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实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术语

1.3.1 通用术语

(1)涂料涂于物体表面能形成具有保护、装饰或特殊性能(如绝缘、防腐、标志等)的固态涂膜的一类液体或固体材料之总称。早期大多以植物油为主要原料,故有“油漆”之称。现合成树脂已大部或全部取代了植物油,故称为“涂料”。在具体的涂料品种名称中可用“漆”字表示“涂料”,如调合漆、厚漆等。

(2)有机涂料主要成膜物质由有机物组成的涂料。

(3)无机涂料主要成膜物质由无机物组成的涂料。

(4)色漆含有颜料的一类涂料,涂于底材时,能形成具有保护、装饰或特殊性能的不透明漆膜。

(5)厚漆颜料分很高的、浆状的色漆,使用前需加适量的清油调稀。

(6)调合漆一般指不需调配即能使用的色漆。以油脂为单一成膜物制成的调合漆称为油性调合漆;以油脂为主,加入少量的松香脂、酚醛树脂等制成的调合漆称为磁性调合漆。

(7)磁漆(瓷漆)施涂后,所形成的漆膜坚硬、平整光滑,外观通常类似于搪瓷的色漆。其漆膜的光泽可变化于有无之间。

(8)腻子用于消除涂漆前较小表面缺陷的厚浆状涂料。

(9)底漆多层涂装时,直接涂到底材上的涂料。

(10)二道底漆(二道浆)多层涂装时,介于底漆与面漆之间,用来修整不平整表面的色漆。

(11)面漆多层涂装时,涂于最上层的色漆或清漆。

(12)清漆不含着色物质的一类涂料,涂于底材时,能形成具有保护、装饰或特殊性能的透明漆膜。

(13)透明(色)漆含有着色物质的、透明的涂料,它是在清漆中加入醇溶性、油溶性染料或少量有机着色颜料调制成的。

(14)溶剂型涂料完全以有机物为溶剂的涂料。

(15)水性涂料完全或主要以水为介质的涂料。

(16)粉末涂料不含溶剂的粉末状涂料。

(17)双组分涂料(双包装涂料)两种组分分装的、使用前必须按规定比例调合的涂料。

(18)漆料一般指色漆中的液相组分。

(19)漆基(基料)漆料中的不挥发组分,它能形成漆膜并黏结颜料。

(20)成膜物(质)漆基中能单独形成有一定强度、连续的膜的物质。

(21)树脂一类固态、半固态或假固态、相对分子质量不定的聚合物。有时也可以是液态的聚合物。通常有软化或熔融的温度范围,软化时,在应力作用下有流动的倾向。

(22)天然树脂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的树脂。

(23)合成树脂由简单的化合物(其本身没有树脂的特性)通过化学反应(如加聚或缩聚等)制得的树脂。

(24)改性树脂通过化学反应使天然树脂或合成树脂的化学结构发生部分改变的树脂。

(25)增塑剂(增韧剂)可增强漆膜柔韧性的物质。

(26)溶剂(真溶剂)在通常干燥条件下可挥发的、并能完全溶解漆基的单组分或多组分的液体。

(27)助溶剂在通常干燥条件下可挥发的液体。它本身没有溶解成膜物质的能力,但若以适当的比例与某种成膜物质的溶剂混合,则能增强溶剂的溶解能力。

(28)冲淡剂单组分或多组分的挥发性液体。尽管它不能溶解涂料中的成膜物质,但可以与该涂料的溶剂一起使用而不会引起有害的影响。

(29)稀释剂单组分或多组分的挥发性液体。加入涂料中能降低其黏度。

(30)颜料通常是粉状、不溶于介质的有色物质,由于它有光学、保护、装饰等性能而用于涂料。

(31)无机颜料化学组成为无机物的一类颜料。

(32)有机颜料化学组成为有机物的一类颜料。

(33)体质颜料(填料或充料)通常是白色或稍带颜色的、折射率小于1.7的一类颜料,由于它的物理或化学性能而用于涂料。

(34)染料天然或合成的、能溶于介质的有色物质,它能使漆膜具有所需的颜色。

(35)催干剂(干料)通常是可溶于有机溶剂和漆基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氧化干燥型的涂料中加入适量的催干剂可加速其干燥过程。

