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摆脱不开的“熟人社会”
中国人的关系基础是“熟人社会”,这是由传统的中国社会所决定的。在农耕社会中,宗族是社会组织的主要结构。一个人从出生后就处于一个大家族中,在血亲、姻亲和友情网络中天生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我是谁的儿女?
我是谁的侄子?
我是谁的发小?
这些关系非常清楚。以此为核心,熟人社会就像一张大网,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这张网中写就的,所有的努力可能都是在扩充或者完善这种以熟人为主的社会关系。在农耕社会中,这一关系形态当然是有利的,它可以带来安全感,也能保证父辈资源的传承。一个人长大后继承父母留下的土地、生意,娶妻生子,延续家族的血脉,直到他死亡,再将自己积累的资源传给下一代。这么做没有风险。
但当农耕社会被打破以后,中国人进入了商业社会,熟人社会的关系结构就不再适用了。可是,许多年轻人从熟人社会走出来,尚未完成再次“社会化”——接受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要求。通俗地讲,我们离开了熟人社会,但对以弱关系为主的新的社交形态还没有完全接受。至少相当一部分人并未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这是人们更相信强关系的原因。
另一方面的原因也非常重要,中国社会正面临一个巨大的“人情荒漠”。这些年,社会上不断出现的负面新闻让人们不敢相信陌生人——即使是朋友介绍的陌生关系,也会保持足够的警惕。多数情况下,“陌生人”这个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代表的是危险的信号。
“不要接陌生号码的电话!”
“不要相信不熟悉的人!”
“不要轻易向陌生人敞开心扉!”
“不要单独与陌生人见面!”
……
我们耳边充满了这类警告。所以,与近亲比起来,弱关系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值得重视的,即便有些弱关系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帮助,他们也将信将疑,以审视、怀疑的态度去接触。有些机会在犹豫不决之时,很快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