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偏好的微观结构
——基于实验室实验的证据
如前所述,行为和实验经济学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发现,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说是不成立的,真实的人的偏好具有亲社会性,是一个包含自利偏好、社会偏好,以及不确定下的风险偏好在内的偏好组合(偏好的微观结构)。这些偏好相互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可以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社会成员的合作是基于社会偏好的,而免费乘车则是基于自利偏好的。社会偏好有时候会自动挤出自利偏好,导致个体自发地参与社会合作。假如自利偏好挤出社会偏好,那么借助一定的机制可以挤入社会偏好,比如奖惩机制、声誉机制等。当然,要讨论这些机制的发生机理以及后果,首先需要揭示人的偏好的微观结构。考虑到个体通常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因此,我们更关心不确定条件下的偏好的微观结构问题。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处理,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偏好表现为风险偏好,而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则认为,不仅风险偏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且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同样会展现社会偏好,特别是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之间存在内在的互动关系,这一关系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合作行为。
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使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法以及实地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和度量个体偏好问题,现有的研究不仅能够相对准确地测度个体风险偏好的程度及其性质,而且能够刻画个体偏好的微观结构,以及不同偏好之间的关系。所谓偏好的微观结构是指个体的偏好并非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那样单一化,而是多元化的,除了具有风险偏好和理性外,个体还同时具有社会偏好。简而言之,个体实际上是理智和情感并存的,并且个体的风险偏好不仅呈现出理性特征,而且嵌入在情感当中,从而使风险偏好和情感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而情感在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看来可被称为社会偏好。这就意味着对社会偏好的研究不仅需要测度其程度和异质性,而且需要厘清其和风险偏好的关系。在本章中,我们将借助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深入探讨社会偏好和风险偏好的关系,以对个体偏好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本章的实验结果显示,个体的确存在偏好的微观结构,并且在这种微观结构中,不同偏好之间存在相应的关联。这一微观结构的存在导致个体偏好存在异质性,这一异质性会形成个体社会合作的异质性。这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得以维系并演化的基础。本章将重点讨论偏好的微观结构,特别是不确定条件下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社会偏好的关系。社会偏好的异质性及其对个体社会合作行为的影响将在第五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