(36)底材(基底)涂有色漆(或清漆)涂层或要涂色漆(或清漆)的各种材料,主要指其表面。

(37)涂层经一次施涂所得到的连续的膜。

(38)隔离涂层(封闭涂层)用于隔离上层涂料和下层表面,防止它们相互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的涂层。

(39)底涂层在底材上涂底漆所形成的涂层。

(40)中间涂层介于底涂层与面涂层之间的涂层。

(41)面涂层涂料配套体系的最后一道涂层。

(42)漆膜(涂膜)涂于底材上的一道或多道涂层所形成的连续的膜。

(43)干燥液态漆膜转变成固态漆膜的整个过程。

(44)自干(气干)在常温空气中涂层自然干燥的过程。

(45)烘(烤)干(燥)用加热的方法使涂层干燥的过程。

(46)色漆或清漆配套体系欲涂或已涂于底材上的整套色漆或清漆涂层。

(47)颜料体积分数(P.V.C.)色漆中颜料、体质颜料及其他固体粒子的体积与不挥发物的总体积之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48)临界颜料体积分数(C.P.V.C.)理论上漆基中互相接触的固体粒子(主要是颜料及体质颜料)之间空隙的颜料体积分数的特定值,超过或未达到此值时,某些性能将会明显地改变。

(49)不挥发物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挥发后所得到的残余物。

(50)挥发物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挥发所失去的物质。

(51)颜基比 色漆中颜料(包括体质颜料)与漆基的体积(或质量)之比值。

(52)适用期(活化期)多组分分装的涂料相互混合后可使用的最长时间。

(53)最低成膜温度(MFT)聚合物乳液能形成连续的透明膜的最低温度。

(54)固化 用加热或化学的方法使涂层发生缩合或聚合的过程。

(55)油度 油基漆中油与树脂的质量比,或醇酸树脂中油脂的百分含量。

(56)实际涂布率 在实际施工条件下,按规定的方法涂一道涂层时,每单位体积(或质量)的色漆(或清漆)所能覆盖规定底材的平均面积,单位为m2/L或m2/kg。

1.3.2 树脂术语

(1)热塑性树脂 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能多次反复地加热软化,冷却硬化,而其性质无明显变化的一类树脂。

(2)热固性树脂 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如辐射、催化等)能一次固化成为不溶(不熔)的一类树脂。

(3)水性树脂 能溶解于水或分散于水中的一类树脂。

(4)水溶性树脂 能溶于水的一类树脂。

(5)乳液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均匀混合而成的稳定分散体,即两种液体中的一种(乳化液)以微粒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液体(分散液)中所形成的乳状液。

(6)乳胶 由乳液聚合制得的、作为漆基主要成分的合成树脂稳定水分散体。

(7)油溶性树脂 主要指能溶于植物油的一类树脂。

(8)醇溶性树脂 能溶于醇类溶剂的一类树脂。

(9)水溶性树胶 来源于植物的、在水中能形成黏稠胶态溶液的聚合物。

(10)松香 通常指松树分泌液经加工所得的天然树脂。此外,还有木松香及松浆油松香。

(11)松香钙皂(钙脂或石灰松香)由松香与氢氧化钙经皂化制得的树脂。

(12)松香酯 由松香与多元醇经酯化反应制得的树脂。

(13)松香甘油酯(甘油松香或酯胶)由松香与甘油经酯化反应制得的树脂。

(14)松香季戊四醇(季戊四醇松香)由松香与季戊四醇经酯化反应制得的树脂。

(15)顺丁烯二酸-松香酯 由松香与顺丁烯二酸酐加成后,再用多元醇酯化制得的树脂。

(16)中国生漆(中国大漆)由割切漆树表皮流出的乳白色或乳黄色黏稠液体,经脱水加工制得的天然树脂。

(17)虫胶(紫胶)由紫胶虫的分泌物加工制得的天然树脂。

(18)(乳)酪素(干酪素或酪朊) 由脱脂奶通过精制凝乳酶或稀酸作用制得的含磷蛋白质。

(19)化石树脂 由埋在地下的古代树木的分泌物所形成的天然树脂。

(20)978-7-111-45669-8-Chapter01-11.jpg(珂)978-7-111-45669-8-Chapter01-12.jpg树脂(978-7-111-45669-8-Chapter01-13.jpg胶) 由某些热带树木渗出的硬质或软质天然树脂,也可以是化石树脂。

