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用心得集:伤寒温病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太阳篇主要类方

(一)桂枝汤类方

1.桂枝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义]以桂枝为君药而得名,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协调阴阳之剂,为群方之首。桂枝辛甘温,具解肌发汗,温通经脉,助人阳气之功,为方之主药;芍药苦酸微寒,能敛阴和营,白者并能养血,入肝经,为方中臣药。桂、芍相伍,一阴一阳,一散一收,调和营卫,调和气血和阴阳,能令表邪得解,气血得和,阴阳得平秘。生姜辛温,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之功,既助桂枝发散解表,又能和胃降逆止呕;大枣甘温,有益气补脾和营之效,既助芍药和营血,又可益气补脾而资化源,俾气血源泉不竭。姜、枣二者为佐药。甘草炙用甘温,一能甘温补中,与姜、枣并起扶中土资化源之效,二又调和诸药为使之用。五药相配,既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又能达到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温养脾胃之目的。

[主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13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2条)。

[临床应用]凡人体营卫、气血、阴阳不和,以及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发热、自汗、恶风、腹痛、便溏、乏力、心慌、气短等病症者。

①呼吸系统: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炎症等。

②消化系统:脾虚不运之下利(肠炎、腹泻),脾胃虚寒之腹痛(胃炎、溃疡病)等。

③循环系统:多种心血管疾病,无论功能性还是器质性者,凡出现畏寒、心悸、胸闷、气短,舌质淡暗苔白,脉缓弱结代者。

④运动系统:颈肌劳损、肩肌损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病、颈椎病、骨关节炎、肢体麻木等。

⑤神经系统:失眠、多寐、健忘、癫痫、偏瘫、遗精、阳痿、脱发、癔病、面神经麻痹、末梢神经炎、交感神经紧张症等。

⑥内分泌系统: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偏沮)。

⑦妇科:月经病(痛经、经行身痒、经行浮肿、经后期、崩漏等),妊娠病(恶阻、水肿、癃闭、低热、滑胎等),产后病(产后发热、自汗、身痛、恶露不尽、乳汁自出等),绝经期综合征及带下病等。

⑧儿科:小儿厌食症、营养不良症、遗尿、夜尿、多动症,过敏性紫癜等。

⑨皮肤科:多形性红斑、湿疹、皮肤瘙痒、风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冻疮、蛇皮癣、银屑病等。

⑩其他:奔豚气、痿证、虚劳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无脉症等。

2.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葛根四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煮,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方义]本方系桂枝汤加葛根而成,为祛风解肌,调和营卫,生津濡筋之剂。葛根甘平,一则升阳发表,解肌祛风,助桂枝汤之解表;二能生津,濡养筋脉,以缓筋脉之拘急,尤其与桂、芍相伍,既能解肌发表,又能温通经脉和濡润筋脉而止挛急。

[主证]太阳病,项背强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14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落枕、脊背痛、半身麻木、颈椎病、面神经麻痹、头痛、复视等。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芍药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上七味,以水煮,去滓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加厚朴、杏仁组成,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下气平喘之剂。厚朴辛苦温,能化湿散满,下气消痰;杏仁苦温,有润肺止咳平喘之能,二药与桂枝汤相配,则表里同治,标本兼顾。

[主证]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第18条)。

[临床应用]呼吸系统之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等属肺寒咳喘者。循环系统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属心阳不振、痰瘀阻滞者。消化系统之胃肠溃疡病以及奔豚病等。

4.桂枝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水煮,去滓温服,将息如前法。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加附子而成,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复阳固表之剂。附子辛热,有温经助阳,固表止汗之功,配用桂枝汤中,共奏调和营卫,祛邪扶正,助阳固表之效。

[主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第20条)。

[临床应用]用于感冒、流感之卫阳不固,汗出不止者;产后汗多,恶风身痛者;风湿痛痹等。

5.桂枝去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水煮温服,将息如前法。

[方义]本方系桂枝汤去芍药而成,为温阳解肌,通阳除痹之剂。因表证误治,邪陷而阳痹不通,故去芍药之阴寒酸敛之弊,仅以桂枝生姜之辛温通阳逐邪也。

[主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21条)。

[临床应用]用于胸闷、心悸、咳逆、胸痹等,以及心律不齐等冠心病、风心病之心阳不振者。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水煮,去滓,温服,将息如前法。

[方义]本方系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为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并表阳虚者而设。表证误下,致邪内陷,阳痹不通,且表阳不足而恶寒者,加用附子之辛热,以助阳固表,为又一温阳解肌,通阳疗痹之剂。其较上方证为重。

[主证]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第22条)。

[临床应用]用于胸闷、心悸、咳逆、胸痹、心律不齐(脉结代)之心肾阳虚者。

7.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

上七味,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将息如前法。

[方义]本方系桂枝汤与麻黄汤相合,为小制其剂,以解表发汗而不伤正,调和营卫而不留邪为长。麻、桂、姜之辛甘发散,量小而微力以逐邪;芍药、甘草、大枣酸收甘缓,益营气以扶正。诸药刚柔相济,成为发汗之轻剂。

[主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第23条)。

[临床应用]用于疟疾(热多寒少),皮肤瘙痒症,风痒疹,荨麻疹,以及虚人风寒感冒等。

8.桂枝二麻黄一汤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二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将息如前法。

[方义]本方亦属桂麻合方之小制其剂者,为发汗之轻剂。

[主证]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第25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轻者,或表证余邪未尽者,以及过敏性鼻炎等。

9.桂枝二越婢一汤

[组成]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三株,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上七味,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合越婢汤组成,但桂枝汤取四分之一量,越婢汤取八分之一量,故曰桂二越一。越婢汤《金匮》中治风水者,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为表里双解剂,内清泄里热,外发越郁阳,以达发汗利尿退肿之目的。此与桂枝汤相伍,一在驱除表邪,且助阳气之不足;二在清泄里热之烦渴,达到解表清热之目的。

