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一)论述范围的界定
威海卫
威海卫,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威震海疆的卫所”。卫所是明初设立的一种军事要塞,但又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通常,卫下都设有屯,以军隶卫,以屯养军。威海卫这一要塞,设立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目的是防御倭寇侵扰。永乐元年(1403年)时,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周六里一十八步”,[104]也就是说,周长大概三千多米。由此来看,这座城并不大。
一般来说,威海卫就是指这座小城及其周围的屯。根据史料记载,威海卫下辖的军屯有18个。[105]具体来说,威海卫的辖境为“北自卫八里至海,南自卫八里至接官亭,接文登县界;东自卫一里至海;西自卫五十五里至初村庄,接宁海州界”,[106]总面积约为170平方公里。不过,这座小城建得离海边非常近——“威海卫东至海一里”,[107]因此它面对的海湾被称作威海湾。威海湾以及湾里的刘公岛等小岛,通常会被看作威海卫的附属。
1898年,英国与中国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租占了“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威海卫城当然在这十英里之内,但英国租借的地方不包括威海卫城。[108]1901年,中英完成联合勘界之后,英租威海卫的范围正式确定。其范围远不止沿岸以内十英里,与以前相比,已经大了非常非常多,增加了原来文登、荣成的很多村庄。[109]根据《威海市志》的记载,其疆界“东起大岚头东北海滩,西至双岛港的黄泥岛,东西最大横距41.8公里;南起窦家头村南,北至褚岛,南北最大纵距28.9公里;陆地边界长64.4公里,海岸线长115.9公里;总面积为640.5平方公里”。[110]自此以后,英国租占并管辖的地方就被称为威海卫。
本书以英租威海卫为研究对象,因此所说的威海卫就是指英国租占的地方。那座名叫威海卫的小城,书中将其称作“威海卫城”。
英租时期
书中会经常提及一个时间概念,即英租时期,此处指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1898~1930),尽管英国在归还威海卫之后又续租刘公岛至1940年,然1930~1940年的刘公岛不在本书讨论范围内。原因在于,英国续租刘公岛,仅作为海军用途,英国政府在刘公岛并无作为,更无相关管理机构,至1940年英国撤离时,岛上仅有两名海军士兵。
(二)章节设计
英国租占威海卫的历史,概而言之包括租借、管理、归还三个部分,其中租借和归还更多属“外交”范畴,对威海卫的管理则属“内政”范畴。
如果以时间为轴,对这段历史做纵向论述,则需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租借与归还问题的讨论重点在英国外交部、驻华公使以及中国的外交机构和相关人员;作为“外交”层面的租借与归还在论述过程中一头一尾,被中间“内政”层面的在威管理所割裂,论述并不连贯;另外,英租时期英国政府也曾数次讨论归还威海卫,并与中国有所交涉,如果与英人在威管理一起论述,整体呈现将极为混乱。其二,英国对威海卫的管理主要讨论英国人在威海卫做了什么,即各项事业是否取得发展,若按时间顺序排列,则无法形成对某一行业或事业发展的深刻认识,会显得像一本流水账。
因此,本书采用外篇、内篇分而论之的方式。外篇讨论英租威海卫的外交问题,以时间为轴做纵向论述,考察外交层面上威海卫从租借到交收的整个过程,重外交政策的做出与谈判过程的展开。内篇讨论英国人在威海卫的管理,以专题成章,讨论英国人在威海卫的遭遇、管理机构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本书对此前学者注意较少、尚未解决的问题,做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有关威海卫的外交交涉问题上,侧重前人较少关注的英国政策与尚未解决的租占真相,即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的政策考虑、租占威海卫的谈判、英租威海后的列强反应;在英国管理威海卫问题上,本书重在揭示史料,以大量表格和数据,详细分析英国人在威海卫的投入及各项事业的相关发展。
(三)写作凡例
数据和表格的说明。本书的内篇,涉及英租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1902~1930年每年的数据,为了能够直接呈现史料和支撑论述,文中较多采用了表格形式。各表格基本都是1902~1930年的数据,故大篇幅表格较多。
书中行文数字,约数以汉字表示,确数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惟固有名称、表格数字、引文原文除外。
关于人名。文中使用英人的译名,以英人自取的中文名或当时中文档案中的记载为准,与今人译名并不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名有二:一是威海卫行政长官骆任廷(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今人多根据其英文发音,将其译为骆克哈特,笔者在译著《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曾这样使用过,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档案可知,骆任廷的所有中文名,无论是骆任廷还是骆壁、骆檄,均为自拟,骆任廷更是其在书信中使用的名字,故将其直译为骆克哈特不妥,应采用其自己接受的骆任廷一名。二是英租之初的威海卫军政长官铎沃德(Arthur Robert Ford Dorward),今人多译为道华德,本书采取当时档案内的中文名。
[1]R.F.Johnston,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WeihaiWei.New York:E.P.Dutton and Company,1910.该书已由笔者译为中文。庄士敦:《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刘本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本书引用中文版。
[2]朱世全:《威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1。
