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工程与民生改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 民生工程提升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考量着党的执政能力。2010年以来,新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了长期制约新疆发展的瓶颈,城乡面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一大批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解决,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有了新的改善。

新疆各族群众深刻感受到新疆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各族民众对两大富民工程有很高的认知率和良好的评价,中央实施的对口援疆、民生政策在新疆深得人心,深受新疆民众拥护,可以说,中央政府在新疆实施民生项目的初衷和目的已达到。新疆各族民众认为两大富民工程与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关”,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群众对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满意度很高,很多民众都发自内心地感谢国家对新疆实施的各类惠民政策。总而言之,党中央始终把新疆民生工作放在发展的首位,各族民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深刻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切实提升了各族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二 新疆各族民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民生改善的重要目标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最基本的物质满足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离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幸福就无从谈起。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就医入学和安居乐业等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持把本级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持续推进各项重大惠民工程,使20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与发展成果,民生的改善让新疆各族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不断成为现实。农村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和水电路、广播、电话等配套设施,使得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攀升、收入逐年增加,两者的增长带来的是生活满意度的提高、获得感的增强,以及幸福感的提升,民生工程建设使得新疆各族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三 安居工程实现了农牧民的安居梦

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人民安居乐业,安居富民、富民兴牧(定居兴牧)两大工程寄托着新疆广大农牧民家庭的安居梦想。近几年来,新疆扎实推进农村安居房、城镇保障性住房两大民生工程,截至2016年底,累计建成安居富民房186.73万套,其中游牧民定居房9.49万套、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134.11万套[42],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惠及1300多万新疆各族群众。安居工程有效满足了农牧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现实需求,基层农牧民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定居牧民结束了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广大农牧民已逐步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安居工程让新疆农牧民“住有所居”的梦想成真。

四 民生富裕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治疆之本在于争取和赢得民心,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民心、民安、民富。”[43]就业惠民、安居惠民、社保惠民、扶贫惠民、科技惠民、医疗惠民等十项民生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仅就两居工程来说,两大富民工程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使广大少数民族农牧民逐步走向富裕。在新疆安居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当地富余劳动力资源,通过组建施工队、木工队、运输队、装修队等各类建筑队伍,促进了农牧民收入增加,此外农牧民还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庭院经济,带动了家庭增收。当然,新疆农牧民收入水平还有待提高,民生富裕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之一,以改善民生为主线的发展方略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

五 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综合素质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

在城镇化建设、旅游开发、现代农牧业发展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农牧民必然面临生产方式转型,适应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农牧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两大富民工程为主的新疆民生建设,通过各类培训推动了农牧民人力资本开发。各地方政府分层次和多渠道地开展的农牧民科技知识、国家通用语言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让农牧民逐步掌握现代农牧业生产技术和各项实用技能,并融入农牧民生产生活之中。此外,新疆民生建设,还需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农牧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综合素质,为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外出务工提供支撑。

六 “现代文化”是农牧区发展的精神支撑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否认愚昧、落后和极端的思想,崇尚科学、理性和包容的精神。新疆积极推进农牧区“现代文化”建设,引导少数民族农牧民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提升农牧民精神生活,以现代文化对冲极端宗教思想。总的来说,基层农牧区文化民生建设成效明显:以农村为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初步实现了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发展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