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又见瞿秋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瞿秋白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政治的先驱,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驱,他在现代中国文学领域的不朽建树,特别是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深深地影响了一个时代。而他本人潮起潮落、多姿多彩的一生也为中国新文学的画廊平添了一层瑰玮幻丽和气韵深长。瞿秋白逝世后,特别是最近的三十余年间,他的传记出版过多种,内容笔触大多投放在其政治生涯与革命历史上,以纪念性文本和研究性评传的形式流传,从文学的视角或者说更多地从精神和思想史层面为瞿秋白的生命史、心灵史作解读与诠释的似乎很少。瞿秋白作为文学的天才,他心灵深处无比丰富的文学世界没有能够得到合理充分的开掘和深刻精细的演绎。瞿秋白的一生有一根“文学”的线牵引着,贯穿着,他的心灵史完全可以用文学的烛火来尽情观照,也完全可以用文学的笔墨来完整表述。——事实上瞿秋白本人曾考虑过用文学的笔墨为自己的一生作传。

瞿秋白被关押在福建长汀囚室中时,曾草拟过一份《未成稿目录》,内容大抵两部分:一是《读者言》,包括十个题目:1.王凤姐。2.张飞与李逵。3.安公子。4.野叟曝言主义。5.“阿Q”。6.“阿Q”以后。7.酒瓶问题。8.“不成话”。9.古汉文。10.翻译。二是《痕迹》,包括三十一个题目:1.环溪。2.大红名片。3.父亲的画。4.娘娘。5.宁姐。(以上《家乡》)6.黄先生。7.“出卖真理”。(以上《北平》)8.“饿乡”。9.郭质生。(以上《第一次赴俄》)10.丁玲和他。11.“生命的伴侣”。12.独伊。13.误会。(以上《上海》)14.蓝布袍子。15.庐山。(以上《武汉》)16.忆太雷。(以上《一九二七年年底》)17.□□□(缺漏)。18.“老爷”。19.忆景白。20.面包问题。21.夜工。(以上《第二次赴俄》)22.油干火尽时。23.“做戏”。(以上《退养时期》)24.那松林的“河岸”。25.真君潭(雪峰)。26.只管唱,不管认。27.淡淡的象。(以上《苏区》)28.逃!29.饿的研究。30.不懂的。(以上《上杭》)31.得其放心矣(《汀州》)。

历来的史家与瞿秋白研究者一致认为这份《未成稿目录》是瞿秋白准备撰写文学札记文章和自传性作品的初拟目录,《读者言》是他内心盘旋多时、一直想一吐为快的札记杂文,而《痕迹》无疑就是他自传草稿的章节目录。即是说文学自传的纲目瞿秋白自己已经拟定,虽粗糙、简略,但他一生历史的人事线索、事业大纲都涉及了,而且时间结构、空间安排与人物地点均合乎历史逻辑与记忆伦理的惯常律例。

进一步,即是说,假以时日,延缓执行死刑,让瞿秋白多活一段时间,哪怕两周、三周,多至一月、两月,瞿秋白肯定会如数写出那些腹中酝酿已久、口中一吐为快的“未成稿”,包括那份题为《痕迹》的文学自传稿。我们说它是“文学自传”,因为《痕迹》清一色的文学题目设定,文学语词峻深,文学意味浓重,文学情趣沉厚,文笔驰骋的空间宽广远大。——“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瞿秋白确实想,也完全能用他文学家的笔墨才情完成这份《痕迹》的书写,了却自己曲折深重的文学宿命,包括“眼底烟云过尽时”的世事浮沉与人物教训。瞿秋白认为他的政治层面的文字债已经全部还清了,他的《多余的话》正可以说是一份政治自传或者政治自白,先前已经交卷。可惜的是国民党没有给瞿秋白留延时间,历史无情,《痕迹》胎死腹中,这不仅是瞿秋白的无奈,也是我们后人的遗憾和损失。

