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高等教育扩招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迁,除了劳动就业体制本身以及与此有关的制度改革外,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高等教育的扩招,它直接改变了高学历劳动者的供给。高等教育扩招总体上是一种国家战略和政府行为,大致有以下几个背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993年党中央确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大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人才。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于世界和欧美国家较低。当时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5%左右,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方针,这为高等教育扩招奠定了战略基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紧缩,出现第三次失业大潮,而当时每年又有成百上千万高中生毕业。高等教育扩招,不仅能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刺激内需拉动经济。无论是从长远战略还是从短期效果来看,高等教育扩招都成为“一石多鸟”的政策举措。
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要达到11%左右、2010年要接近15%的目标。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开始连续大规模招生。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提出,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15%左右,2010年争取实现20%左右的目标,实际上,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25%左右。
短短十多年间,上述政策规划就取得了突出的实际效果。表1-3给出了1998~2013年高等学校本科生招生数和高等教育18~22周岁毛入学率。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99年扩招伊始,高等学校本科生招生数就增长了47.3%;2000年时,招生数又在上一年基础上增长了38.1%,毛入学率已达到12.5%。之后,这两项指标都在持续不断地攀升。
表1-3 高等学校本科生招生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8~2013年)
高等教育扩招导致高学历劳动者的总量骤然增多,而劳动力市场能够吸纳的数量又有限,这种劳动力的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过去十多年来一直十分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图1-5可见,虽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同样一路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不及后者,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这两个数字之间的缺口,就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图1-5 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03~2013年)
资料来源: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由作者根据有关新闻报道整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由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从历年人口普查或小普查数据来看,高等教育获得者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见图1-6)。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2.7%。按照马丁·特罗关于精英教育(适龄青年入学率15%~50%)与大众教育(50%以上)的划分,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阶段。因此,单从数量来看,高等教育获得者也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和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有必要展开专门研究。
图1-6 全国高学历人口和高学历劳动人口(2000~2015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普查或小普查数据公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