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A)](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28/27340128/b_27340128.jpg)
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传媒系
摘要
话语表达者与接受者共享的认知语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隐喻映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种本体对应的关系,而映射过程中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对概念隐喻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 认知语境 概念隐喻 理解 映射
1.引言
由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语言学产生的影响,语用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认知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地位。当代的语用学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语言外语境,二者统称为认知语境。当前,学者们对语境的研究视角已经从静态分析转向了动态维度的认知语用研究,凸显出认知语境因素在言语交际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把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当作交际成功的保证。认知语用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对于辅助语言交际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而并不总是具体场合因素的作用。熊学亮指出,在使用语言、处理信息以及获取含义的过程中,语用者有感知、语言解码、假设和记忆心理图式等的激活并进行推理就够了,语用者对语言的信息超载部分进行推导时,未必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语用者通过经验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也就是说,语境主要指的是认知语境,即语用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因此当具体场合不明确时,语用者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推导,而这种知识推导所依赖的主要是认知语境。赵艳芳
认为人的认知包括两个过程,即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形成表象和意象、概念、范畴的过程和对事物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由于人的知识结构是对外部世界结构化,即概括或抽象化的结果,因此大脑可以把具体场合及个中常用或常出现的语言使用特征结构化。而这些具体的语境因素在被结构化后就转化成为认知结构单位和关系。认知语境涉及在处理话语时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激活的长期记忆内容,对于语用推理有极大作用。因此关联逻辑的语用推理,实际上是从显义出发,此时说者意义已经超越了字面意义,同时在显义和隐义两个层次上展开,两者都必须通过推理获得,并都一定程度地依赖语境,尤其是隐义则主要通过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来获得。因此,从表达者的角度看,语境会影响说话人在说话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选择;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语境有助于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含糊、充实语义等。可以说,认知语境对于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语境与映射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认知方式。人们往往利用他们熟知的概念思维来认识新的概念,并由此形成一种不同的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又会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概念隐喻体系。概念隐喻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有着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始源域的不同,Lakoff &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主要可分为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三类。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把空间结构映射到非空间概念上,从而赋予了该非空间一个空间方位。表示空间概念有如“上下”、“前后”、“高低”、“内外”,等等。每一个空间隐喻都有其内部系统性。如,“HAPPY IS UP; SAD IS DOWN”(快乐是上;悲伤是下)这个隐喻就让EMOTION这一抽象概念获得一个纵向方位,因此英语中有I'm feeling up.(我情绪高涨。)/He's in high spirits.(他情绪很高。)之类的的表达。这一隐喻就说明一个连贯一致的系统,而并非是一些孤立的随意的情况。胡壮麟认为人类能通过物体或物质来理解自己的经验,并挑选出部分的经验,把它们作为离散实体或具有同一实体的物质。我们一旦能把自己经验与实体或物质认同,便能指称它们,对其进行谈论、分类、组合、计算以及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我们与物体的经验,特别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奠定了大量的“实体隐喻”,那就是把把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观点等视为具体有形的实体或物质。如价格上涨就可以隐喻为一个实体而体现为名词“通货膨胀”。
Lakoff & Johnson指出,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两者都可以进一步拓展成为结构隐喻,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例如,THE MIND IS AN ENTITY.(大脑是一个实体。)这一实体隐喻除了把MIND的概念实体化之外,并无助于我们更好把握这一概念。然而当这一实体隐喻转化成结构隐喻THE MIND IS A MACHINE.(大脑是一台机器。)之后,情况则大不相同。这个结构中的MACHINE作为始源域概念,有着较清晰的结构和界定,此时通过隐喻映射,始源域的蕴涵被转移到了目标域,于是作为目标域的MIND就获得了清晰的结构和界定。这样我们便可把MIND当作像MACHINE一样能工作、要休息、有效率差别和能量来源等。在这一隐喻表达过程中,隐喻话语的接受者在认知语境的参与下,将始源域MACHINE(大脑)的“有工作或休息状态”、“有效率差”以及“有能量源”等一些特定蕴涵,凭借自身经验而有选择地“映射”到目标域MIND之上,从而获取最充分的交际话语信息。我们发现,这一“映射”的过程就是对始源域概念中的一些蕴涵进行选择性地“映射”,同时摒弃掉另外一些蕴涵的过程。而确定哪些蕴涵进行“映射”,同时过滤哪些蕴涵,则主要取决于语用者的认知语境。