[主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第27条)。

[临床应用]外感日久,表邪未解而内有郁热者;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慢性肾炎等。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组成]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水煮,去滓,温服,小便利则愈。

[方义]本方系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而成,唯一以去桂仍以桂枝命名者。去桂之理一为表邪已解,二为汗下之后津液受损,但内有停饮水湿,故而加术苓以健脾渗湿除饮。是当属扶中健脾除湿之剂。

[主证]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第28条)。

(后世对本方证多有争议,一是“无汗”,无汗、发热、头项强痛,当属表实麻黄汤证,仲景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二是应当将“去桂”删之,而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则与成无己注曰“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相符。三是《医宗金鉴》认为去桂应为“去芍”,因芍药酸敛,出现“服桂枝汤,或下之后心下满痛”,则当去芍药。余意当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为妥,即以桂枝汤解除表邪,加茯苓白术以健脾蠲饮。如此,是方当属表里双解剂。)

[临床应用]多用于痰饮内停,外有表邪者,或水饮内停,而兼阳气外郁者。亦常用于胃肠型感冒及癫痫者。

11.葛根汤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芍药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先煮麻黄、葛根,去白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

[方义]本方系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但桂、芍剂量减轻。以葛根命名者,以其为主药也。葛根甘辛微凉,入脾胃经,具解肌退热,生津濡筋,通脉升阳和止泻功能。麻黄桂枝之辛温助葛根发表退热并解肌,而为臣药。芍药和营敛阴,助葛根以养阴津以濡润筋脉;姜、枣扶中和胃能资化源,三药悉为佐药。甘草甘缓,调和诸药,而为之使。七药相伍,共奏发汗解肌,生津濡脉,升阳止泻之效。

[主证]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31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第32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表寒实证而兼津伤或下利者。

①呼吸系统: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等。

②消化系统:肠炎、痢疾、胃肠型感冒,小儿夏季腹泻等。

③神经运动系统:肩凝症、颈椎病、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以及软组织损伤等。

12.葛根加半夏汤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先煮葛根、麻黄;去白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义]本方由葛根汤加半夏而成,为表里双解之剂。以葛根汤发汗解肌,生津益阴,加半夏以苦降逆气,和胃止呕。

[主证]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第33条)。

[临床应用]凡风寒表邪未解而内有胃肠不和者,如胃肠型感冒,小儿暑秋腹泻等。

1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切)四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剂量和人参而成,为扶正补虚之剂。桂枝汤本为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剂,但加重芍姜用量并增人参(人参甘温,益气生津),则非只解表剂也,乃又为养阴补血,益气温阳之剂,实气阴并补也。

[主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第62条)。

[临床应用]虚人外感,贫血症等。

14.桂枝甘草汤

[组成]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桂枝辛甘,温通助阳;炙草甘温,益气补中。二药君臣为伍,攻专力宏,而奏温通心阳,益气补虚之功。

[主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64条)。

[临床应用]心阳不振之心悸、心慌者,如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等。

15.苓桂甘枣汤

[组成]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先煮茯苓,后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作甘澜水法:取水置大盆中,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方义]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茯苓、大枣而成,为温阳健脾利水之剂。茯苓甘平,健脾渗湿,利水退肿,重用之为方中主药;桂枝辛甘,温阳通脉,以振心阳,为臣药;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能资化源,而为之佐使。四药合之,而达温阳健脾,除湿化饮之效。

[主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65条)。

[临床应用]阳虚之体内有停饮者,出现心悸,欲发奔豚上冲。如神经衰弱、心律不齐、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16.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为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剂,是仲景“病痰湿者,当以温药和之”之体现。茯苓甘平,健脾渗湿利水,为君;桂枝辛甘,温阳化气,温振脾阳,化气利水,为臣;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苓桂以运脾蠲饮,而为佐;甘草甘温,扶中益气,调和诸药,而为使。四药各司其职,则奏温阳健脾,化饮利水之功。

[主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67条)。

[临床应用]①心血管系统:凡水气上冲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

②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出现上腹膨满,嗳气频作,胸闷气短,头昏目眩,背冷如掌大,脘中水声者。

③呼吸系统:急、慢性支气管炎之胸闷气短,头昏目眩,痰多色白者。

④泌尿系统: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等。

⑤儿科:百日咳、急性肾小球肾炎、婴幼儿腹泻、肺炎、盗汗、疝气等。

⑥五官科:美尼尔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等。

⑦其他:孕妇羊水过多,银屑病等。

17.茯苓甘草汤

[组成]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而成,或为桂枝汤去芍药、大枣加茯苓而成,为温阳健脾,化饮除湿之剂。以茯苓桂枝二者为温阳健脾,渗湿逐饮;生姜温胃行水,助苓桂而为佐,甘草益气和中则为使。可见本方之治为饮在中焦胃中也。

[主证]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73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第356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饮停胃中,出现心悸、呕逆、头眩等之慢性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胃炎、冠心病等;亦可用于饮停中焦而兼有表证者。

18.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三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水煮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而成,为温建中州之剂。方中桂、姜辛温,温暖中土脾胃并逐寒;饴、草、枣味甘性温,补益脾胃,温建中州,与桂姜为伍辛甘化阳生气也。芍药用白者且倍量用之,养血柔肝止痛,与饴、草、枣并用而又酸甘化阴。如此相伍,阴阳气血双补,阴平阳秘,营卫和调。是以本方又为调和肝脾之剂。

[主证]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第100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102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之气血不足证、阴阳两虚证、脾虚血虚证。如胃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过敏性紫癜,以及眩晕等。

1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蜀漆(洗去腥)三两,龙骨四两。

上七味,先煮蜀漆,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而成,为通阳逐痰,镇静安神之剂。桂枝辛甘,温通心阳为主药;去芍药,以除其酸敛益阴敛邪之弊;加蜀漆以辛温祛痰浊,助桂而通阳;加牡蛎龙骨之重镇怯惊以安神;姜、枣、草扶中和胃为之佐使。故是方则属标本兼治之剂。

