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头颈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13 右侧眼睑结节2年

疾病介绍

男性,23岁。右侧眼睑结节2年。2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侧眼睑结节,逐渐增大,不伴红肿溃烂,无压痛。曾在外院诊断为炎性假瘤,给予长期激素治疗,结节减小。6个月前停用激素后,结节较前增大。既往史:4年前右侧眼球突出。

专科检查

右眼上睑结节,边界尚清,约2.5cm×1.8cm,活动度尚可,中等硬度。

影像方法

眼眶MR检查:检查设备为3.0T超导型核磁共振,头正交线圈。病人为仰卧位。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眼眶MR检查参数:包括横断位SE T1WI:TR 600ms,TE 8.4ms,层厚3.0mm,矩阵256×212,FOV 180mm×180mm。横断位 TSE T2WI联合脂肪抑制技术,TR 5000ms,TE 85ms,矩阵384×307,层厚3.0mm,FOV 180mm×180mm。矢状位TSE T2WI联合脂肪抑制技术,TR 4000ms,TE 79ms,矩阵384×345,层厚3.0mm,FOV 180mm×180mm。冠状位SE T1WI联合脂肪抑制技术 TR 600ms,TE 8.4ms,矩阵 384×345,层厚 3.0mm。TSE T2WI联合脂肪抑制技术,TR 4300ms,TE 79ms,矩阵384×345,层厚3.0mm,FOV 180mm×180mm。见图1-13-1,图1-13-2。

问题1 在所提供MR图像上,对病变诊断最有价值的征象是(单选)

A.T2WI高信号,囊壁等信号

B.T1WI低信号

C.病变多发

D.周围软组织肿胀

E.小囊伴壁结节

答案 E

图1-13-1 眼眶MRI

A.眼眶MR横断面平扫 T1WI;B.眼眶MR横断面平扫T2WI;C.眼眶MR冠状面平扫T1WI;D.眼眶MR冠状面平扫T2WI

图1-13-2 眼眶CT(4年前)

A.眼眶CT横断面平扫;B.眼眶CT横断面增强;C.眼眶CT冠状面平扫;D.眼眶CT冠状面增强

解析:MR扫描“小囊伴壁结节”是眼眶囊虫的特征性表现,囊泡为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其内可见偏心的小点状影(壁结节)附在囊壁上,代表囊虫头节。胶样囊泡期、肉芽肿结节期,Gd-DTPA增强病变表现为囊壁增厚、强化,周围水肿区。

问题2 在所提供CT图像上,关于病灶的描述,下列最正确的是(单选)

A.右侧下直肌增粗,密度均匀

B.右侧下直肌增粗,密度不均匀

C.右侧下直肌增粗,内可见小囊伴壁结节

D.右侧下直肌增粗、强化,内可见低密度的小囊伴壁结节

E.右侧下直肌增粗,内可见强化的小囊伴壁结节

答案 D

解析:根据横轴位和冠状位图像,判断病变位于右侧下直肌。平扫和增强图像对比观察,右侧下直肌增粗、强化,其内小囊伴壁结节为低密度。本例增强检查增加了病灶和周围结构的对比,显示病灶优于平扫。

问题3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单选)

A.淋巴瘤

B.炎性假瘤

C.寄生虫感染

D.异物

答案 C

解析:眼眶MR和外院眼眶CT都表现为小囊性灶伴壁结节,提示该两处占位病变可能为同源性病变。眼眶MR病灶位于右侧上眼睑。外院CT病灶位于右侧下直肌肌腹。本病例基本征象为小囊性灶伴壁小结节。MR扫描发现眼睑病变较为容易。眼眶CT平扫,表现为下直肌肌腹增粗,增强扫描病灶较好显示。年轻男性病人,先后出现眼外肌、眼睑两处病灶,均表现为小囊性灶伴附壁小结节,病灶周围软组织肿胀。综合考虑可以排除淋巴瘤、炎性假瘤。病人没有明确外伤、手术病史,可以排除异物。如果颅脑等其他部位出现类似病灶,很容易诊断为囊虫。

术中所见

右眼上睑结节,边界尚清,约2.5cm×1.8cm,活动度尚可,中等硬度。结节外被完整包膜,内可见白色条状组织,可蠕动。

病理所见:右眼睑送检组织肉芽肿性炎,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多核巨细胞聚集,灰白色条状组织为寄生虫虫体。

病理诊断:右侧眼睑肉芽肿性炎,考虑眼睑寄生虫感染。

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眼眶MR和外院眼眶CT都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小囊性灶,提示该两处占位病变可能为同源性病变,应该采取“一元论”诊断思维进行分析更为合理。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病例MR扫描发现眼睑病变较为容易。眼眶CT平扫表现显示下直肌肌腹增粗,增强扫描病灶较好显示。本病例基本征象为多发的小囊性灶伴附壁小结节病灶。

(2)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病灶位于右侧上眼睑。外院CT病灶位于右侧下直肌肌腹。

(3)定性诊断:

本病例特点为23岁年轻男性,症状反复出现,先后出现眼外肌与眼睑两处类似影像表现的占位性病灶,激素治疗有效,易考虑为炎性病变或淋巴增生性病变等。本病例术前正确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年轻男性病人,先后眼外肌、眼睑两处病灶,均表现为多发小囊性灶伴附壁小结节。如果颅脑出现此种病灶,很容易诊断为囊虫。

2.鉴别诊断

(1)外源性异物:

多有明确的外伤病史。

(2)炎性病变或淋巴增生性病变:

同时累及肌腱和肌腹,密度或信号均匀,缺乏囊泡影,可伴眼眶脂肪浸润、泪腺增大等。

(3)眼外肌转移瘤:

原发肿瘤病史,可伴有眼眶骨质改变。

专家点评

本例病变主要位于眼睑,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累及皮肤及皮下脂肪间隙,病变信号不均匀,提示炎性病变或恶性肿瘤。增强后眼睑病变内可见一环形强化病灶,结合4年前外院CT显示明显增粗的下直肌内也可见环形强化影,按一元论考虑两者为同一性质病变,同时可除外恶性病变,综合影像表现及临床病史较长,考虑为眼睑炎性病变、肉芽肿性炎可能性大,仔细追问病史对诊断眼睑寄生虫感染有一定帮助,但最终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

(病例供稿:海南省人民医院 王飞)

(点评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陈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