(21)达玛树脂(达玛胶) 由贝壳杉属常青树或龙脑香料植物的几种树取得的硬质或软质天然树脂。

(22)呋喃树脂 主链以呋喃环为主的合成树脂。

(23)糠醛树脂 由糠醛单体本身缩聚或糠醛与其他化合物缩聚制得的呋喃树脂。

(24)糠酮树脂 通常指由糠醛与丙酮缩聚制得的呋喃树脂。

(25)糠醇树脂 由糠醇单体本身缩聚制得的呋喃树脂。

(26)沥青 主要是由烃类及其衍生物组成的一种黑褐色黏稠液体或固体,并可完全溶于二硫化碳中,有天然沥青、石油沥青及(煤)焦油沥青等。

(27)天然沥青(地沥青)由沥青矿物经加工得到的沥青。

(28)石油沥青 由石油蒸馏过程的釜底残余物得到的沥青。

(29)(煤)焦油沥青 由煤焦油蒸馏过程的釜底残余物得到的沥青。

(30)木焦油沥青 由木焦油蒸馏过程的釜底残余物得到的沥青。

(31)氧茚树脂(香豆酮树脂或古玛隆树脂)由香豆酮(氧茚)和茚或它们的同系物及其衍生物聚合或共聚制得的树脂。

(32)石油树脂 由石油裂解的副产物烯烃或环烯烃缩聚或与醛类、芳烃、萜烯类等化合物共聚制得的树脂。

(33)二甲苯甲醛树脂 主要指由间二甲苯与甲醛缩聚制得的黏稠的合成树脂。

(34)酚醛树脂 由醛类与苯酚、苯酚的同系物和衍生物或者由醛类与苯酚、苯酚的同系物或衍生物缩聚制得的一类合成树脂。

(35)纯酚醛树脂(100%酚醛树脂)以醛类与某些对位或邻位的芳基或三碳以上的烷基取代酚缩聚制得的油溶性酚醛树脂。

(36)苯基苯酚酚醛树脂 由醛类与对位或邻位苯基苯酚缩聚制得的油溶性酚醛树脂。

(37)对叔(特)丁基苯酚酚醛树脂 由醛类与对叔丁基苯酚缩聚制得的油溶性酚醛树脂。

(38)改性酚醛树脂 为了改善酚醛树脂与油或溶剂的互溶性而进行改性的酚醛树脂。

(39)松香改性酚醛树脂 由醛与苯酚、苯酚衍生物或同系物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缩聚而成的可溶性酚醛树脂与松香反应的产物,再经甘油酯化制得的油溶性酚醛树脂。

(40)丁醇醚化酚醛树脂 由醛类与苯酚、苯酚衍生物或同系物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制得的缩合物,在丁醇介质中于酸性催化剂下醚化制得的热固性酚醛树脂。这种树脂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及与其他树脂的混溶性均得到了改进。

(41)醇酸树脂 由多元酸、脂肪酸(或植物油)与多元醇缩聚制得的一类合成树脂。

(42)干性油醇酸树脂 用干性植物油、半干性植物油或其脂肪酸制得的醇酸树脂。

(43)不干性油醇酸树脂 用不干性植物油、不干性植物油酸或饱和脂肪酸制得的醇酸树脂。

(44)改性醇酸树脂 为得到特定的性能而用某些单体或树脂(如松香、乙烯基单体、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或有机硅树脂等)改性的醇酸树脂。

(45)长油醇酸树脂 油的含量在60%(质量分数)以上的醇酸树脂。若用脂肪酸时,应按不挥发物的甘油三酸酯部分计算油的含量。

(46)中油醇酸树脂 油的含量为50%~60%(质量分数)的醇酸树脂。若用脂肪酸时,应按不挥发物的甘油三酸酯部分计算油的含量。

(47)短油醇酸树脂 油的含量为50%(质量分数)以下的醇酸树脂。若用脂肪酸时,应按不挥发物的甘油三酸酯部分计算油的含量。

(48)氨基树脂 由胺或酰胺与醛缩聚,并经醇类醚化制得的一类合成树脂。

(49)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由三聚氰胺与甲醛缩聚,并经醇类醚化制得的氨基树脂。

(50)脲(甲)醛树脂 由尿素与甲醛缩聚,并经醇类醚化制得的氨基树脂。

(51)烃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三聚氰胺上的一个氨基或氨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被其他有机基团(芳香烃或脂肪烃)所取代的化合物与甲醛缩聚,并经醇类醚化制得的氨基树脂。

