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PREFACE
世间总有双全法,不负岁月不负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算起来我已经从教十九年了。在这十九年里,我先在白雪皑皑的黑龙江执教,任教于哈尔滨第三中学;后在历史文化厚重的北京执教,任教于清华附中。我教过七年高中、十二年初中,当了十八年班主任。我带过文科班、理科班、实验班、创新班、普通班。因为不停地变换学段、学生层次、学生类别,所以我总要思考新问题,应对新情况,这样的客观情况促使我养成了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的习惯。其实,我和所有老师一样,不是一入职就设计了自己的教学变革之道,本书所列举的变革其实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在总结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觉得这些规律比较有普遍性,写出来,也许可以让年轻老师有所参考,也可以让自己更清楚努力的方向。
虽然每个人不可能一入职就设定自己的教学发展轨迹,但内心所秉持的理想和信念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发展,我也是如此。我刚当老师的时候心中有两个信念:第一是一定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第二是一定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这两个信念有年轻气盛的成分,但也有着对教育、对人生的一份郑重与真诚。很庆幸,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两个信念,没有变为一个因循守旧、平淡无趣的人。本书主要总结我的阅读教学变革之道,这“道”,既指我的阅读教学理念,也指我的阅读教学成长道路。
回首我十九年的阅读教学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作的第一年到第六年:这个阶段我是刚入职的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作业设计的巧妙、教学语言的典雅。我对阅读文本还缺乏质疑精神,比较亦步亦趋。因为不甘于照本宣科,就在外围工作上力求突破,以求带来新鲜的气息,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我刚调入清华附中的时候,高一一整年教授的都是《文言读本》,学生深以背诵文言课文为苦。我当时每节课都先给学生声情并茂地背一遍文言课文,着实让学生觉得震撼。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们把整本书的文言文都背诵了下来。
第二阶段是工作的第七年到第十二年:这个阶段我对开发阅读教学策略非常痴迷。这个阶段的开端,我特别渴求对每类文体研究出一套固定的教学策略,这样就不怕课文变换了,可以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在所有的研究中,我对自己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最满意,尤其是“比读”和“疑读”这两种小策略。在很多课上我反复践行这两个策略,但一年之后,我对自己志得意满、驾轻就熟的策略感到了迷惑和厌烦,我向自己说“不”,抛弃了这些固定的策略套路。后来,终于形成了丰厚自然、灵动幽默的阅读教学风格。
第三阶段是工作的第十三年到第十九年:在这个阶段,我注重教学资源整合,在单篇教学方面取得了质的突破。我摸索出了多种资源整合的方法,课堂教学更加厚重和灵动。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课程重构,开展了专题教学探索。专题教学让我惊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在专题教学文本组接的逻辑关系上,我创造性地设计了横式组接、纵式组接、楔式组接等模式。在课堂活动上,强化了研究学习、团队合作学习、读写结合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等模式。在第三阶段我再一次燃起对教学的无限热爱。第一次是我刚入职的时候,那时的热爱是一个年轻人面对新生活自然产生的激情,而这一次我深深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懂得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回顾可以更清楚地认清自己,我发现自己是一个追求理想主义的人,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否定自己,然后大踏步去寻找新的道路。但是,我的寻找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第一阶段,我曾因为作业变革,不是传统的做题和抄写,而遭到家长的质疑。第二阶段,风平浪静,我猜想是因为课讲得相对精彩,使家长和学生都觉得放心,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容易产生职业惰性。第三阶段,我开始专题教学尝试,家长质疑课本上有些课文不处理会不会对考试有影响;同行质疑大量专题阅读教学时间是如何保证的,如何使专题教学和考试成绩两不误。
现在这些问题没有人再问了,我想,首先是我的学生中高考成绩的确没出问题;另外,我的学生还有一笔丰厚的财富——核心素养得到了巨大发展。
仓央嘉措曾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语文教学改革也一直面临质疑:改革和考试能否双全。通过十九年的实践,我认为能够双全,可以保证成绩,且改革还可以在保证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幅提升。所以,只要真正抓住了语文学科本质,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规律,真正提升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就有勇气突破自己。我只不过是语文阅读教学变革大军中的一个小卒,但是我已经感到了无限的自豪和幸福,我觉得我做的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这就是我愿意主动放弃很多娱乐和休息的时间钻研语文教学变革的动力。清华附中在2004年和2010年曾经两次评选过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初中、高中各有10位老师当选。我很荣幸两度被学生评为最喜欢的老师。第一次我没有惊讶,那时候我30岁,活力四射。但是第二次,我真的很惊讶,那时候,我已经36岁,我想学生给予我的高度认可,一定有相当部分源自教学变革的魅力,如果我不能有所突破,便一定不会有学生如此的厚爱。
现在,我已经走在自觉变革的道路上,自觉思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中践行自己的思考。我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途,不知道前面有哪些未知的困难等待我去挑战,不知道前面还有怎样美丽的世界等待我去绽放……我只知道,我要用双脚去踏实自己的努力,用激情去拥抱不老的青春。唯有这样才不会辜负美好的岁月,才不会辜负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世间总有双全法,不负岁月不负卿。
邱晓云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