,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与后来的大学生们有着很大的不同,“50后”大学生们有着其较为独特的思想政治特征。
“60后”是指在1960年至1969年出生的人群,而“60后”大学生是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就读大学的人群。“60后”大学生骨子里根植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髓,或主观,或客观,中华文化、中华信仰和传统道德的一直在塑造着“60后”大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60后”大学生的青春萌动和叛逆性格逐渐消失,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那些他们曾经排斥过的文化、信仰和道德重新得到了他们有选择的接纳和继承。相比于前几代人来说,“60后”这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与自由意识,包括对良知和真理公共性的认知,要远比前几代人充分和丰富。由于他们的青春成长期,恰好是思想空前解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比起后几代大学生来说,“60后”大学生他们多了一层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60后”大学生在文化和知识领域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国内大量的知名学者和文化人群大多是来自这个群体,“60后”大学生们已经成长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
二、“5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一)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
这是“50后”大学生从长达十年的噩梦中苏醒过来,重新走入知识的殿堂之时的第一反应,这种反应几乎成为整个群体的价值主流,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再加上社会重构的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被带动起来,勇于夺回失去青春的“50后”大学生,被视作填补我国那十年知识断层的中坚力量。“50后”大学生面对社会这种强烈的期待,自然胸怀壮烈,将对整个社会的感恩之情化作豪情满怀,将祖国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将“失去的青春夺回来”。“50后”大学生的这些思想特征,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能够在一二十年后中成为国家脊梁,也能够说明为什么他们在社会中特别能显现出吃苦耐劳、积极奋进等优良素质。
(二)反思与批判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50后”大学生劫后欣喜的思想状态慢慢转变为批判讨论的特征。当然,“50后”大学生勇于对旧思想进行破除的原因来自“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性历史,这也是破除旧思想的实践性依据。加之当时改革开放的准备阶段,社会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没有全面展开。绝大部分“50后”大学生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逝去时代的批判和反思争论之中,因此,“50后”大学生几乎没有花费过多的思考就到达了对旧世界的反思和对新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性认同,于是批判和反思便理所当然地取代了经受劫难然后新生的欢欣雀跃状态。
(三)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大讨论
改革开放激发着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他们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声,掀起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热潮。“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是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所吹响的爱国主义号角。那是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子排球队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了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胜利(这关键的一战是中国队对阵韩国队,开始先输了两局,后连续扳回三局),艰难地争取到了世界杯排球赛的参赛资格。胜利的消息一经广播播出,守候广播收听多时的大学生们齐声欢呼雀跃,共十一座宿舍楼里的4000多名大学生们,一起涌出了宿舍楼,来到外面的空地上,在国歌声、口号声中,大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高呼:向我国排球健儿致敬!祖国万岁!中国万岁!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拥有着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拥有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此时此刻,我们的大学生发出了民族最强音,这是北大学生的喊声。”[1]中华民族正在振兴,我们的祖国正在崛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两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冲击力的口号相继提出,表明了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地增强,表明了大学生们内心深处对社会主义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趋强大的期待和祝愿。
(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这句话最早是在清华大学化学化工工程系七七届二班同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的讨论会上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三个问题的解读:一是重点解读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当中去找寻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什么样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形态更替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究竟处于何种历史坐标,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拥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二是重点解读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问题,在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比当中,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化构建中的具体体现;三是重点解读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将如何得到实现,在现阶段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在对这三个重要问题进行回答的基础上,大学生们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的口号,这个战斗口号还有十一条具体的措施,如:爱护公共财物;乘车给老幼让座;积极参加政治活动;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热爱学习,关心同学,爱护集体;讲究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等。从这十一件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成为大学生们的自觉而长期的行动。开展行动以来,大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班级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增强,集体的团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友好气氛进一步增强,学雷锋,树新风,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大学生增多了。在这种和谐的集体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影响下,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在政治理想上,也有不少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看齐,积极撰写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动向,首先从思想上把自己锻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提出以后,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2]社会舆论也反响强烈,1980年1月2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社论,1980年第5期《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代新人的崛起》的评论员文章,都对这一示范性事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6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一)“6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60后”大学生的出生时期、“60后”大学生的青少年成长时期,物质生活都是在相对匮乏时期,精神文化都是在相对封闭的时期。物质生活的匮乏,也就带来了一部分大学生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中,挨饿,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受苦,从事各种超越青少年体力承受范围内的强体力劳动,以贴补家用。由于物质财富缺乏,直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解决的温饱问题,进行了改革开放,“60后”大学生的财富意识逐渐产生。由于精神文化相对封闭,在打开国门伊始,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国,“60后”大学生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落后文化。总体来说,由于“60后”大学生青少年时期接触外来信息不多,“60后”大学生保留着深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
(二)“60后”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全社会人群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和信念,全社会的中心工作也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上来。这不仅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而且也使得“60后”大学生,坚定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坚定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60后”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之努力奋斗。“60后”大学生是充满理想的一代,“60后”大学生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落脚到个人理想上来,继承和发扬父辈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继承和发扬英雄人物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奋斗意识强烈,积极实现个人理想。
(三)“6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60后”大学生一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逐渐步入大学,也即高考恢复之后步入了大学的,由于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很多社会学科又重新恢复开设,诸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丰富了大学生们的知识世界,增强了大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60后”大学生也从各种渠道了解和接触到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民族精神,在东西方阵营的各方面对比中,“60后”大学生们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另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越南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即对越自卫反击战。[3]这场战争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60后”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
(四)“60后”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
“60后”大学生生活成长于经济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60后”大学生都非常能够吃苦耐劳,都具有艰苦朴素的精神,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和欲望并不强烈。所以,改革开放以后物质利益至上和拜金主义盛行的观念并未给“60后”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冲击,“60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普遍良好,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60后”大学生都能够恪守诚信,较少有弄虚作假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