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版前言

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中南大学主编的改革教材《医科大学化学》(上、下册)于2003年问世,其初衷旨在强调现代医学,无论是基础或临床的研究,皆已进入分子水平,化学已成为医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同时,借鉴“四大化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力争构建为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的现代化学教育平台,以适应我国目前各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但经十年使用,我们发现,该教材还有诸多需改进的地方,遂决定结合近几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及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分析,对 《医科大学化学》系列教材进行改版,重新编写新版的医学化学系列教材,即现在的《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基础化学》教材仍以“四大化学融合”为主旨,突破原来化学学科按二级学科设课之束缚,充分加强了各二级学科知识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避免彼此不必要的重复,以加强化学学科的整体基础性。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医学学生的特殊性及我校现有学时的限制,在强调基础和知识结构完整性的同时,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上。如在讲述物理化学的内容中,有意减少或简化了一些无需医科学生掌握的公式推导和运算;在讲述无机化学的内容中,略去了有关元素化学部分的详细介绍;在讲述分析化学的内容时,略去了仪器分析有关仪器的基础而强调其应用性质等。总之,医学化学系列教材——《基础化学》将更适应医科学生的所学课时限制和医学化学基础的要求。

此外,在对目前国内外流行的生物医药类专业化学基础课教材进行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力争在编写过程中,努力把握好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之间的结合度,尽力实现教材可读性与完整性,注重化学与医学和生物学的结合,以激起医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所以,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整合知识模块内容,建立课堂教学体系 全书将化学内容整合为“溶液理论”“化学反应理论与电化学”“物质结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5个模块,建立了“加强化学原理,突出定量训练,反映医学特色”的《基础化学》教学体系。在化学原理阐述时,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的需要,有意加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针对医学学生的特殊性,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之上,减少或简化了无须医科学生掌握的公式推导和运算。此外,适当拓宽内容,如增加了“气体分压定律”“亨利定律”,介绍了“定量分析过程”和“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增加了“相律”“水的相图”“盐水体系相图”“配位滴定反应的副反应系数与条件稳定常数”和“斯莱特规则”等,以突出化学中的定量概念,以满足医学化学的要求。所以,与传统的基础化学教材相比,本书适当拓宽了内容。

2.注重知识衔接搭配,合理编排章节顺序 全书的章节编排,主要遵循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与中学化学知识点的衔接。在充分考虑与大一学生数学基础协调的基础上,尽量实现化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并能为后续《有机化学》课程提供相应的基础知识。如将相对较易理解的溶液理论编在前面3章,而将热力学与动力学内容适当后移(第6~8章),以期与大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协调;又如将结构化学与配位化学内容(第11~14章)融合,以保持结构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讲解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保持基础化学中实验教学的连贯性,本书还特意将化学分析中部分内容提前(第5章)及相关的“配位化学基础”移至第14章“晶体结构基础”之前,而与实验教学无缝对接。

3.辅以案例阅读资料,启迪学生学习兴趣 全书每一章,都精心编制了1~2个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引出问题,介绍其背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力图使学生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索精神。每章最后的“阅读资料”,围绕基础化学与生物医学的结合,以化学史话、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等形式,使医学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领略科学大师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全程思考引导,有利培养自学能力 全书在每章开头,即开门见山展示该章的要点,章节中还有意穿插适当数量的思考题,每章结尾按“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层次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给出了“复习指导”,书后按章节给出了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或解答提示,有利于学生自学时思考、复习和总结。同时,各章节中的重要专业名词的英文词汇列于每章之后,以便学生及时查找,为学生日后阅读专业文献和后续课程的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本教材从编写原则的确定、章节结构和内容的安排到初稿的完成;从编者的相互审阅到主编和副主编的全面审阅和修订,都凝结了集体的智慧。本书由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任主编,王一凡、刘绍乾任副主编,并负责全书的编排设计、统稿和审订。各章编者分工如下:刘绍乾(第1、10章)、王曼娟(第2章)、何跃武(第3、4章)、向娟(第5、15、16章)、王一凡(第6、7、8章)、向阳(第9章)、钱频(第11章)、李战辉(第12章)、张寿春(第13章)、易小艺(第14章)、梁逸曾(第17章)。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南大学本科生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得益于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湖南省教育厅精品课程建设、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南大学精品教材建设和中南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等多项教改基金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我们诚恳希望阅读和使用本教材的广大师生,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指正,也欢迎与我们直接交流。

编 者

2013年5月于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