[3]Pamela Atwell,British Mandarins and Chinese Reformers: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of WeihaiWei (1898-1930) and the Territory's Return to Chinese Rul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威海市档案馆曾组织力量将该书译出,名为《致英国统治者与中国改革者:英租威海卫及归还始末(1898~1930)》,内部发行,仅可略做参考。
[4]威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威海文史资料》(第一、三、六、十辑)为内部印刷,分别出版于1984年、1987年、1991年和1998年。
[5]这19篇文章为:第一辑(1984):宋协生、刘德煜:《英国租借威海卫始末》;王家桢:《收回威海卫英租地历见记》;傅元庆:《英租期间威海卫城里琐闻》。第三辑(1987):高锡玉:《英法在威招募华工见闻点滴》;李文杰:《威海卫洋行概况》;张瑞符:《威海卫的烟毒泛滥和禁烟措施》;戚秀斋:《对“英租期间威海卫城里琐闻”一文的补充》。第六辑(1991):董进一:《英国强租威海卫始末》;王昌民:《英租威海卫期间的司法机构及其制度》;李宏生、崔瑞华:《威海人民反对英国强租威海卫的斗争》。第十辑(1998):朱世全:《英租威海卫之经过》;戚其章:《抗英划区埋界》;张学诗:《英人强租威海卫群众反对埋界纪略》;朱世全:《英租威海卫时期之地方情形》;王昌民:《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的“总董制”概况》;杨震:《英舰在刘公岛的四十二年》;朱世全:《收回威海卫交涉经过》;徐祖善:《中英交收威海卫之经过及礼节》;吴乃华、魏彬译《英国蓝皮书有关甲午战后英国占领威海卫资料选译》(该辑收录部分曾在前面几辑刊发过的文章)。
[6]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7]梁月昌:《英舰驶进刘公岛——英租威海卫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8]吴霭宸:《华北国际五大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
[9]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0]郭志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卫(1898~1930)》,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7。
[11]威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12]《威案》,陈隽、佟立容编《陈明侯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相关论述另见陈隽《从中英交收威海卫的谈判经过看陈干当年对威案交涉的主张》,政协昌邑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昌邑文史资料(第10辑)陈干先生诞辰120周年暨昌邑发展座谈会专辑》,2002。
[13]徐祖善:《威海收回周年纪念·敬告地方父老书》,出版社不详,1931。
[14]徐祖善:《威海卫筹收、接管、行政工作报告书》,烟台:仁德印书馆,1931。
[15]E-Tu.Zen.Sun,“The Lease of WeihaiWei,”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19 (1950),pp.277-283.
[16]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三十一,电报八,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63,第756页。
[17]I.H.Nish,“The Royal Navy and the Taking of WeihaiWei,1898-1905,” Mariner's Mirror,54 (1968),pp.39-54.
[18]杨国伦:《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刘存宽、张俊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9]李恩涵:《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的交涉(1921~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
[20]克拉伦斯·B.戴维斯、罗伯特·J.高尔:《英国人在威海卫:帝国非理性之例研究》,王瑞君译,《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1]T.G.Otte,“‘Wee-ah-wee’?:Britain at WeihaiWei,1898-1930,” in G.Kennedy,ed.,British Naval Strategy East of Suez,1900-2000:Influences and Actions. London:Frank Cass,2005,pp.4-34.
[22]T.G.Otte, The China Question:Great Power Rivalry and British Isolation,1894-1905.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74-132.
[23]戚圭瑨:《英国强租威海卫始末》,《历史教学》1997年第6期。
[24]董进一:《英国强租威海卫始末》,《春秋》1997年第3期。
[25]牛淑萍:《艰难的回归之路:中国收回威海卫始末》,《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6]李月华:《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交涉之探析》,《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7]李文杰:《日俄战争之后中国收回威海卫的尝试与曲折》,《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8]赵泮馨:《英租威海划界惨案纪略》,《山东省志资料》创刊号,山东人民出版社,1958。
[29]戚其章:《一八九九年威海人民抗英斗争》,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
[30]Carol G.S.Tan, British Rule in China:Law and Justice in WeihaiWei,1898-1930.London:Wildy,Simmonds & Hill,2008.
