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融合、互动、内化:浙江省高校首批“翻转课堂”优秀案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39/27185839/b_27185839.jpg)
“平面设计与制作”课堂双核驱动教学模式探索
王伟荣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分院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平面设计与制作。
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课。
面向专业:广告。
开设年级:大三。
教学班规模:40人/班、3个平行班。
使用教材:无固定教材。
已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情况:15轮,约1125课时。
二、教学改革背景与思路
广告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平面设计与制作”是广告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性很强,该课程以广告策略为前提,在课程中综合运用广告的各个知识点。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激励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将直接大打折扣。目前,堡垒式课堂和满堂灌教学现象在高校相对比较普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已有学科概念、命题、事实、方法等方面的接受和理解,教学中“教”“学”分离现象比较普遍。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应付性”的教学现象,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封闭式课堂示意见图1。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97_0001.jpg?sign=1739262988-LFiHJLkZAUI2jjuARBmYlSsz157iLlFV-0-610de69852a218dd5df2afbe10466f60)
图1 封闭式课堂
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以课堂中的必要环节——作业和作品作为切入点,以学科竞赛和项目实践为教学目标双指向,通过作品交流长效机制建设,促建“双核驱动教学模式”。打破各种封闭式教学现象,杜绝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应付性”现象。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最大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双核驱动教学模式示意见图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98_0001.jpg?sign=1739262988-EbTKT43G33BrjYTlvZiXGtYQvPYczMS6-0-cccf5c9cbd1e9d6311302c415e4d20ec)
图2 双核驱动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1.“教”的核驱动
课内: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面临同事、同行、学生、学校的监督,教师唯有充分地增强多环节、多维度沟通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赢得肯定和尊重。
课外: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学科竞赛,可以把作业选题与恰当的竞赛项目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作业的能动性;通过学科竞赛加强与全国各高校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学术交流,促进自身学术的提升。
2.“学”的核驱动
课内:作品不再简单地面向特定的任课教师,而是直接面向班级、年级、其他专业、其他教师、企业主的点评和考评,从而确立对完成该作业的态度定位。
课外:通过学科竞赛的参加,扩大自己作品的交流广度,最主要的是确立对作品要求的高度定位,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和实务项目的过程,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
四、“翻转课堂”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双指向——以赛促学、项目促学的原则
充分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收集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选题和企业实践项目的信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企业项目促学,作为课程学习目标双指向,为学生对课业的重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长效的作品交流机制
学生全程策划组织活动。内容包括作品交流策划、展示方式、交流时间、交流场地、系列宣传、海报设计和制作、文案设计、交流实施等系列的交流组织活动。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广告项目促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实践机会,也是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作品交流机制示意见图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99_0001.jpg?sign=1739262988-HHfkdXWIDqm2OKhTqY45eQw0LaTXLsdW-0-ba0cc39671f8c19e79aa2687b12aec51)
图3 作品交流机制
(三)建立作品互评机制
废除传统的任课教师个人打分的考评方式,建立实行学生互评成绩的考核办法,增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优化主观评分制,操作具有科学性。图4为“电脑图文设计”课程学生成绩互评剪影。
1.评分方式
班级交换评分方式,即在任课教师主持下,组织班级之间相互考评作品成绩,尽量采用平行班交换打分方式,加强班级之间的学习交流。
2.评分人员
由教师、班干部和学优组成评分团。参与评分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任课教师和班干部审核评分同学,确保课程成绩的严肃性(见图4)。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0_0001.jpg?sign=1739262988-JBynNqNraxvwFsK2f2tzJXp9EjKa5bv2-0-c5110ddbff0e823c65e86f87882fc020)
图4 电脑图文设计课程学生成绩互评剪影
3.评分方法
采用截尾均值法和汇总评分法,即去掉50%的高分和低分的截尾均值法评分制度,保证考核的科学性。主观评分更需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分制度,确保课程成绩的合理性。
4.评分标准
任课教师负责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建立科学的综合评分项目表,让评分制度更加有效,确保课程成绩考核的规范性。
(四)课程延伸导向