(52)苯代(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苯鸟粪胺甲醛树脂)由苯代三聚氰胺与甲醛缩聚,并经醇类醚化制得的氨基树脂。

(53)尿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三聚氰胺脲醛树脂)由尿素、三聚氰胺与甲醛缩聚和共缩聚,并经醇类醚化制得的氨基树脂。

(54)纤维素酯 纤维素分子中的部分羟基被酸酯化制得的一类热塑性高分子化合物。

(55)纤维素醚 纤维素分子的部分羟基被醇醚化制得的一类热塑性高分子化合物。

(56)硝酸纤维素(酯)由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与纤维素酯化反应制得的纤维素酯。涂料工业用硝酸纤维素中的氮含量通常为11.5%~12.2%(质量分数)。

(57)乙(醋)酸纤维素(酯)由乙酸和乙酸酐的混合物与纤维素乙酰化制得的纤维素酯。涂料工业用醋酸纤维素中的乙酰基含量通常为38.5%~39.5%(质量分数)。

(58)丁酸纤维素(酯)由丁酸酐与纤维素丁酰化制得的纤维素酯。

(59)乙(醋)酸丁酸纤维素(酯)由乙酸和丁酸及其酸酐的混合物与纤维素共酯化制得的纤维酯。涂料工业用乙酸丁酸纤维素中的丁酸基含量通常为15%~50%(质量分数)。

(60)乙基纤维素 由氯乙烷与碱纤维素醚化制得的纤维素醚。涂料工业用乙基纤维素中的乙氧基含量通常为44.5%~49%(质量分数)。

(61)苄基纤维素 由苄基氯与碱纤维素醚化制得的纤维素醚。涂料工业用苄基纤维素的苄基取代度通常为2~2.5。

(62)乙烯树脂 由含有乙烯基的单体聚合或共聚制得的一类热塑性合成树脂。

(63)聚氯乙烯 由氯乙烯单体聚合制得的热塑性合成树脂。

(64)过氯乙烯树脂 由聚氯乙烯经氯化制得的热塑性合成树脂。涂料工业用过氯乙烯树脂中的氯含量通常为61%~65%(质量分数)。

(65)苯乙烯树脂 由苯乙烯单体聚合或与其他单体共聚制得的一类合成树脂。

(66)聚乙烯 由乙烯单体聚合制得的热塑性合成树脂。

(67)氯化聚乙烯 由聚乙烯经氯化制得的热塑性合成树脂。

(68)聚乙(醋)酸乙烯(酯)由乙酸乙烯(酯)单体聚合制得的热塑性合成树脂。

(69)聚乙烯醇 由聚乙酸乙烯的醇溶液用碱水解制得的热塑性合成树脂。

(70)聚乙烯醇缩醛(聚乙烯醇缩乙醛)由聚乙烯醇与醛类缩合制得的一类热塑性合成树脂,一般指聚乙烯醇与乙醛缩合制得的聚乙烯醇缩醛。

(71)聚乙烯醇缩甲醛 由聚乙烯醇与甲醛缩合制得的一种聚乙烯醇缩醛。

(72)聚乙烯醇缩丁醛 由聚乙烯醇与丁醛缩合制得的一种聚乙烯醇缩醛。

(73)聚丙烯 由丙烯单体聚合制得的热塑性合成树脂。

(74)氯化聚丙烯 由聚丙烯经氯化制得的热塑性合成树脂。

(75)聚二乙烯乙炔 由二乙烯乙炔在氯苯中聚合制得的合成树脂。

(76)氯(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 由氯乙烯与乙酸乙烯(酯)共聚制得的合成树脂。

(77)氯(乙烯)偏(氯乙烯)树脂 由氯乙烯与偏氯乙烯共聚制得的合成树脂。涂料工业用氯偏共聚树脂中的偏氯乙烯含量通常为35%~65%(质量分数)。

(78)偏氯乙烯丙烯腈树脂 由偏氯乙烯与丙烯腈共聚制得的合成树脂。

(79)丙烯酸酯树脂 由各种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或者由各种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聚合或共聚制得的一类合成树脂,通常用含乙烯基单体改性。