3.语境与理解
人脑的认知活动通常是在原有记忆的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因此,人们在认知新事物时,总在大脑中搜索已有概念,并根据新事物的特征,搜寻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使它们发生联系,进而形成新的概念范畴,由此产生一个新的隐喻。概念隐喻是莱考夫隐喻理论的重要概念,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例如,语言学者们对不同语言中“愤怒”的表达进行比较,发现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都把人体当成“容器”,而“愤怒”作为一种“热”、“火”、“液体”从容器中喷发出来。根据Lakoff和Kovecses的研究,ANGER IS HEAT(愤怒是热)作为概念隐喻是表达愤怒隐喻的基础,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ANGER IS THE HEAT OF A FLUID IN A CONTAINER(愤怒是容器中的液体的热),另一种是ANGER IS FIRE(愤怒是火)
。基于“ANGER”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有了如Her words made my blood boil.(她的话让我生气。)/My father finally exploded.(我父亲终于发怒了。),而汉语中也有“火冒三丈”、“怒火中烧”等类似表达。从隐喻的关联性来解释,隐喻理解需要依靠话语接受者来假定表达者话语具备最佳关联,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调用认知语境,激活感知进行推理,从而获得隐喻话语的隐含。德国诗人约翰内斯·波普罗夫斯基有一句诗“而你的沉默,一块石头。”我们发现这个隐喻诗句中出现两个概念:“沉默”和“石头”。看起来这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因为“石头”是属于“物质”的一个下位概念;“沉默”则是和“言语”相对的一个概念。此处诗人作为修辞话语的表达者,凭借自己的思维创造把“石头”这一隐喻概念的首选蕴涵“冰冷的”、“坚硬的”、“让人痛苦”等移植到“沉默”这个概念上。这样,话语的接受者在参与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就需要调动认知语境进行解码从而获取隐含意义,如“你的沉默”是如此的“冰冷”,如此的“坚硬”,以致让我感到“痛苦”,等等
。如果话语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意味着他已经认同这个隐喻,此时转移过来的蕴涵才真正转化成“沉默”概念的一部分,这时隐喻的理解才算成功。
塞尔曾提出八条通过P而获得R值的原则,对S、P、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他的隐喻理论重点是解释隐喻是如何工作和如何被理解的。然而,在言语实践中,隐喻话语的理解并非如所描写的那样。可以说,我们需要从认知语用的动态视角才能确定哪些是属于某一事物的具体特征,才能限制对隐喻陈述理解的范围并知道某一隐喻的真实意图。因此从理论上说,一个给定的本体,它的喻体无法给定。本体是已知的,喻体是未知的,因此连接已知和未知的相似性也是不可穷尽的。但从认知的角度说,必须在无限可能的相似性中限定表达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同的相似性,隐喻才能成为有效的表达单位和可接受单位。我们认为,这一“相似性”认同的过程正是通过动态的认知语境来实现,隐喻话语的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对隐喻的生成与识解都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并由此形成一种隐喻认知体系。Lakoff & Johnson曾对概念隐喻“理性的论辩看做战争”和“爱情是旅行”进行说明。我们以后一隐喻为例。原本属于运动下位概念“旅行”的蕴涵被投射到了属于情感概念的“爱情”之上,如: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我们也许不得不分道扬镳。)/This relationship is a dead-end street.(我们的爱正走向死胡同。)/Love has been a long, bump road.(爱情是一条曲折而又漫长的道路。)我们观察这一概念隐喻派生出的隐喻表达式,不难发现其中相对应的事物:“情人—旅行者”、“情侣的目标—旅行者目的地”和“情感麻烦—旅途困难”等。Lakoff还引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记忆术(mnemonics)”来说明这一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其公式是: 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或者TARGET DOMAIN AS SOURCE DOMAIN。我们在理解这些隐喻话语时,自然地启动关于旅行活动的认知模式。它可以构成“情景(scenario)模式”或“脚本(script)”,即专门为经常出现的事件设计的知识结构。我们关于旅行的知识结构激活了“同伴”、“交通工具”、“道路”、“终起点”、“困难”等概念范畴。这些概念和相关知识构成认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成和理解由LOVE IS JOURNEY的隐喻表达时参与工作。可以说,隐喻的含义难以穷尽,但在具体情景中又可传达一种特定意义。当然,隐喻意义的开放特征是隐喻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让表达者在使用某一隐喻时却可能期待接受者对此作出多重意义推断,而推断则离不开语境的参与。
4.结语
在隐喻研究中,概念隐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是一种认知机制(cognitive mechanism)或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是我们将我们身在其中的世界系统化的一种基本工具。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我们可以根据一种经验去理解另一种经验,而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并由此形成一种隐喻认知体系,隐喻映射对于概念隐喻则具有重大意义。认知语境则是语用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尤其在具体场合不明确时,语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赖认知语境进行知识推导。隐喻映射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对概念隐喻的生成及理解都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