以作品交流为平台,邀请同事和同行参与对作品的点评和考核,同时,以课程内容之间本身的有机联系,让已有作品在课程之间进一步延伸,不断地丰富内容、完善质量,完成从小作品到大作品的过程。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点被有机地串联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领悟。图5和图6分别为广告2004—2005级学生作品展览活动剪影。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0_0002.jpg?sign=1739262988-ga37n9YVHyjUdSM7ovHzvn8RYA14HMKz-0-8fa5ba6acd09a5992a902218ee0baf20)
图5 广告2004级学生作品展览活动剪影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0_0003.jpg?sign=1739262988-0m2zS5YLaL8ns2BaQLjoPysnc9bIUzA5-0-e830000b0e5d4f9c512061783ad222c3)
图6 广告2005级学生作品展览活动剪影
五、取得成效分析与体会
双核驱动教学模式以“电脑图文设计”“广告设计”“Flash动画设计”“数字出版技术”等实践类课程作为研究和探索点,在浙江工商大学广告学专业已经实施了16个学年。
(一)教学效果明显
(1)学生上课出勤率很高。
(2)学习自主性高、交流意识强。课内积极与教师交流,课后积极与同学交流。提高了学习自觉性,通过网络等方式搜索相关知识点,甚至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与人交流。
(3)参加学科竞赛氛围浓厚。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赛以上比赛的奖项不计其数,形成了良好的专业竞赛氛围;项目实务被企业采用的案例很多。广告学科竞赛成绩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以广告学科竞赛公认的“时报金犊奖全球华人广告大赛”为例,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奖的数量名列省属高校中第2位。
(4)实践意识强。学生主动联系企业,把社会课题与课堂作业相结合。如广告2001级钱茵莺、诸葛美英、王唯等同学为浙江红星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设计系列广告方案,签订合作协议并且获得千元以上的报酬。
(5)“电脑图文设计”“广告设计”从2005年度至今,在浙江工商大学课程考核中年年被评为优秀课程。
(6)课题主持人王伟荣老师在2005年获得浙江工商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得“浙江工商大学首届教坛新秀”荣誉称号,连续多年教师年度考核名列全院第一。
(7)教师之间的课程教学探讨在学院里形成一定的交流氛围。
(8)各年级学生增进了各课程中的专业交流,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学习氛围。
(9)每年定点定时举办广告学生作品交流。从2009年,学院在此作品交流基础上,升级为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一年一度的原创作品大赛,2012年再增加一年一度的广告创意大赛,形成了两大学生作品交流活动。历届部分海报见图7至图9。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1_0001.jpg?sign=1739262988-0yFPSfmEO0fbamoxnoPOUeNMRxtcYE49-0-615cf6f75171fcdd5abb80c68bb6e719)
图7 广告2000级、2001级、2002级作品展海报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2_0001.jpg?sign=1739262988-vbIgbnrEeVAiMbOs40DEx6y8mFwUTukc-0-c766813af577e142f70f7b79b30f2287)
图8 广告2003级作品展海报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2_0002.jpg?sign=1739262988-LWk59o1NsmGnKiS69ekrqeBG9da5LY0N-0-fe09b6c9110269d7d63cf2ceddf19871)
图9 广告2004级作品展海报
(二)推广性强
1.教学模式的创新
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建立多维度交流机制,让课堂教学在无形中变得更加开放,促进校园学术氛围和学风建设。
2.教与学能动性的创新
通过作品交流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对教师和学生形成一定的教与学的压力和动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学成本低
良性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效果,几乎不增加现有的教学成本,可行性强,效果明显。
4.作品交流方式的多样性
结合线上线下作品交流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交流作品,扩大交流广度,操作成本极低,可行性强。
5.适用性强
适合各类有作业和作品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借鉴性,“教”和“学”积极性促进明显。
优化现有的教学环节,充分激发教学环节的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达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的同时,不增加课堂教师更多的工作量,是确保此教学模式持之以恒的重要考量,便于此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图10和图11为2007—2008年校领导、学院领导和部分教师现场指导与交流照片。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3_0001.jpg?sign=1739262988-fcx8f0BJD8Q4lwW6qQ7npJxU24Cvztyk-0-e86f0057fcfd54ca8d8819a0f06ad0bb)
图10 2007年校领导、学院领导和部分教师现场指导与交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3_0002.jpg?sign=1739262988-kS7i0G0oe8T0HOAzr704LSDO44ioAcoH-0-617999efe83c1b6e6aa12fc23f4a028c)
图11 2008年校领导、学院领导和部分教师现场指导与交流
作者简介
王伟荣,1977年2月出生,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讲师,硕士。1996年8月参加工作。主要从事企业形象规划设计和教学。
获奖及课题立项情况如下:
(1)2007年获浙江工商大学“首届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2)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3)2012年“基于作品展览教学模式的广告实践类课程创新”被评为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2013年“作品交流长效机制建设:广告专业实践类课程创新——以十一年实证研究为例”被立为校重点课题。
(5)获得浙江工商大学2009和201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6)2009—2016年8次获得浙江工商大学“优秀科技导师”荣誉称号。
(7)2009—2016年连续8年教学业绩考核为“A”。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926E5/15532512505928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03_0003.jpg?sign=1739262988-CBNZXxhuNA0aL0DzgVTBodJ6DCgI16GX-0-f8c3538e6b20dfc2a2b0f277cca416b7)
“翻转课堂”示范性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