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转型背景
一、社会转型及其特征分析
社会转型,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所发生的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变迁,也即指我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多重状态并存,即新旧交替的存在,体制和制度的新旧更替的存在,旧的传统尚存,新的制度在建;快乐与痛苦的并存,既有对过去美好东西的留恋回忆,也有对现实不尽如人意的愤懑和不满;希望与无奈的共存,对变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对现实中许多存在也拥有着很多无奈和彷徨。
在复杂曲折的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生存处境总是处于剧烈地变动和冲突状态。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趋势和总体特征来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和互补,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交织,个人独立所推动的社会独立,这些转型一起构成了当下人们的主要生存处境。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也不例外,随着四十年的社会发展历程,大学生们也经历了思想文化、规范要求、经济生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变迁洗礼。概括起来,我国社会变迁有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从思想文化层面上来看,转型期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正在完善和发展,正在从政治取向一元化的文化价值体系向多种价值取向互动博弈的多元化的文化体系进行转变;二是从社会结构的变迁上来看,我国社会正在由刚性的国家与共同体合一结构向弹性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张力关系的转变;三是从个人发展机遇上来看,人们从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所继承下来的由家族到国家的依存式发展的模式,向崇尚个人的努力和奋斗的个人相对独立的生存发展模式进行转变。[27]在社会转型期中,由于这三个体系的动态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分层加剧和社会矛盾凸显三个特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社会背景。
第一,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价值本是经济学或商品交换之中的重要概念,来帮助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质和量进行合理判断或评价,之后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常常被政治学家们引用来判断或评价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诸种客观事物稳定的看法、评价和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它反映了社会存在和社会基础对它的本质要求。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必然受到所生活的一定的社会存在的规定和制约,一定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经济身份和经济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经济地位也各有不同,在此基础上人们的需要、利益和认识也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完成了从传统单一的价值观朝向多元趋向的价值观转变。
第二,社会分层加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转型,是经由原来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多元社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是从单一性的一元社会向立体化的多元社会的发生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重组,各类人群的社会角色在转型社会中重新进行定位,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趋势,带来了社会人群的进一步分层。这种分层不仅体现为社会财富的分化,而且体现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其社会地位的逐步巩固。一方面,他们提出了与其社会角色和社会作用相统一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也对传统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中的改革和转型要求之下,无论受益于传统还是现代,所有的社会利益阶层的社会成员,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极力维护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利益权利和经济利益。特别是那些感到自身利益“被剥夺”的群体,也将在社会转型中找寻到自身阶层的利益弥补之道,以维护那日益加大社会心理失衡倾向。这样一来,社会人群中各个利益阶层为了各自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而进行的激烈甚至是过度的竞争,在带来社会摩擦与激荡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分层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社会矛盾凸显。在社会发展理论上,有一个传统的理论观点就是发展中国家要经历“社会矛盾凸显期”,这一时期是社会各种矛盾比较充分展现和暴露的时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即人均GDP在由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增长期内,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之前被压抑和束缚的各种各样需求的全部释放,社会矛盾凸显,集中集束矛盾,社会压力加大。由于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在这个历史发展的时空交叉点上,多个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集中爆发,这也是缓解和释放社会压力的一种必然的途径和通道,正如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所认为的那样,“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28]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然会在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性,也会激化社会矛盾,而正是在社会矛盾激化的过程中,社会也随之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转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社会转型加速,冲击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激荡着大学生的民族情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都积极推动着我国的社会转型。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密切,也带来了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价值观大量涌入,我国的传统体制和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形成。特别是对于尚没有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社会文化的剧烈变化也同时强烈地投射到了“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身上,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和行为习惯都承受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冲击。大学生表现出了信仰的迷茫无助,理想与现实的激烈交锋、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淡漠。这种状态,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与主体意识,不利于大学生的高度爱国情操与民族自尊的形成。