[31]Carol G.S.Tan,“Going to Court in WeihaiWei:Some Support for Civil Litigation during the Qing,” in Edge,Ian,ed., Comparative Law in Global Perspective:essays in celeb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SOAS Law Department. New York and Boston:Transnational Publishers,2000,pp.271-292.中译文发表在《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32]Carol G.S.Tan,“Lawyers,Trial by Jury and Other Aspects of Criminal Justice in the Leased Territory of Weihaiwei,” Hong Kong Law Journal,34 (3),2004,pp.637-659.中译文发表在《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5期。
[33]Carol G.S.Tan,“Courts and Laws in WeihaiWei:An Alien Legal System Mitigated,”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26 (2006),pp.33-73.
[34]陈玉心:《英租威海卫的法律和文化间的纽带》,中国法律史学会编《中国文化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5]王一强:《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札记》,《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1期。
[36]王一强:《“你们倒使我们的人中国化了”——威海卫办事大臣庄士敦临别演说词的法文化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37]王一强:《〈租威海卫专条〉的几个问题》,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8]王一强:《〈租威海卫专条〉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5期。
[39]王一强:《法律文本的矛盾——从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一份鞭刑文件说起》,《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0]王一强:《英租威海卫的外来法、本土法与民间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41]刘娜:《英租威海卫法律文化解读——基于女性保护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0。
[42]袁理想:《英租威海卫土地法律制度与秩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0。
[43]娄雪梅:《论司法权威的建立——英租威海卫司法特点及运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1。
[44]邵宗日:《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08;邵宗日:《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
[45]邵宗日、陈光编译《英国租借期间威海卫法令汇编》,法律出版社,2012。
[46]张建国、张军勇编《威海卫法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47]王娆:《英租威海卫司法体制初探》,《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5期。
[48]王娆:《英租威海卫司法殖民之特性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9]王娆:《〈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与英国在威海卫的殖民统治》,《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0]王昌民:《英租威海卫期间的司法机构及其制度》,威海市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十辑,内部印刷,1998,第98~104页。
[51]程妍冰:《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监狱制度》,《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2期。
[52]杨立民:《英租威海卫时期的警察制度研究》,《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第6期。
[53]张洁:《英租威海卫若干法律制度研究——以二元分析的方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3。
[54]张洁:《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二元化”特性之分析——以土地法律制度为基点》,《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7期。
[55]王琴:《英租时期威海卫刑事制度研究:以民国十七年〈威海午报〉案例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3。
[56]苏亦工:《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的研究及其意义》,氏著《西瞻东顾——固有法律及其嬗变》,法律出版社,2015,第189~191页。
[57]解锟:《西法东渐之殊途:胶澳与威海卫租借地法制实践样本考察》,《政法论坛》2017年第4期。
[58]该作者声称其研究成果被他人窃取并公开发表。因涉及著作权问题,此处对相关成果不予讨论。
[59]王昌民:《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的“总董制”概况》,《威海文史资料》第十辑,第105~115页。
[60]章再彬:《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的制度演进》,《华侨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8年第1期。
[61]王瑞艳:《基于SWOT分析的英租威海卫时期治理模式研究》,《黄海学术论坛》2011年第16期。
[62]丛晓丹:《英租时期威海卫乡村治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3。
[63]王艳舞:《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文,2016。
[64]刘琼:《英租威海卫乡村治理:传统的接续与现代性的生发》,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
[65]张庄庄:《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9。
[66]张永强:《社会现实·秩序·价值理念——以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乡村治理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1。
[67]高雪:《威英政府与威海地方精英间互动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1。
[68]李君:《英租威海卫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1。
[69]张瑞符:《威海卫的烟毒泛滥和禁烟措施》,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3辑,1987,第160~165页。
[70]李伟:《德占胶澳与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71]郭晓:《英租时期威海卫社会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2。
[72]董文娜:《英租时期威海卫报纸研究(1898~1930)》,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11。
[73]王晓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威海午报》,《史海钩沉》2003年第1期。
[74]袁云冰:《英租威海卫时期英语语言软环境研究:以〈威海卫天琴鸟报〉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
[75]周怡:《威海早期报业史(1900~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6]孙玉燕、徐立和:《英租威海卫期间的近代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77]张剑:《走过百年的威海体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78]J.H.Stewart Lockhart,A Confidential Report of a Journey in the Province of Shantung Including a Visit to Kiaochou.Hongkong:Noronha & Co.Government Printers,1903.
