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痛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艾灸疗法

灸法与针刺疗法不同,但都是对穴位进行刺激。针刺穴位是一种机械刺激,灸法是一种热刺激,是我国特有的疗法之一。具有激发经气的作用。

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不仅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而且是一种独特的疗法。

灸法的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隔姜灸、温针灸等。

1.艾炷灸

即将艾绒做成艾炷。艾炷一般呈圆锥形、上尖下圆。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即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直接施灸。每燃烧一个艾炷叫做一壮。直接灸一般灸5~10壮,以局部皮肤充血发红为度。间接灸是在穴位与艾炷之间用药物隔开,用姜片隔开者叫做隔姜灸,用食盐隔开者叫做隔盐灸,用附子隔开者叫做隔附子灸,其中以隔姜灸最常用。

2.艾条灸

即将艾绒做成艾条,燃点后在穴位上施灸。艾条灸分为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类。温和灸使患者局部产生温热感而不产生灼感,一般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充血发红为度。雀啄灸是指施灸过程中手持艾条上下节律性运动或左右节律性运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之间的距离像雀啄一样不断变动。

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即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捏在针柄点燃施灸。

艾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行气理血、扶正祛邪。从现代医学来看灸法可以促进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调整生理功能,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因而适应证很广。凡属寒湿痹痛、沉寒痼疾,阴证、虚证都可以使用灸法。对肩痛、肘痛、腰痛、腿痛、腹痛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灸法治痛机制在于灸法和针刺法一样,都是作用于腧穴上,也有得气与经络感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止痛目的。不过灸法以温热感为主,其作用偏于温经散寒,疏通经络,尤其具有扶正培本,升提中气之作用。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灸法有明显的调整脏腑作用,尤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能使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多种非特异性与特异性的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其止痛机制主要是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器官功能使之协调,炎症吸收和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朱伯君等对心绞痛患者球结膜循环进行观察,取相关的内关、足三里、膻中等五个穴位施灸后,微血管扩张,血细胞聚集减轻,微循环的微血管中粒流范围缩小。聚团块变小或消失,血流加快,出血减轻,视野清晰度也改善。说明灸法能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而达到止痛之效果。周杰芳等观察了艾灸家兔“人中”对微循环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状态明显好转,且停止艾灸后,微循环障碍现象逐渐增加。宋桂琴等对肢体关节痛症进行了阻抗血流效应的观察,发现艾灸后肢体阻抗血流有明显的波幅,血流速度增高情况发生。同时,灸法具有一定抗炎作用,这是通过促进白细胞吞噬能力,加强免疫功能而完成的。王极盛等观察到,艾灸对佐剂关节炎大鼠具有明显消炎及控制炎症发展之作用,该效应可能与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刘金兰等通过实验表明,艾灸可以提高关节炎大鼠的痛阈,有明显镇痛效应,并增强关节炎大鼠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荧光强度,提高血中肾上腺素水平,说明艾灸可激活肾上腺髓质细胞功能的作用,促进儿茶酚胺的合成与分泌。岳广平等观察了艾灸治疗肾上腺皮质萎缩的形态学变化,灸法能明显促进大鼠萎缩的肾上腺皮质形态恢复。对内脏功能不足或发生功能紊乱所产生的疼痛,灸法也有较好的疗效。杨顺益等观察到艾灸足三里对脾虚患者的胃电波幅低平有明显提高之作用。陈演红等通过实验观察到,艾灸具有对抗应激性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由此可见,灸法一方面加强了器官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对器官的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可缓解因器官不正常而出现的各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