[主证]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第112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心阳不振,痰浊蒙窍之惊狂不宁证,如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20.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去皮)五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加桂枝二两而成,为温阳祛寒,平冲降逆之剂。桂枝汤外为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内为温养阳气,补益脾胃。此加桂之意,在于治内,温振心阳君火,镇阴寒以平冲逆。

[主证]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第117条)。

[临床应用]用于心阳不振,下焦阴寒上冲者。临床除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部外,尚兼有烦闷欲死,心悸心慌,神疲肢冷,苔白脉弱等症。

2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

上四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而成,为温通心阳,镇惊安神之剂。桂草辛甘化阳益气,龙牡重镇怯惊安神,故又属标本兼治之剂。

[主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第118条)。

[临床应用]用于心阳虚弱、烦躁不安者;或心肾阳虚滑精者,以及中风后遗症等。

22.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去皮尖)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

上五味,水煮,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当微利。

[方义]本方系桂枝甘草汤合调胃承气汤加桃仁而成,为逐瘀通腑泄热之剂。方中桃仁甘平,破瘀滑下,为君药;桂枝辛通脉络,助桃仁以行瘀血,而为臣;大黄苦寒,既能通腑泄热,又能凉血破瘀,俾邪有出路,芒硝咸寒软坚泻热,协大黄以开通泄之路,二者乃为佐;甘草甘缓和中护胃,又能调和诸药而为使。五药相配,务在破瘀攻下,蓄血之瘀热实结者为宜。

[主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第106条)。

[临床应用]①神经系统:以瘀热互结为主证之脑梗死、脑外伤、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反应性精神病、三叉神经痛等。

②循环系统:以瘀热内结为特征之流行性出血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等。

③泌尿生殖系统:血尿、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衰竭、尿结石、尿毒症、子宫肌瘤、产后感染、尿潴留、胎死腹中、前列腺增生等症。

④消化系统:以饮食异常、腹痛、便血为特征之急性坏死性结肠炎、肝性血卟啉病、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肝昏迷、胰腺炎、机械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病等。

⑤内分泌系统:糖尿病之胃瘫症等。此外亦常用于外伤、风湿病、皮肤病等。

23.柴胡桂枝汤

[组成]桂枝(去皮)、黄芩、人参各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

上九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成,为太少并治之轻剂。以桂枝汤半量调和营卫,而解散表邪;小柴胡汤半量和解少阳,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二方相伍,乃成调和内外,舒畅气机,燮理三焦营卫之效。

[主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第146条)。

[临床应用]①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神经性耳鸣、神经官能症、癫痫等。

②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胃炎、胃下垂、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肋软骨炎等。

③循环系统:心律失常、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

④呼吸系统:感冒及流感,慢性气管炎、慢性咽炎。

⑤妇科:更年期综合征。

此外还常用于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病、急性肾炎、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失眠、盗汗、无名发热等。

24.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三枚,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而成,为祛风除湿,散寒疗痹之方。桂枝辛温、祛风散寒、通经助阳;附子辛热,温阳散寒,逐湿止痛;二药共祛风寒湿三邪,为方中主药。生姜辛温,既助桂附以祛除风寒,并安胃温中,除内之水气;大枣甘草甘温和中,既有甘温益气扶中之能,又有调和诸药之效,三者而为方中佐使。从而共奏祛风散寒,逐湿止痛之能。

[主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第174条)。

[临床应用]①痹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以及痛风、神经痛等。

②循环系统:心动过缓、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传导阻滞以及风心病、肺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形寒、肢冷、神疲等心肾阳虚者。

③小儿虚寒诸证,如胃痛、呕吐、腹泻、关节痛、消化不良等。

25.甘草附子汤

[组成]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桂枝甘草汤加附子、白术而成,亦是桂枝附子汤去姜、枣而成,为祛风除湿,散寒固表之剂。附子辛热,扶阳温经,散寒逐湿;桂枝辛温,祛风解肌,通阳化气;二者共用以祛风散寒逐湿止痛,祛邪扶阳。白术苦甘温,健脾燥湿,益气固表,与附子相伍,脾肾共健,强肌肉筋骨而除湿,并温阳固表。甘草甘缓,补中缓急,调和诸药。四药相配,主辅相宜,攻补兼施,刚柔并进。

[主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第175条)。

[临床应用]①痹证,风湿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痛风等。

②痛证:风寒湿邪等引发诸痛者,如头痛、背痛、腰痛、腿痛、胸痛等。

③消化系统:胃肠溃疡病、腹泻等。此外还用于脱疽、自汗以及妇人宫寒不孕等。

26.炙甘草汤(复脉汤)

[组成]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斤,大枣(擘)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先煮八味,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加人参、麦冬、阿胶、地黄、麻仁而成,为益气通阳,滋阴养血之剂。甘草甘温益气,扶中资化源以生气血,而令脉复,故又名“复脉汤”,为方中要药。人参、桂枝合用益气生津,温通心阳,俾脉动而复;地黄、麦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以充血脉;二者阴阳共调,气血两补。阳生阴长,阴无阳煦则不化生,阳无阴资而不壮茂。生姜、清酒辛通,宣阳化阴,而助心行血通脉;大枣甘温,既能资化源,以养气血,又能调和诸药而安胃。诸药合和,颇符心内阴而外阳之理,使心脏阴阳协调,气血得充,达到脉复心安之目的。

[主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第177条)。

[临床应用]①心血管疾病,凡属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之证出现心悸、气短、不寐、神倦、舌淡苔少、脉结代者,如病毒性心肌炎、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绞痛、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房纤颤以及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②消化系统:胃肠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等属于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者。

③内科其他方面,如肺炎、肺结核、慢性肺阻病、一氧化碳中毒症、脑栓塞、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红斑性肢痛症、痹证、肾病综合征、白塞病、出血症等。