[79]Shiona Airlie,Thistle and Bamboo: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James Stewart Lockhart.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0.
[80]Henry James Lethbridge,“Sir 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Colonial Civil Servant and Scholar,”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78,pp.55-88.
[81]张建国、张军勇:《骆克哈特与威海卫》,《老照片》第23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第16~28页。
[82]Shiona Airlie, Reginald Johnston.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1.中文版为:《回望庄士敦》,马向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83]Shiona Airlie,Scottish Mandarin: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Reginald Johnston.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2.
[84]Raymond Lamont Brown,Tutor to the Dragon Emperor:The Life of Sir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Alan Sutton Publishing,Ltd.,1999.
[85]潘崇:《1933年庄士敦的儒学演讲及其对儒学的认识》,《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6]周永坤:《庄士敦保守主义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
[87]A.A.S.Barnes, On Active Service with the Chinese Regiment.London:Grant Richards,Leicester Square,1902.
[88]Alan Harfield,British and Indian Armies on the China Coast,1785-1985.A & J.Partnership,1990.
[89]Carman William,“The WeihaiWei Regiment or The 1st Chinese Regiment,” the Bulletin,Vol.35,No.137,August 1984.
[90]张建国、张军勇:《八国联军中的“华人雇佣军”》,《中国档案报》2004年1月2日。
[91]张建国、张军勇:《八国联军原有1300名中国兵》,《北京科技报》2004年11月24日。
[92]花玲:《八国联军中的中国军团——英租时期威海卫华勇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9。
[93]张建国、张军勇:《万里赴戎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华工纪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94]张建国、张军勇:《悠悠岁月话一战华工》,《中国档案报》2003年8月8日。
[95]张岩:《光环之下的个体世界:一战山东籍华工应募动因考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
[96]高锡玉:《英法在威招募华工见闻点滴》,《威海文史资料》第3辑,第92~96页。
[97]丛爱娟:《参加一战的华工与威海卫》,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8。
[98]田荣:《威海军民反侵略斗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99]田荣:《威海军事史(1200~1949.10)》,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00]鞠红旗:《威海英租时期的建筑》,《城建档案》2008年第9期;郭思远:《浅谈威海英租时期前后所建建筑的细部构造特点及设计美学》,《中国文艺家》2017年第8期。
[101]李良玉:《对〈外交部关于收回威海卫租借地案报告〉形成时间的考订》,《民国档案》2001年第1期。
[102]笔者曾于2014年3~8月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阅档半年,将所需资料翻拍。另,2000年前后,威海市档案馆从英国国家档案馆将这批资料复印了约3万页,然后自行编目成卷,建立威海市档案馆《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全宗,各卷宗多者上百页,少者仅一页,笔者于2012年得到这批档案。后文所引该档,一律简称“威海市档案馆藏《英租档案》”,并加档案号。唯当时所查档案,已不易从英国国家档案馆再次检出,固本书所引档案虽藏于两处,实为同一批,特此说明。
[103]1898年4月,英国文书局(Stationary Office)出版了《中国通信》的第一本CHINA.No.1(1898),供议会方面参考,出版商为伦敦的Harrison and Sons,以后这一出版成为常态。
[104]毕懋第修、郭文大纂《威海卫志》,民国十八年本,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第64页。
[105]《威海卫志》记载:“明设军屯一十八区,取宁、文二邑隙地,零屯军自种自食,仿古人寓兵于农之意”(第94页)。宁,指宁海州,隶属登州府,治今山东烟台牟平区;文,文登县,属登州府,即今山东威海文登区。
[106]李祖年修、于霖逢纂《文登县志》,清光绪本,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6,第8页。
[107]毕懋第修、郭文大纂《威海卫志》,第40页。
[108]《订租威海卫专条》中规定:“现在威海层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惟不得与保卫租地之武备有所妨碍”。
[109]据曾担任过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行政长官的庄士敦称:“租借地内英国直接统治下的村庄大概有315个;这些村庄在英国没有一个算是大的,有很多只是非常小的村落,但是据估计这些村庄总共有150000人。”庄士敦:《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第56页。
[110]《威海市志》,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