(80)聚酯树脂 由多元酸与多元醇缩聚制得的一类合成树脂,按其结构可分为饱和及不饱和聚酯树脂。

(81)饱和聚酯树脂 由饱和的多元酸与多元醇缩聚制得的线型聚酯树脂。

(82)不饱和聚酯树脂 聚合物主链上含有允许以后交联的碳—碳双键的聚酯树脂。

(83)聚碳酸酯 聚合物主链链节含碳酸基的合成树脂。

(84)环氧树脂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能交联的一类合成树脂。

(85)二酚基丙烷型环氧树脂 由4,4-羟苯基丙烷与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溶液存在下缩聚制得的环氧树脂。

(86)线型环氧树脂 分子呈链状排列、相对分子质量很高(通常为7000~30000)、环氧值很小(约为0.003)、可不用固化剂交联而能直接作为漆膜组分的环氧树脂。

(87)非二酚基丙烷型环氧树脂 由除二酚基丙烷以外的多元醇、多元酚、多元胺或多元羟酸与环氧氯丙烷缩聚制得的环氧树脂。

(88)脂环族环氧树脂 在脂环上带有环氧基的环氧树脂。

(89)环氧酯 主要指由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及羟基与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制得的树脂。

(90)聚酰胺树脂 主链链节含有酰胺基(-CONH-)的树脂。由二元酸与二元胺缩聚、内酰胺开环聚合或氨基酸缩聚等方法制得的白色或浅黄色的不透明固体的聚酰胺树脂(也称为尼龙),在涂料工业中用作粉末涂料;由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的二聚体和多元胺缩聚制得的低相对分子质量液体聚酰胺树脂,在涂料工业中用作环氧树脂的固化剂。

(91)异氰酸树脂 含有游离异氰酸酯基的合成树脂。它可以是芳香族、脂肪族或脂环族异氰酸酯。异氰酸酯是以其单体,更多的是以其加成物或预聚物形式与含活性氢的化合物结合形成的聚氨基甲酸酯涂料。

(92)聚氨(基甲酸)酯树脂 由多异氰酸酯与含活性氢的化合物反应而成的合成树脂。

(93)有机硅树脂(硅树脂)含有硅氧烷基的合成树脂。

(94)氟树脂 由带有氟原子的单体聚合或与其他不含氟的不饱和单体共聚制得的合成树脂。

(95)聚氟乙烯 由氟乙烯单体聚合制得的合成树脂。

(96)聚四氟乙烯 由四氟乙烯单体聚合制得的合成树脂。

(97)聚三氟氯乙烯 由三氟氯乙烯单体聚合制得的合成树脂。

(98)有机铝树脂 主链由铝氧烷键构成的有机聚合物。

(99)有机硼树脂 分子结构中含有硼原子的有机聚合物。

(100)有机钛树脂 主链由钛氧烷键构成的有机聚合物。

(101)橡胶类树脂 可用作涂料成膜物的天然橡胶衍生物、合成橡胶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102)氯化橡胶 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经氯化作用制得的衍生物。

(103)环化橡胶 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经催化作用,使链状橡胶分子重排成环状结构的同分异构体。