瞿秋白的一生固然是短暂的,其内容却极其丰富,可以说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且本质上充盈了文学的浪漫。但似乎再也没有人想到依照其《痕迹》那样来叙述来回刍他的一生。——这部人生往往被史家与研究者写成了革命奋斗的悲壮历史,其间的文思横溢、多才多艺、笔墨香与书卷气由于时间的流失、扬弃、遮掩与淡忘,渐渐变得愈来愈稀薄了,即是说“痕迹”愈来愈淡薄了,一些刻骨铭心的细节渐渐被埋藏在历史记忆的深处了。本书是我的一种尝试,它的构思与撰写即是完全依照瞿秋白的遗愿设计与叙述程序,完全依照《痕迹》“未成稿”的纲目章节梳理人事、安排框架的。

《痕迹》的传记框架基本是完整的,瞿秋白思考它、设计它的时候一挥而就、胸有成竹,但到了我的手里却困难重重,所谓关山层叠、烟雾迷茫。但既然是试辟草莱,便须给自己添一点大胆莽闯的粗气热血。瞿秋白已经设计好了这部大戏的几本几折、出场人物,他甚至亲手绘画了历史背景并搭建了戏剧冲突的若干场景,有时道具都准备好了。我们完全可以忠诚地沿着他的原有思路与编剧线索大胆闯一回,大胆演一场。

要写出《痕迹》设定的宽阔与曲折,我得细细读完瞿秋白的几乎所有的“文学”文字,深深走进瞿秋白的内心世界,尽情鉴赏他的文学世界里显现过的形象美色,体验他头脑里、胸襟中掀起过的每一次汹涌的波涛,即是说,瞿秋白所有的饱满文学情趣的作品,心灵颤动的乐章,每一段旋律,甚至每一个音符都要细细考索与聆听,都要切入腠理地观察与鉴赏,都要领会与消化。大到《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多余的话》一类的诗史,小到《心的声音》《儿时》《“美”》等珠玑小品,有时一段笔记、一纸信笺、一句半句题跋,往往就是一首需要读懂的诗。瞿秋白不仅是个意义完整的文学家,而且本质上更像是一个诗人。他的许多文章均有诗的质地、诗的旋律,诗性的哲学组成了瞿秋白诗意的生命历程。我甚至隐隐觉得瞿秋白许多时候是用写诗的态度来处理他的政治事业,甚至用诗的形象创意和建构逻辑来分析判断现实中的矛盾与困惑,他对自己的生命荣辱千秋功罪的处置也秉持了诗人的胸怀气度与认识思维。——瞿秋白的“诗”或许正是我们观察他的最佳视角。作为诗人的瞿秋白已经完满地完成了“诗人”的使命,留给我们大珠小珠一盘珠玑,我们能不一一摩挲拂拭,寻觅心痕、辨识真迹,透射出其内质的光芒的同时,梳理出诗人革命家一生的心路历程与历史坐标。——我暗下决心要利用瞿秋白每一寸文学的波澜、每一段美感的漩涡,借助瞿秋白每一句“诗”来塑造好其历史,更感性、更“感觉”,也更艺术、更诗意地描画出他的心灵。

瞿秋白的一生经历——血肉的、精神的——比他那个时代的历史更深刻,也更丰富,更符契“诗”的本质。瞿秋白曾说:我已经“溅血以偿社会,毋使社会杀吾感觉”。瞿秋白已来不及依照自己设计的线索编织出经纬鲜明、血肉饱满的《痕迹》,但愿我的这册《痕迹》能够扛起瞿秋白遗下的重担,镂刻出其逼真的人生“痕迹”,不仅描摹全他的躯壳,而且透凸出他的灵魂。长袖善舞,情采风靡,为人境留下一轮高挂绝丽的长虹。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的最后——说尽了政治遗嘱与名实千秋之后,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这一句话也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是瞿秋白表达潇洒风度与放任文艺才情的一句俏皮话,或许也是他对人世间包括中国物质文明的另类的留恋与赞赏吧!但这句话并不“多余”,加上了这句话,才是完整的瞿秋白。而容纳了、放置了瞿秋白的世界才是“美丽的世界”,才是他舍不得但又不得不“永别了”的世界。

最后,感谢李晓云、景同生老师对本书写作提供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他们不仅贡献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图片,并对书中诸多史实、细节进行了核实与修正。在此更诚挚祝愿瞿独伊老人身体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