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历史、理论与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工业革命”一词的早期使用

“工业革命”一词是由“工业的”(industrial)和“革命”(revolution)两个词构成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比喻。其实,无论是“工业”(industry)还是“革命”,在英语中都有极为复杂的含义与词义的演变史。但“工业革命”并非两个词语的简单拼加,故此处不必分别追溯两个词的流变史。

事实上,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也不是英国人,而且并非在英语中表达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恩格斯是第一位在同一部作品中反复使用“工业革命”一词的作者,而且赋予了该词作为一个革命性事件的力量。这部作品是发表于1844年的《英国状况:十八世纪》。然而,《英国状况:十八世纪》是用德文写的,在近40年的时间里并没有被翻译成英文。[1]因此,尽管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恩格斯对于工业革命的论述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但对于工业革命一词的社会传播来说,其影响力是有限的。

进一步说,工业革命一词也不是德国人恩格斯最先发明的。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法国。法国人将他们19世纪20年代制造业中出现的技术变革与1789年和1830年的政治革命相类比,便有了“工业革命”一说。此类说法大部分是一种文学修辞上的比喻,用来强调新的棉纺机器或蒸汽机的效能。1827年的一篇文章在《伟大的工业革命》的标题下描述了发生在法国工业中的大量技术变革。1837年,法国经济学家杰罗姆·布朗基(Jerome Adolphe Blanqui)简单地提到了18世纪末的技术发明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并使用了类似于工业革命的词语。两年后,一位比利时作家在一部两卷本的书中对该词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使用,描写了18世纪晚期欧洲尤其是英法两国人口、贸易与财富的增长。学者认为,这些作品应该对恩格斯产生了影响。而在工业革命真正的中心英国,“工业革命”一词当时还不为人所知,也几乎未被使用。[2]因此,“工业革命”一词并非起源于工业革命的故乡,这种错位,是日后围绕这个词产生争议的起因之一。

当然,英国人并非没有感受到工业技术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社会连锁反应。敏感的文学家很早就用手中的笔来描绘世界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提出批判。[3]1824年,一位官员提到英国的棉制品出口从1780年的350000英镑提升至1822年的33337000英镑时,宣称:“我不知道历史上有哪种贸易——我不认为历史上我们的制造业曾如此繁荣——能与之相比。”[4]这实际上就已经指出了英国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但是,专门使用“工业革命”一词的作者不多。有些英国作者也会使用“革命”一词来形容制造业出现的变化,就好像法国作者更早的时候所做的那样。例如,爱德华·贝恩斯(Edward Baines)在1835年出版的《棉制造业史》(History of the Cotton Manufacture)里,称纺织业里那些发明的影响“在制造业中如同一场伟大的革命,就好似印刷术之于文学那样”。1833年,彼得·盖斯凯尔(Peter Gaskell)则宣称近来发生的经济变迁对于财富分配的影响是一场“完全的革命”。不过,很少有英国作者会在“革命”一词前面加上“工业的”进行修饰。事实上,在当时的英语里,“工业”(industry)一词通常被用来指工作(work)或勤奋(industriousness),与今天的主要词义是不同的。[5]可以说,就算英国人接触到了“工业革命”这个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没有接受它。然而,一种英国具有某些特殊性的观念还是逐渐在该国社会生成。一些人开始称英国为“世界工场”(workshop of the world)。一本1824年出版的著作认为英国“拥有各种自然的便利,因而大自然使她适合成为一家伟大的工场(a great work-shop)”。这个词还进入了议会的辩论中。[6]因此,尽管英国人没有接受“工业革命”这个词,但他们已经具有了与工业革命相关的思想意识,这为该词在英语中的最终流传开来做了必要的铺垫。

1871年以后,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社会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成为工业革命一词在英语中传播开来的一大契机。恩格斯已经指出了工业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马克思则将其纳入一种广阔而构思精妙的理论视野中。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经济史学家无法忽视这种理论视野。[7]事实上,英国的经济史研究是在1870年以后才逐渐成气候的,在时间上正好与马克思在英国的影响扩大相吻合。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n)指出,马克思因为对经济问题采取历史路径进行研究,影响了一批英国的经济史学家,这些经济史学家中就包括汤因比。[8]

此处的汤因比是那个更出名的撰写《历史研究》的汤因比的长辈。汤因比生于1852年,1873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78年获得历史学学位,随即被任命为助教,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任职到1883年英年早逝。汤因比所有形成文字的著作几乎全部包含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的《关于英格兰工业革命的讲座》(Lecture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中。作为历史学家与社会改革家,汤因比对工业革命的看法与恩格斯是比较接近的。[9]《关于英格兰工业革命的讲座》旗帜鲜明地使用了工业革命一词。尽管这本书略显单薄,但它流传甚广,既极大地激励了经济史学家,又大大影响了学术圈子之外的人对工业革命的解释。一位当代学者称汤因比著作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十分生动、深刻且极具感染力”。同时,作为教师,他“极富魅力的言传身教”也深刻地感染了19世纪80年代牛津大学年轻的经济学家们。[10]这种文字与行动两方面的鲜明的个性,应该是汤因比能成功将工业革命一词引入英文的重要原因。汤因比的书初版于1884年,很快售罄,到1908年,已经出到了第五版。[11]不难想见,工业革命一词随着汤因比著作的流行而在英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随着汤因比著作传播开来的不仅是工业革命这个词,还包括汤因比对工业革命的看法。汤因比对于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持悲观态度,并由此导出了社会改良的观点。他的这种视角,不仅因为他本人著作的畅销而流行,更通过一些采取了他的观点的教科书与通俗读物的行销而广泛传布。此外,汤因比与社会改良运动的密切关系也使他的观点能够通过工人教育等途径在英国社会进一步扩散。[12]晚于汤因比的英国经济史学家中,有不少人同样持社会改良立场。例如,西德尼·韦伯(Sydney Webb)与比阿特丽斯·韦伯(Beatrice Webb)——通常以韦伯夫妇闻名的两位学者,对于工业革命即采取了汤因比的视角。比阿特丽斯出身上层中产阶级商人家庭,她通过不时拜访一些身处工人阶级的亲戚,深切感受到了工业社会的变化无常与人们生活的贫困。通过对伦敦的低收入行业进行调研,甚至在还未对工业革命时期做任何历史研究前,比阿特丽斯就深信汤因比关于工业革命社会后果的悲观主义结论,并一再重复这一论点。婚后,韦伯夫妇开始合作进行历史研究,他们批判自由竞争模式,并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其他各种社会组织模式,以使他们的社会改良建议看起来仿佛从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形成。[13]事实上,汤因比关于工业革命的讲座的中心议题之一正是批判自由竞争。西德尼是英国社会改良团体费边社的一员,他对1889年出版的《费边社会主义论集》(Fabian Essays in Socialism)有不少贡献。这本书中有很多文章涉及“缔造了今日英国的18世纪工业革命”,其参考文献同时包含恩格斯与汤因比的著作。[14]因此,工业革命一词在英语中的流行,不仅是这个概念的植入,也是其背后的历史叙事与社会思想的传播。

于是,最初站出来否定工业革命一词的学者,其意图也在于同时否定该词所承载的汤因比式历史叙事与社会改良主张。然而,社会改良运动与大众的结合度,使得这种来自学院派的否定几乎很难成功。因此,即使部分学者仍然会基于各种理由继续否定工业革命这个词,但工业革命已经成为英国国家记忆的一部分,并因其划时代的意义而成为全人类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这也使得工业革命一词不仅在各种主要语言中成为专门术语,还出现了越来越泛化的使用趋向。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学习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才能成为全面继承人类文化的一种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