(104)丁苯橡胶 由丁二烯与苯乙烯单体共聚制得的合成橡胶。

(105)氯丁(二烯)橡胶 由氯丁二烯单体聚合制得的合成橡胶。

(106)丁基橡胶 由异丁烯与异戊二烯单体共聚制得的合成橡胶。

(107)丁二烯橡胶(聚丁二烯)由丁二烯单体聚合制得的合成橡胶。

(108)丁腈橡胶 由丁二烯与丙烯腈单体共聚制得的合成橡胶。

(109)氯磺化聚乙烯(橡胶)由聚乙烯溶液用氯及二氧化硫混合气同时进行氯化及氯磺化制得的合成橡胶。

(110)聚硫橡胶 由多硫化钠与有机二氯化物缩聚制得的合成橡胶。

(111)氟橡胶 分子结构中含有氟烯烃的合成橡胶。

(112)聚酰亚胺 由芳香族二胺与芳香族四羧酸二酐在极性溶剂中缩聚制得的合成树脂。

(113)聚酰胺-(酰)亚胺 在聚酰亚胺的主链中引入酰胺基团而成的合成树脂。

(114)聚酯酰亚胺 在聚酰亚胺的主链中引入酯键而成的合成树脂。

(115)聚苯并咪唑 由3,3′-氨基联苯胺盐酸盐与间苯二甲酸在多聚磷酸溶剂中缩聚制得的合成树脂。

1.3.3 颜料术语

(1)天然无机颜料 来源于自然界的无机物,经物理加工而制得的颜料。

(2)合成无机颜料 由化学方法制得的无机颜料。

(3)天然有机颜料 来源于动物或植物的有机物,经加工处理制得的颜料。

(4)合成有机颜料 由化学方法制得的有机颜料。

(5)天然体质颜料 来源于自然界的无机物,经加工而制得的体质颜料。

(6)合成体质颜料 由化学方法制得的体质颜料。

(7)白色颜料 非选择性地散射大部分可见光谱范围波长的颜料。

(8)黑色颜料 非选择性地吸收大部分可见光谱范围波长的颜料。

(9)彩色颜料 有选择性地吸收或散射可见光谱范围波长的颜料。

(10)珠光颜料 由透明薄片组成的,由于平行定向多次反射产生珍珠特征光泽,通过光干涉产生彩虹效应的颜料。

(11)发光颜料 能发出荧光或磷光的颜料。

(12)荧光颜料 在紫外线激发下能发光,移去激发源后不能持续发光的颜料。

(13)磷光颜料 在紫外线或日光激发下能发光,移去激发源后仍能持续发光若干时间的颜料。

(14)防锈颜料 能阻滞或防止金属发生化学或电化学腐蚀而与纯隔离作用不同的颜料。

(15)防污化合物 能防止海水中的漆膜表面滋生海生物的化合物。

(16)包核颜料 以无机基质或载体(一般为二氧化硅)为核心,并在其表面包覆某种颜料而形成的颜料。

(17)示温颜料 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其晶型、组分等引起颜色发生变化的颜料。

(18)透明颜料 粒径大部分小于可见光波长一半、分散在漆料中能形成透明漆膜的颜料。

(19)金属颜料 由金属或合金经物理加工制得的颜料。

(20)浆状颜料 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高浓度颜料分散体。

(21)色原 不含无机基质或载体的有机颜料。

(22)色淀 将染料沉淀或吸附在无机基质或载体上形成的颜料。

(23)二氧化钛(钛白)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的白色无机颜料,有锐钛型和金红石型两种晶型。

(24)氧化锌(锌白)主要成分为氧化锌的白色无机颜料。

(25)锌钡白(立德粉)由不同比例的硫化锌和硫酸钡组成的煅烧共沉淀白色无机颜料。

(26)铅白 主要成分为可变的碱式碳酸铅的白色无机颜料。

(27)红丹 主要成分为正铅酸铅的红色至橙色无机颜料。

(28)群青 主要成分为含硫的硅酸铝钠络合物的蓝色无机颜料。

(29)铁蓝 由铁盐和二价或三价铁氰化物反应生成的深蓝色无机颜料。

(30)铬酸锶(锶铬黄)主要成分为铬酸锶的黄色无机颜料。

(31)铬酸钡(钡铬黄)主要成分为铬酸钡的黄色无机颜料。

(32)铬酸铅(铅铬黄)近似组成为PbCrO4·xPbSO4的浅黄色和柠檬黄色无机颜料,近似组成为PbCrO4的中黄色无机颜料及近似组成为Pb-CrO4·Pb(OH)2的橙黄色无机颜料。

(33)钼铬酸铅(钼铬红)近似组成为PbCrO4·PbMoO4的橙红色无机颜料。

(34)碱式铬酸锌钾(锌铬黄)近似组成为K22CrO4·3ZnCrO4·4Zn(OH)2·2H2O的黄色无机颜料。

(35)四盐基铬酸锌 近似组成为ZnCrO4·4Zn(OH)2的黄色无机颜料。

(36)铅铬绿 由铅铬黄和铁蓝配成的绿色无机颜料。

(37)氧化铁 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或水合氧化铁,颜色有红、黄、棕、黑或具有灰色金属光泽的无机颜料。