④妇科:胎漏、崩漏、月经过多、更年期综合征等。

⑤儿科: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小儿漏汗症。

⑥外科:脑外伤后遗症,肩凝症等。

⑦眼科: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青光眼、白内障等。

27.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桂枝汤加倍芍药用量而成,为益阴养血,扶土抑木之剂。其以桂枝温振脾阳,健中土;倍量用芍药以益阴和阳柔肝止痛,桂芍相伍,令脾土化源气血和调,且肝木不贼脾土也。姜枣草各为其政,故名加芍药汤。

[主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第279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肠溃疡病、肠炎、痢疾以及便秘等。

28.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大黄而成,为表里双解之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解散表邪,加大黄之用以涤荡胃肠内之实邪积滞。

[主证]本太阳病……(腹)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第279条)。

[临床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内有积滞者),慢性胃炎,便秘以及顽固性荨麻疹等。

29.半夏散及汤

[组成]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分捣筛已,合治之,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或以水煮两方寸匕,温服,少少咽之。

[方义]本方系桂枝甘草汤合半夏而成,为散寒开结祛痰之剂。半夏辛苦寒,开结涤痰,为主药;桂枝辛温,祛散风寒,温阳化气而为臣;甘草甘缓,利咽和中,缓急止痛。三者各司其职,疗寒痰闭结于咽喉之良方。

[主证]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第313条)。

[临床应用]咽喉病,如喉痹、急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以及食道病之食道炎、食道癌等。

30.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通草二两。

上七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桂枝汤去生姜加细辛、当归、通草而成,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剂。名当归者,义在以当归苦温,补血活血,为方中主药;桂枝辛甘,温经通阳,散寒解肌,与当归气血相须为用,为臣药;芍药益阴和营,助当归补血通脉,细辛辛温,直入三阴,助桂以祛散阴寒之邪,通草通利血脉,共为方中之佐药;甘草、大枣甘缓和中补虚而资化源,既佐又使也。诸药合和,而达温阳逐寒,养血通经之效。

[主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1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寒凝脉涩或阳虚脉微诸证,如:

①循环系统: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炎、窦房结综合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无脉症、心动过缓、脑血栓形成、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等。

②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等。

③消化系统:萎缩性胃炎、霉菌性肠炎、胃肠溃疡病、慢性肠炎、胃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④神经系统: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尺神经麻痹、运动性癫痫等。

⑤运动系统: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肥大性脊柱炎、腓肠肌痉挛、肌肉痛等。

⑥泌尿生殖系统: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附睾炎、输精管结扎后遗症、前列腺增生、精液不化、阴缩、阳痿、腹股沟斜疝等。

⑦妇科:痛经、闭经、不孕症、附件炎、慢性盆腔炎、子宫下垂、月经周期水肿、妊娠腹痛、产后腰腿痛、产后腹痛等。

⑧皮肤科:冻疮、荨麻疹、局限性硬皮症、结节性红斑、冬季皮肤瘙痒症、黄褐斑、风寒型银屑病等。

⑨儿科:小儿麻痹后遗症、新生儿硬皮症。

上述诸方,悉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成,主要呈现在太阳病篇中。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桂枝汤类方应用颇多,不仅于此,《金匮》杂病中还有瓜蒌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乌头桂枝汤、厚朴七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芪芍桂酒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等。然仅上述三十方而论,归纳之,其应用主要为六个方面。一是用于表证,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柴胡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半夏散及汤十六方。二是温阳逐饮,如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四方;三是温中补虚,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三方;四是温通心阳,如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炙甘草汤四方;五是温通经脉,如当归四逆汤、桃核承气汤二方;六是温阳平冲,如桂枝加桂汤之用。正若《本经疏证》所云:“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二)麻黄汤类方

1.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先水煮麻黄,去上沫,再煮,去滓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义]本方为发汗解表剂。其以麻黄为君而得名,麻黄辛苦温,发汗逐邪,并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助麻黄发散表邪而解肌,为臣药;杏仁苦温,肃肺平喘,与麻相伍,宣肃得宜,以行呼吸之常,而为佐药;甘草炙用甘温扶中,资化源,且调和诸药,则为使。四药主辅分明,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主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35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第36条)。

[临床应用]①呼吸系统:以无汗、恶寒、咳喘、苔白脉浮为特点,用于感冒、流感、肺炎、气管炎、哮喘、百日咳等。

②循环系统:因寒邪阻遏肌表而出现胸痹、心绞痛,以及末梢循环障碍等症。

③消化系统:习惯性便秘、呃逆频作等。

④神经运动系统: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疼痛、坐骨神经痛等。

⑤泌尿系统:急性肾炎、遗尿、尿潴留等。

⑥妇产科:乳腺炎、痛经、妊娠中毒、产后发热。

⑦五官科: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失音、急性结膜炎。

⑧皮肤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风痒疹、银屑病等。

2.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上七味,先煮麻黄,去上沫后内诸药,去滓温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温粉,即外用扑粉以止汗)。

[方义]本方即麻黄汤,重用麻黄,减杏仁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亦即麻黄桂枝汤去芍药加石膏而成,为表里双解剂,即外解表邪,内清里热。方用麻桂之辛温发汗解表,以通阳泻热;石膏辛寒,清泄内热,使龙升雨降;膏与麻桂,寒温合用,升降同施,达到表里并治之目的。生姜辛温,既助麻桂辛散表邪,又护胃而杜石膏性寒伤胃之弊;大枣、甘草甘温补益中土,资化源,使津液得充,而汗出邪祛而津不伤也。

[主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38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第39条)。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表(寒)里(热)同病之肺系相关疾病,如呼吸系统之感冒,支气管哮喘;还可用于表(寒)里(热)同病其他疾病,如:

①运动系统之风湿性疾病,关节炎、皮肌炎、风湿热等。

②皮肤科之荨麻疹、风疹、麻疹等。

③眼科之结膜炎、角膜炎等。

④其他方面,如慢性肾盂肾炎、鼻衄、无汗症等。

3.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先煮麻黄,去上沫后,再内诸药,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芍药而成。为表里双解剂,属散寒逐饮之方。其以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且利水饮,一药三用而为君;桂枝辛甘,助麻发表散寒,且温阳化气逐饮,为其臣;芍药与桂枝相伍,既调和营卫,又防麻桂之辛散损营阴;姜、辛、夏三者辛温热性,既温里散寒,又化痰涤饮;五味酸温敛肺止咳,并能防麻、桂、姜、辛等诸辛散耗气伤津之弊,故诸药悉为之佐;甘草甘温,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而为使。八药相伍,有宣有降,有散有收,既表散在外无形风寒之邪,又能逐除在里有形之寒痰水饮。

[主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0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呼吸系统之外寒内饮之疾病,如慢性肺阻病之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炎,以及鼻炎、肺结核等。

4.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先煮麻黄,去沫后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麻黄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为辛凉解表剂。麻黄辛温,辛散透邪外出,而重在用其宣肺平喘,为方中主药;重用石膏以其大寒清泻肺热,使肺热得麻膏之辛外“发之”,内“清之”,故为臣药;杏仁苦温,肃肺之平咳喘,佐麻黄之用也;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祛邪而不伤正,乃为之使。四者寒温并用,宣肺平喘,以清肺热为目的。

[主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63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

[临床应用]①内科:呼吸系统,如风热外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消化系统,如慢性结肠炎;泌尿系统,如膀胱炎、小便失禁等。

②儿科:小儿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感冒、遗尿等。

③五官科:咽炎、口疮、酒渣鼻。

④皮肤科:风疹、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接触性皮炎。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连翘(连翘根)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两,甘草(炙)二两。

上八味,以潦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麻黄汤去桂枝加连翘、赤小豆、梓白皮、生姜、大枣而成,为表里双解剂。麻黄、杏仁宣降肺金,发汗解表并散水气;连翘、梓白皮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渗湿;生姜辛散既助麻黄以表散外邪,又助赤豆除在里之水湿;大枣、甘草甘缓和中扶胃。诸药相伍,外解表邪,并开鬼门除水气,内清利湿热之毒,且洁净府,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表里双解,祛邪扶正并施也。

[主证]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第262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内科之支气管哮喘、黄疸性肝炎、急性肾炎以及荨麻疹等病。

6.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为表里双解剂,以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之寒邪;附子辛热,温肾阳以壮命火;细辛辛温,一助麻黄辛散表邪,一佐附子温经,散少阴经之里寒。三者攻专力宏,而达扶阳解表之目的。

[主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第301条)。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表寒阳虚诸病。

①呼吸系统: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②循环系统:病窦综合征、冠心病之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风心病、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等。

③泌尿系统: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绞痛、遗尿、癃闭。

④神经系统: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

⑤运动系统:肌肉疼痛、风湿病、腰肌劳损。

⑥外科:脱疽、阴疽、附骨疽等。

⑦皮肤科:荨麻疹、带状疱疹、皮肤瘙痒。

⑧妇科:乳腺增生、乳腺炎、带下。

⑨五官科:过敏性鼻炎、面神经麻痹、咽痛、失音、牙龈肿痛、暴盲等。

还用于发热无汗、脚挛急、足跟痛、阳痿等。

7.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

上三味,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此为表里双解剂,以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之风寒;附子辛热,温阳助火,扶少阴之阳气,除在里阴霾之气;甘草甘缓和中,保胃气。三药扶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细辛较之则属轻剂也。

[主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第302条)。

[临床应用]本方用于表寒阳虚证之较轻者。

①心血管系统:如肺心病,心律不齐等属肺肾两虚者。

②泌尿系统:慢性肾炎。

③其他:慢性咽炎等。

8.麻黄升麻汤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全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去皮)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汗出愈。

[方义]本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合桂枝汤去大枣,生姜易干姜,以及白虎汤去粳米合苓桂术甘汤加升麻、当归、黄芩、萎蕤、天门冬而成,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剂,具上清下温,滋阴养血,调和营卫,升阳举陷之功用。方中麻黄、升麻,辛散升也,义在发越下陷之阳气,为君药;石膏、黄芩、知母,辛苦寒者,能清泄肺热,桂枝、干姜,辛热也,能散寒温振脾阳,五药上清肺热,下温脾阳,而为之臣;天冬、萎蕤、当归、芍药,滋阴养血,润肺生津,白术、茯苓,亦能健脾补中,培土生金,六者皆为之佐;甘草甘缓,既和中,又调和诸药,乃为之使。诸药相配,辛散发越和苦寒清泄,令邪热退;温中健脾和滋阴养血,使阳升阴长,邪祛而正复。从而达到清上温下,升阳举陷,协调阴阳,肺脾并治之目的。

[主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第357条)。

[临床应用]以上热下寒证为主的肠炎、肺痿、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痈、更年期综合征、腹泻等。

上述诸方主要是以麻黄汤为主,加减变化而成。仲景《金匮要略》亦有由本方而变生者,如麻杏薏甘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乌头汤等。然归纳之麻黄汤类方之用,不外乎三大方面:一是发汗,祛除在表(肌肤)之邪,如麻黄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大青龙汤等;二是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三是利水除湿,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汤等。

(三)泻心汤类方

1.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为调和胃肠寒热错杂之和剂。半夏辛苦温,辛散开痰湿之结,降胃脘冲逆之气而止呕,故为君药,且得命名。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逐散中焦痞结,而为臣药;与半夏相配,则共散痞结之满,又降逆止呕,所谓“辛开苦降”也;芩、连苦寒,能清泄上中二焦之热,直折心胃经之火,亦为之臣,故名“泻心”。佐以人参、大枣、甘草之甘温补中,健脾胃以运化,而复升降之能,所谓“中州复,清浊自调”。诸药相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温扶正,而达消痞散结,协调寒热之目的。

