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典型病案
病案1
李某,女,50岁,已婚。初诊时间2015年1月12日。
主诉:潮热汗出6个月。
初诊:患者近半年来感潮热汗出,每日10次以上。汗出后怕冷,伴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头痛头晕,口干。纳可,二便调。既往月经5/30天,量中,色红,有血块,伴经前乳房胀痛。近半年月经周期5/21天,量少,色红,有血块,伴经前乳房胀痛。LMP:2015年1月3日。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
辨证分型:肾阴不足兼气滞血瘀证。
治法:滋肾育阴,舒肝活血。
处方:知母12g,盐黄柏9g,熟地黄12g,生地黄12g,茯苓12g,丹皮12g,山药12g,酒萸肉12g,续断15g,淫羊藿12g,石决明30g(先煎),柴胡12g,丹参18g,醋龟甲12g,酒五味子12g,浮小麦30g,泽泻9g,陈皮9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5年1月9日):服药后,诸症好转,烘热汗出每日发作3次,无头痛。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处方:上方去石决明,加合欢皮3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5年1月26日):现偶有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已无。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处方:上方去合欢皮、陈皮。14剂,水煎服,日1剂。以巩固疗效。
按: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经断前后,肾气虚衰,天癸将竭,临床以肾阴虚证居多。本患者以肝肾阴虚为主,兼有气滞血瘀。方选知柏地黄汤补肝肾清虚热,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方中熟地黄入肝、肾经,养血滋阴,填精益髓为君。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共为臣药,合君药以滋阴、养肝、补脾。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性温;茯苓渗湿健脾,以助山药之健脾;知母、黄柏清热滋阴;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仙灵脾、续断温补肾阳;柴胡、陈皮疏肝理气;龟甲、石决明滋阴潜阳;丹参活血化瘀;浮小麦、五味子敛汗;炙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二诊头痛愈,故去石决明,加合欢皮以舒肝解郁安神。
病案2
王某,女,52岁,已婚。初诊时间2011年11月11日。
主诉:烘热汗出4个月。
初诊: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2岁初潮,5~7/28~30天,量中,色红,质可。近2年,月经3~5天/2~3个月,经量减少至原来的1/3,色紫黑,质稀,有小血块。LMP:2011年6月中旬,3天净,量少,总用卫生巾不足5片,色、质同前。现停经4个月余,自觉烘热汗出,夜间盗汗,心烦失眠,腰膝酸软无力。舌红,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无异常。检查B超示子宫内膜厚0.5cm,未见其他器质性病变。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
辨证分型:肾虚血瘀证。
治法:滋肾育阴,舒肝活血。
处方:知母12g,黄柏9g,熟地黄12g,桑椹子18g,茯苓12g,丹皮12g,山药12g,酒萸肉12g,续断18g,仙灵脾15g,石决明30g(先煎),柴胡12g,丹参18g,制龟甲30g(先煎),炒枣仁30g,五味子12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1年11月18日):服药6剂后,烘热汗出及夜间盗汗现象明显减轻,心烦失眠、腰膝无力等症状有所好转。舌红,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上方去五味子,加百合12g,陈皮12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11月28日):继服6剂后,症状均明显改善,自觉身心舒畅。舌红,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①中成药平素调理:坤泰胶囊,3粒,每日3次,口服;②血府逐瘀口服液,1支,每日2次,口服。2个月后随访,自述未觉烘热汗出等症状复现。
按: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天癸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藏之于肾,随肾气的生理消长而变化。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失调,天癸渐竭,肾阴便见不足,则虚热内生,从而出现烘热汗出。予知柏地黄汤,配以续断、仙灵脾阳中求阴,阴阳双补;桑椹子滋肾阴,养精血;柴胡疏肝理气;龟甲、石决明滋阴潜阳;酸枣仁养心安神;五味子敛汗益阴。二诊时烘热汗出、盗汗症状减轻,上方去五味子,加百合清心安神;陈皮理气行滞。三诊时症状明显改善,予坤泰胶囊滋阴清热、安神除烦,血府逐瘀口服液以调理善后。
病案3
刘某,女,40岁。初诊时间2011年11月26日。
主诉:绝经2年,失眠1年余。
初诊:2009年绝经。自去年开始失眠,入睡困难,烦躁易怒,伴烘热汗出,日1次。纳食后胃部胀满不舒,服用褪黑素片、佐匹克隆片、珍宝丸,睡眠改善不明显。自述2009年咽部有胀感,后消失。既往月经规律,5~6/25~26天,量、色、质正常,经期无明显不适。G4P1L1A3(人工流产3次,取环半年),2010年3月阴道流血1次,量、色、质同既往月经。纳食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
辨证分型:肾阴不足,心肾不交证。
治法:滋养肾阴,交通心肾。
处方:熟地黄12g,知母12g,黄芩9g,柴胡12g,香附12g,山萸肉12g,山药15g,茯苓15g,丹皮9g,川断18g,菟丝子15g,仙灵脾15g,丹参18g,石决明30g(先煎),制鳖甲12g(先煎),生牡蛎18g(先煎),炒酸枣仁30g,柏子仁12g,五味子12g,远志12g,砂仁9g(后下),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1年12月3日):服药后,诸症改善,近4天无须服镇静药物。纳可,大便干,小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上方加麦冬12g,鸡内金12g,枸杞子12g。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12月10日):服上药后,诸症改善明显,纳食后胃脘部胀满不舒无明显改善,偶尔觉耳鸣,余无不适。纳、眠可,大便干,小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上方生牡蛎改为30g,加地骨皮12g。12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11年12月24日):服药后,睡眠改善,嗝气减轻,仍有潮热汗出,胃脘不适。白带量少。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熟地黄12g,知母12g,黄芩12g,柴胡12g,香附12g,山萸肉12g,山药15g,茯苓15g,丹皮12g,川断18g,菟丝子15g,仙灵脾15g,丹参18g,石决明30g(先煎),制鳖甲12g(先煎),生牡蛎18g(先煎),炒酸枣仁30g,柏子仁12g,五味子12g,远志12g,砂仁12g(后下),麦冬12g,鸡内金12g,枸杞子12g,浮小麦18g,麻黄根12g,木香1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2011年12月26日):服药后,睡眠明显改善,嗝气减轻,潮热减轻,汗出不明显,胃脘部不适,白带量少。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上方去鸡内金,加川芎15g。6剂,水煎服,日1剂。
六诊(2012年1月7日):服药后仍有嗝气,大便不畅,日1次。近几日咽痛,咳嗽,白痰,无流涕,白带量少。纳、眠可,小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上方加百合12g,黄芩改为9g。6剂,水煎服,日1剂。
七诊(2012年1月14日):服药后偶有汗出,汗出后易感冒,白带量少。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上方去川芎,加炙黄芪18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病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本病以肾阴虚者居多。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亢,热扰心神,神明不安,表现为失眠多梦、入睡困难,甚至情志异常等。肾与脾先后天互相充养,肾阳虚,脾阳无以温煦,导致脾肾阳虚,而易出现气滞等兼夹证,可表现为胃脘部胀满不舒等。
故本病在知柏更安方的基础上加砂仁、木香理气和胃,以防熟地黄滋腻碍胃;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交通心肾;生牡蛎重镇安神;远志、五味子宁心安神。知柏更安方中知柏地黄丸滋肾阴、清虚火,肾水充足,则能上济心火,心火自平,心神得安,故失眠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