2.社会转型加速,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与认同。社会转型期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其中全球化过程中信息资源共享有着充分的自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就是增大了人们获取有用信息和先进技术的机会。而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正处于成长发展状态,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还不明确,大学生的是非标准还不明确,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鉴别能力还比较弱,在面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之时,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意志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就极易在有效信息的选择上失去自我,陷入对庞杂信息的过分依赖或盲目崇拜,使得自身的思维创造力下降,沦为信息的工具和网络的奴隶,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已经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3.社会转型加速,增添了大学生的失落和焦虑。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愿的愿望强烈。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步入了新的轨道,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后,高校也实行了弹性学制的课程设置。另外,随着双向自由选择的实施,自主择业的空间无限地增大,都带给大学生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社会转型也带给大学生诸如竞争、多元能力和技能、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的压力和要求。在此发展压力和生存压力的背景之下,大学生既想参与竞争又惧怕失败,难免会产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焦虑、不安与失落。如果再加上诸多学习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更加大了大学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造成进一步的失落感和迷茫感,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知识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最早使用知识社会概念的是管理学大师彼特·德鲁克(Peter Druker),知识社会的概念诞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意指在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简称为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里,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要求,那么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就是人们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最能够体现教育科学文化素养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在知识社会要求下,大学生要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素质:一是在知识社会里大学生应具有认知能力和批判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充分发挥探索创新精神;二是在知识社会里大学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知识社会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成为更为广泛的人群参与,而不仅仅是少数“科技精英”的专利;三是在知识社会里大学生应具有全球视野和共享精神,知识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必将更加关注全球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全球性的问题诸如技术至上论、技术决定论、GDP至上论、环境污染和贫困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才能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29]
(三)网络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技术与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系统,互联网时代给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大学生的人际交流需要通过网络,大学生的知识学习需要通过网络,大学生娱乐交友需要通过网络。以至于大学生创建的网络语言能够风靡网络并通过大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来,与其说网络生活“俘虏”了大学生,不如说大学生正在借助网络技术改变和创造新的生活,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生活的新一代,如青年大学生群体表达看法的渠道和方式也转战网络。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我国《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数据显示,网民群体仍以10~39岁人群为主,占比为72.1%,而20~29 岁年龄段的青年网民占比最高,达到了29.7%。就职业结构来看,网民中的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
网络化生存催生了网络民意的产生,催生了大学生网络问政的崛起。近年来“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体现民意的“网络问政”也成为一个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热词。自2010年微博、2011年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线以来,加之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公众民意表达的平台越来越便捷和迅速,网络民意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存在。据前文所提到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社交应用均属于综合类社交应用。微信朋友圈、 QQ空间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和65.8%;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得益于名人明星、网红及媒体内容生态的建立与不断强化,以及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上的深入布局,用户使用率持续回升,达38.7%,较2016年12月上升1.6 个百分点。垂直类社交应用中,豆瓣作为兴趣社交应用的代表,用户使用率为8.6%。(参见下图)
2016.12~2017.6典型社交应用使用率[30]
[1].姚润皋:《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载《学海》2011年第2期。
[2].教育部社科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150页。
[3].黄克诚:《关于对毛泽东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载《解放军报》1981年4月10日。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163页。
[5].张黎群、张定、严如平等:《胡耀邦(1915—1989)》(第2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7].2007年4月和6月,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出任科技部、卫生部部长职务。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3名副委员长中,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6人。
[8].《中共中央组织部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2018年6月30日。
[10].教育部社科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12].杨德广:《西方思潮与当代中国大学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14].张华事件,1982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科大学空军医学系学生张华,为抢救一名落入粪池农民而光荣牺牲,年仅24岁。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称号。
[15].[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17].杨德广:《西方思潮与当代中国大学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18].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19].宋强等:《中国可以说不》,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20].宋植友、刘承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学热”的反思》,载《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
[21].“地球1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20:30~21:30期间熄灯1个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22].王守刚:《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4].张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2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26].教育部社科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27].王书道:《社会转型与人的生存处境的变迁》,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