[主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第149条)。

[临床应用]用于脾胃升降失调,出现寒热错杂证者。

①消化系统:如各种胃炎(急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疣状胃炎等)、十二指肠炎、胃肠溃疡病、急性肠炎、痢疾、胃下垂、消化不良、便秘、胆囊炎、腹泻等。

②循环系统: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

③泌尿系统: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④妇产科:妊娠恶阻、子烦、妊娠腹泻、子嗽、经行口糜、经闭、不孕症、带下等。

⑤五官科:过敏性鼻炎、口舌生疮、美尼尔综合征。

⑥皮肤科:湿疹、带状疱疹等。

其他如慢性气管炎、梅核气、失眠、遗精、早泄、阳痿等。

2.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重加生姜而成,亦为调和胃肠寒热错杂之和剂,但突出温胃行水之作用,乃重用生姜而得名。生姜辛温,一是降逆和胃止呕,二是温胃散水,为君药;干姜、半夏辛开苦降,辅生姜以温中散结,消痞化饮,降逆止呕,而为之臣;芩、连苦寒,直折上中二焦心胃之火,参枣甘温扶中益脾胃,以复中州健运升降之职,共为之佐;甘草甘温,甘缓以调和诸药,而为使。可见本方亦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温扶中为主旨,惟重用生姜温胃行水为所长也。

[主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第157条)。

[临床应用]凡胃不和,停水停食而出现寒热错杂证者。

①消化系统:如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肠溃疡病、幽门梗阻、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者。

②其他:窦性心动过缓、急性黄疸、失眠等。

3.甘草泻心汤

[组成]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人参三两。

上七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亦为调和胃肠寒热错杂之和剂。方名甘草者,以重用甘草,益气补中,扶脾胃之虚甚者,故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脾胃之元气,而为臣;姜、夏温中散结,降逆和胃,芩、连苦寒,直折心胃之蕴热,悉为佐药;大枣甘温,扶中缓急,而调和诸药,而为使。诸药相伍,虽亦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温扶中为主旨,但以脾胃气虚较甚为特征也。

[主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第158条)

[临床应用]①消化系统: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肠溃疡病、某些肝胆疾病、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低钾症者等。

②白塞综合征。

③其他:口腔溃疡、尖锐湿疣、外阴溃疡、龟头炎、前列腺炎、尿道炎、不射精症、失眠、癔病等。

4.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煮之,去滓温服。

[方义]此为清泻胃肠实热之剂。方中大黄苦寒,泻热涤胃肠之实;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黄芩苦寒清泻上焦肺火,此三者上中下三焦之火热皆能清而泻之,使热从大便出之。名泻心者,心为君主火脏,清君之火,故名耳。“实则泻其子”,泻少阴心经之火,则泻阳明经胃肠之热,故本方治心下热痞之证也。

[主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第154条)。

[临床应用]①消化系统:胃肠实热证者,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化脓性胆总管炎、肠伤寒、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阑尾炎、非特异性结肠炎等。

②循环系统: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溢血、脑栓塞等。

③呼吸系统: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性脑病、支气管扩张、脑膜炎、咯血等。

④神经系统:精神分裂症、癫痫、三叉神经痛、头痛、失眠、肝豆状核变性。

⑤五官科:溃疡性口腔炎、口鼻生疮、鹅口疮、耳疖、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鼻衄、唇炎、扁桃体炎等。

⑥其他:倒经、脂溢性脱发、急性湿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肾盂肾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乙型脑炎等。

5.附子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去皮,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以麻沸汤煮芩连大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方义]本方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为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之剂。方以芩连大黄苦寒清泻阳明胃肠之热痞,附子辛热,扶阳固表以止汗,名附子泻心汤者,强调扶阳固表之重要耳。是以本方为治热痞兼表阳虚者。

[主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第155条)。

[临床应用]①消化系统:凡热邪内结,而兼阳虚者,如上消化道出血、胃肠溃疡病、肠炎、慢性痢疾、复发性口腔溃疡、沙门菌感染症、习惯性便秘。

②循环系统:高血压、脑血管溢外者。

③泌尿系统:慢性肾功衰竭、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小动脉硬化症、多囊肾、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炎、氮质血症等。

④其他: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胃炎、口腔溃疡、牙痛、肝性血卟啉病、齿衄、多发性毛囊炎等。

6.黄连汤

[组成]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为调理胃热肠寒之和剂。方以黄连苦寒,清泄上中焦(胸胃)之热,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以暖肠胃,桂枝辛甘,温振脾阳,助姜散寒,二者为之臣;半夏辛苦温,既能辛开助姜桂以温散下寒而通阳,又能苦降和胃以止呕,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资化源而复升降,三者悉为佐;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则为使。七药相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清上温下,共奏协调寒热阴阳,而复升清降浊之功。

[主证]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第173条)。

[临床应用]①消化系统:用于以心下痞满、胁痛、腹痛、恶心呕吐、便溏为主症之上热下寒证,如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胆囊炎、胃肠溃疡、胆结石等。

②妇产科: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

③其他:失眠、便秘等。

7.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半夏、大枣、甘草而成,为寒温并用,清上温下之和剂。方以芩连苦寒,清泄胸膈(上中焦)之热,干姜、人参辛热甘温,以温补太阴脾经之虚寒。四药辛开苦降且甘润,协调寒热,攻补兼施,为治寒热阴阳错杂之良方。

[主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第359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消化系统之寒热错杂证,如胃肠溃疡病、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痢疾等。

8.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厚朴(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两,人参一两。

上五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实由小半夏汤加厚朴、甘草、人参而成,亦可由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大枣、干姜易生姜而成,为温中行气补虚之剂。方中以厚朴苦温,行气散满燥湿运脾,为主药;生姜辛温,宣阳行阴,温中止呕,逐水气,半夏辛苦温,辛开散结,降逆和胃,二者共为臣;人参甘温,益气补脾;甘草甘缓和中补虚,二者为之佐使,五药相配,攻补兼施,而达行气除胀,健脾扶中之效。

