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相关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判断基准
在本质上,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只考虑经济增长,而不考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自然资源约束条件。在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经济活动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耗用过度等后果。基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视角,对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判断方法主要使用间接法,具体方法有产业间比例判断基准、产业关联判断基准等。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产业间比例和产业关联的产业结构合理性判断基准仍然适用,但会增加了环境判断基准和自然资源判断基准等。
比较优势理论视角则是从较微观的要素禀赋角度对产业结构合理性进行判断,适合在较小范围内的分析,尤其适合对资源特色鲜明的区域进行分析,比如县域经济。
(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专家构建了诸多的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种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下面采用张欣玲,哈青海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它实际应用于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的评价中。在这些已有的研究中,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所研究区域内三次产业对其所属区域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及竞争力进行分析。本书在此基础上加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三个角度对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首先,各县(市)三次产业对所属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如何;其次,各县(市)三次产业在所属区域中的竞争力如何;最后,各县(市)三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如图2-1所示。

图2-1 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体系
1.经济贡献度评价
各县(市)三次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用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结构效果指数来进行衡量。某县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用公式表达为:
(2-1)
式中,ej0为所研究的辽宁某县域在研究基期的经济规模;Ej0为辽宁该县域所在大区在研究基期的经济规模;Rj为所在大区第j产业在所考察时间段的增长率;R为所在大区经济增长率;P为衡量某县产业对经济贡献度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式(2-1)表示所研究的区县按照所属区域第j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所属区域经济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它反映了所研究区县相对于所属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当P为正值,表示该区县产业结构素质较好,促进所属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反之则说明该区县产业结构素质较差。其中,j为所研究县的第j产业。根据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如果单独研究某一产业的产业偏离程度,则j可取1、2或3;如果想衡量整个区县的产业结构偏离程度,则j可取从1、2和3。
根据上面的描述,所研究县域三次产业占所属区域的相应产业部门的比重在基期和末期分别为ej0/Ej0和ejt/Ejt,分别用Kj0和Kjt来表示,即Kj0=ej0/Ej0,Kjt=ejt/Ejt。则所研究县域对所属区域的产业结构效果指数为:
(2-2)
若P值越大,且W大于1,则说明所研究区县中产业多为朝阳产业,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所占比重较大,该区县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反之,则说明该区县经济衰退,夕阳产业的比重过大,经济结构需要调整。
2.区位竞争力评价
各县三次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可用空间竞争力分量和区位竞争效果指数来衡量。空间竞争力分量如式(2-3)所示。
(2-3)
其中,D为辽宁各区县第j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经济增长额与按所属区域同一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经济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所属区域相比,所研究区县在发展第产业方面所具有的区位优势或劣势。
区位竞争效果指数为:
(2-4)
若竞争力高于所属区域水平,则D>0。若U大于1,D值越大,说明所研究区县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越大,具有越强的竞争能力。反之,则说明竞争力较弱,地位有下降趋势。其中rj为所研究区县第j产业在所考察时间段的增长率。
此外,上述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和区位竞争力偏离分量D进行加和,得到总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如果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区位竞争力偏离分量和总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数值位于所属区域最前列,且远高于其余县域,则说明这个县域具有优势型产业结构;如果一个县域的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和空间总偏离分量数值处于所属区域中值附近,则说明这个县域具有均衡型产业结构;如果一个县域的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空间竞争力分量、空间总偏离分量数值处于所属区域后列,则说明这个县域具有劣势型产业结构。
3.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如前所述,判断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原有判断基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判断基准和自然资源判断基准。
从环境判断基准的角度考虑,主要是考察各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各地区各产业单位产出的相对环境代价来衡量。本书采用单位产出的相对排放系数E来表示,公式表达式为:
(2-5)
式中,kij为所研究区域i第j产业污染物排放占所属区域该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百分比;Kij为研究区域i第j产业产出占所属区域该产业产出总量的百分比;Ej为所研究区域i第j产业污染物按照实际比例和按照所属区域相应产业产出比例产生的排放量差额。
如果Ej大于0,则说明该区域生产的环境代价相对较大,且Ej越大,则环境代价越大,该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小;如果Ej小于0,则说明该区域生产的环境代价相对较小,且Ej越小,则环境代价越小,该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大。
从自然资源判断基准的角度考虑,主要是考察各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各地区各产业单位产出的相对资源代价来衡量。本书采用单位产出的相对资源消耗系数F来表示,公式表达式为:
(2-6)
式中,yij为所研究区域i第j产业消耗的自然资源占所属区域该产业消耗的自然资源总量的百分比;Kij为所研究区域i第j产业产出占所属区域该产业产出总量的百分比;Cij为所研究区域i第j产业实际消耗的自然资源;Fj为第j产业污染物按照实际比例和按照所属区域相应产业产出比例产生的排放量差额。
如果Fj大于0,则说明该区域生产的自然资源消耗相对较高,且Fj越大,则资源消耗率越高,该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小;如果Fj小于0,则说明该区域生产的自然资源消耗相对较低,且Fj越小,则自然资源消耗率越低,该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