[主证]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第66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消化系统,脾虚气滞而致腹胀、呕利等症,如慢性胃肠炎、胃肠溃疡病等。

9.小陷胸汤

[组成]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先煮瓜蒌,去滓,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为辛开苦降,清热化痰之剂。方中黄连苦寒,清泄胸膈(心胃)之热结;半夏辛苦温燥,开结涤饮,化痰降浊;瓜蒌甘寒,清热豁痰,开结导浊。三药相伍,辛开散结,苦降涤痰,而奏清热化痰,消痞散结之效。

[主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第138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痰热互结于胸,脘部痞结证。

①消化系统:食道炎、急慢性胃炎、胆囊炎、慢性肝炎等。

②呼吸系统: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③心血管系统:肺心病、冠心病、梅毒性心脏病等。

④其他:肋间神经痛、乳腺炎、流行性出血热、胸膜粘连等。

10.旋覆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切)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为生姜泻心汤去芩、连、干姜加旋覆花、代赭石而成,为降逆蠲饮补虚之剂。方中以旋覆花辛开苦咸,降气而行水消痰;代赭石苦寒,重坠镇肝平冲,二者以降为主,平肝降逆逐饮而为君药,乃得其名。半夏辛苦温,辛开散结消痞,苦降化痰止呕,生姜辛温,一能行水消痰,二可温胃止呕,姜夏既能助覆花行水化痰降气,又可杜赭石苦寒重坠伐胃之弊,则为之臣。人参、大枣甘温,补中益气,健运脾胃,以复升清降浊之职,而为之佐;甘草甘缓,调和诸药,为其使。七药相配,攻补兼施,攻逐胃中寒饮之逆,补其中土之虚。与生姜泻心汤较之,同中有异,同者在于胃气虚而水饮内停;异者在于此有肝气犯胃之噫气上冲,彼为宿食内阻,热结于上。故有芩、连、覆花、代赭之殊也。

[主证]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第161条)。

[临床应用]①消化系统:凡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痰湿内阻者,如急慢性胃炎、胃肠溃疡病、幽门梗阻、胃肠神经官能症、食道炎、贲门痉挛、食道癌、胃癌、肝炎、便秘等。

②神经系统:美尼尔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癔病等以眩晕、呕吐、嗳气为主证。

③呼吸系统: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

④循环系统:痰湿内阻之高血压症、冠心病、心律不齐等。

⑤妇科:妊娠恶阻等(张赞臣《本草概要》云:“半夏赭石为降逆止呕圣药,屡用妊娠呕吐,无纤毫不爽者。”)

⑥其他:吐血、衄血、咯血、奔豚,以及腹部胃肠病术后调理等。

痞证,《伤寒论》因太阳病误治,用下法等致心下痞,与结胸证对言,一实一虚二证。今论之,痞证可因饮食失节、情志失遂、劳倦过度等多种原因致之,其主要病变在脾胃消化系统,即胃肠功能出现异常,以胃肠不和,上下寒热错杂为主证。上述十方仅是以病证之用或组方药物之相类而归纳之。痞证虽《伤寒论》中列为虚证,但其亦有虚实寒热之别,主方半夏泻心汤,其胃中寒水甚者,用生姜泻心汤;胃气虚甚者,用甘草泻心汤;实热痞结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内结,而兼阳虚者,用附子泻心汤;中阳不振甚者,用黄连汤;仅为上热下寒者,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肝气犯胃,痰饮内停无热证者,用旋覆代赭汤;脾虚气滞无热证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痰热互结心下者,用小陷胸汤。

(四)黄芩汤类方

1.黄芩汤

[组成]黄芩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以黄芩为君,故得名。其苦寒,善清肺肠之热,并能苦燥湿毒,而疗湿热下利;芍药酸苦微寒,和营养血敛阴,并能缓急止痛,与芩相伍,苦酸相济,坚阴存阴而止利,则为臣;甘草、大枣甘温,和中益气,健脾运脾,而为佐使。四者清热止利,和胃扶正,清燥而不伤阴,甘酸而不敛邪。

[主证]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第172条)。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湿热证。

①消化系统: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②其他:风湿热痹、黄疸、带下、崩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斤,生姜(切)两半。

上六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即黄芩汤加小半夏汤而成,为清热止利,和胃止呕之剂。黄芩汤清热燥湿止利,加姜夏降逆止呕以和胃,故用于太少合病而下利呕吐者。

[主证]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第172条)。

[临床应用]湿热下利而兼呕吐恶心者。

3.葛根芩连汤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二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先煮葛根,后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为表里双解之剂。葛根甘平,解肌发表,生津止泻,重用之,为方中君药,故得名。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坚阴止利,则为之臣;炙草甘温,和胃缓急,调和诸药,而为佐使。四药不繁,外能解肌,内能止利,清热燥湿而不伤津,表里双解,攻专力宏也(与前者葛根汤较之,彼为太阳阳明合病,表邪内传大肠而下利,重在解表;此则邪入于里,协热下利,重在清里也)。

[主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第34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湿热下注及湿热内蕴等病症。

①消化系统:非特异性结肠炎、出血性结肠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中毒性肠炎、夏秋季婴幼儿腹泻、肠伤寒、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等。

②呼吸系统: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支气管炎等。

③其他:牙痛、麻疹、膀胱炎、小儿麻痹、脱肛、结膜炎、带下等。

4.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上四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以白头翁为主药,故名方。其苦寒,善清下焦湿热,为治湿热毒邪下利之要药;黄连、黄柏、秦皮三者,皆能苦寒坚阴而止利,且秦皮与白头翁又能凉肝解毒,故三者悉为之臣。四药君臣为用,攻专力宏,具清热燥湿,凉肝解毒之功,为治湿热毒痢之良方。

[主证]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371条)。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第373条)。

[临床应用]本方亦以湿热下注和湿热内蕴为主证,但其毒邪较甚而已。

①消化系统: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急性胃炎、肝炎等。

②心血管系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③泌尿系统:肾盂肾炎、急性肾炎、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④妇科:阴道炎、赤白带下、盆腔炎、盆腔脓肿、乳房肿痛。

⑤其他:血管神经性头痛、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腮腺炎等。

5.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先煮连、芩、芍药,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再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方义]本方为育阴泻火,媾通心肾之剂。可由黄芩汤去枣、草加黄连、阿胶、鸡子黄而成。黄连苦寒,泻少阴心君之火,以苦降之;阿胶甘平,血肉有情之品,滋肾水养阴血,二者相配,泻南补北,水火既济矣。佐黄芩之苦寒,助黄连之清心热,佐白芍之酸寒,助阿胶养血敛营阴;鸡子黄,亦血肉有情者,上能补心,下能滋肾,俾上下媾通,而为之使。五药相合,滋阴泻火,令心肾相交也。

[主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第303条)。

[临床应用]①治疗心肾不交之失眠症,神经官能症等。

②治疗阴虚火旺之咯血症、肺结核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③肝硬化之肝昏迷者。

④急慢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⑤慢性声带炎(失音)。

⑥阳痿、早泄症。

上述五方,均具清热泻火之能,且苦寒之品又坚阴燥湿,故悉能治疗胃肠湿热下利之证。因其兼证有别而有加减损益之变化。如热利兼呕吐,用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汤;热利兼有表证者用葛根芩连汤;若湿热毒盛下利者,用白头翁汤;若兼心肾不交者,用黄连阿胶汤(当然,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无下利者亦可用之)。

(五)栀子豉汤类方

1.栀子豉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枚,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先煮栀子,后内豉再煮,温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义]此为清热除烦之剂。栀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热,尤以清心胸热烦为佳;配豆豉,使其气上浮,宣透之,所谓“火郁发之”。二者一清泄,一透散,俾胸膈之热,上可清透发之,内可清泄从小便出之。

[主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第76条)。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77条)。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第78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第221条)。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第228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胸膈热证而心神不宁者,如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慢性胃炎、食道炎、心肌炎、肺炎、慢性肾炎、膀胱炎、子宫出血等。

2.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枚,甘草(炙)二两,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先煮栀子、甘草,后内豉,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由栀子豉汤加甘草而成,为清热除烦补虚之剂。方中栀子豉汤以清胸膈之烦热,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以扶正虚。

[主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第76条)。

[临床应用]用于胸膈烦热而兼乏力气虚者。

3.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枚,生姜(切)五两,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先煮栀子、生姜,后内豉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即栀子豉汤加生姜而成。方中以栀子豉汤除胸膈之烦热,用生姜降逆止呕,为清热除烦止呕之剂。

[主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若吐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第76条)。

[临床应用]用于胸膈烦热而兼呕恶者。

4.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枚,厚朴(姜炙,去皮)四两,枳实(水浸炒黄)四枚。

上三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厚朴、枳实而成,为清热除烦,行气消痞之剂。方以栀子苦寒,上清泻胸膈之烦热,用厚朴、枳实行气散满,导滞消痞。三药寒温并用,上清下消,用于热结气滞之实证。

[主证]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第79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热邪壅遏,胸腹胀满心烦者。

5.栀子干姜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枚,干姜二两。

上二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即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而成,为寒温并用,上清下温之剂。栀子苦寒,清胸膈之烦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以除寒。用于寒热错杂之证。

[主证]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第80条)。

[临床应用]用于上热下寒之胸膈烦热,大便溏软,腹痛者。

6.枳实栀子豉汤

[组成]枳实(炙黄)三枚,栀子(擘)十四枚,香豉(绵裹)一升。

上三味,以清浆水先煮枳实、栀子,后内豉,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即栀子豉汤加枳实而成,为清热除烦,消痞导滞之剂。栀子豉汤除胸膈之烦热,枳实行气消痞,导滞化积。三者相合,亦为上清下消,用于热结气滞痞满者。

[主证]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第393条)。

[临床应用]用于胸膈烦热,气滞胸腹痞满之证,以及病后虚烦胸脘痞满,食欲不振者。

上述六方以栀子豉汤为基础,加减损益而成。用药简而不繁,均以胸膈烦热为主证,兼有中焦虚实寒热之不同。若兼气虚者,用栀子甘草豉汤;若呕吐者,用栀子生姜豉汤;兼胸腹胀满者,用栀子厚朴汤;兼腹中寒者,用栀子干姜汤;兼气滞痞满者,用枳实栀子豉汤;若兼黄疸而大便不通者,《金匮》又有栀子大黄汤(即栀子豉汤加大黄)之用。

(六)芍药甘草汤类方

1.芍药甘草汤

[组成]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为酸甘化阴之剂。芍药为白者,酸苦微寒,养血和营,柔肝止痛;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二者相配,酸甘化阴,养血柔筋,缓急止痛。用于血虚阴伤,筋脉拘急者颇佳。

[主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第29条)。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阴血虚之筋脉拘急诸病,如:

①消化系统:胃痉挛,肠痉挛症以及胆石症等。

②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以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③泌尿系统:尿路结石症等。

④妇科:阴道痉挛症、乳腺炎等。

⑤外科:腓肠肌痉挛症、腰肌劳损症等。

2.芍药甘草附子汤

[组成]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煮,去滓,温服。

[方义]本方系芍药甘草汤加附子而成,为益阴扶阳之剂。芍药用白者,与炙甘草为酸甘化阴之用,养阴和营,甘缓培土;附子辛热,温经扶阳,与炙甘草为伍,辛甘化阳,温阳以护卫气。三相和合,阴阳两补,成为扶阳益阴之良方也。

[主证]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68条)。

[临床应用]多用于阴血不足兼阳虚者,如病后虚人以及老年人四肢筋脉拘挛,或骨节疼痛恶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