(38)铝粉 精细粉碎的铝金属颜料。

(39)锌粉 用锌作原料,用蒸馏方法制成,用于保护涂层的金属颜料。

(40)偏硼酸钡 主要成分为偏硼酸钡Ba(B2 O2)2·H2O的白色无机颜料。

(41)酞菁绿 由多卤代铜酞菁经颜料化而制成的绿色有机颜料。

(42)酞菁蓝 由铜酞菁经颜料化而制成的蓝色有机颜料,有多种晶型。

(43)大红粉 苯胺经重氮化与色酚AS偶合而成的适于涂料用的红色有机颜料。

(44)甲苯胺红 邻硝基对甲苯胺经重氮化后,与乙萘酚偶合而成的红色有机颜料。

(45)耐晒黄 芳胺经重氮化后,与乙酰基乙酰苯胺或其衍生物偶合而成的黄色有机颜料。

(46)联苯胺黄G 3,3′-双氯联苯胺经重氮化后,与乙酰基乙酰苯胺偶合而成的双偶氮黄色有机颜料。

(47)重晶石粉 主要成分为硫酸钡的天然体质颜料。

(48)沉淀硫酸钡 由化学反应制得的硫酸钡体质颜料。

(49)天然碳酸钙(大白粉)主要成分为天然微晶型碳酸钙体质颜料。

(50)结晶碳酸钙(冰洲晶石)微晶型以外的天然碳酸钙。

(51)沉淀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由化学反应制得的碳酸钙体质颜料。

(52)白云石(碳酸钙镁)化学成分约为等分子的碳酸钙和碳酸镁体质颜料。

(53)瓷(黏)土(天然水合高岭土)主要成分为片状结晶的水合硅酸铝Al2O3·2SiO2·2H2O体质颜料。

(54)滑石粉 主要成分为水合硅酸镁3MgO·4SiO2·H2O的体质颜料。有纤维状、片状及含碳酸盐片状三种。

(55)云母 主要成分为片状天然水合硅酸钾铝K2O·3Al2O3·6SiO2·2H2O的体质颜料。

(56)天然二氧化硅(石英粉)含量不低于80%(质量分数)的二氧化硅体质颜料。

(57)硅藻土 由硅藻的细胞壁沉积而成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的体质颜料。

(58)合成硅酸钙 水合合成硅酸钙体质颜料。

(59)合成二氧化硅 由化学反应制得的二氧化硅。

(60)石棉 富有弹性的纤维系状的某些硅酸盐矿物的总称。按矿物成分可分为角闪石石棉(青石棉、透闪石石棉、阳起石石棉、直闪石石棉)及蛇纹石石棉两大类。

(61)色调 颜色的三属性之一,表示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特性。

(62)明度 颜色的三属性之一,表示物体表面相对明暗的特性,或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以白板作为基础,对物体表面的视知觉特性给予的分度。

(63)饱和度 颜色的三属性之一,用距离等明度无彩点的视知觉特性来表示物体表面颜色的浓淡,并给予分度。

(64)颜色匹配 使调配的一种颜色与另一种给定的颜色视觉上相等或相同。

(65)互补色 凡两个颜色相结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个颜色即互为补色。

(66)色差 以定量表示的色知觉差异。

(67)原色 不能用其他有色材料拼混而得到的颜色,如红色、蓝色和黄色。

(68)底色 应用于白色底材上的一薄层颜料和漆料混合物的颜色。

(69)主色(本色)颜料和漆料混合物,在完全遮盖底材时,用反射光观察所呈现的颜色。

(70)着色力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有色颜料给白色颜料以着色的能力。

(71)消色力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白色颜料使有色颜料的颜色变浅的能力。

(72)颜料密度 单位体积颜料的质量。

(73)水溶物 颜料中可溶于水的物质。

(74)装填体积 在规定的仪器中自由装入颜料,经振动后测得的单位质量的体积。

(75)吸油量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一定质量的颜料形成均匀团块所需的最少精制亚麻仁油量。

(76)筛余物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残留在筛上的剩余物。

(77)筛分粒度级 粉状颜料按颗粒大小分级时每一级分的百分数。

(78)絮凝 在颜料和漆料分散体系中,凝集成松散的颜料聚集体的现象。

(79)分散性 在剪切力作用下颜料分散在介质中的性能。

(80)易分散程度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颜料达到规定细度所需的时间。

(81)挥发物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颜料挥发而失去的物质。

(82)耐光性 在规定的光源下,颜料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

(83)耐热性 在规定的温度下,颜料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

(84)耐化学(药品)性 在规定的化学药品中,颜料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

(85)遮盖力 颜料在漆膜中遮盖底材表面颜色的能力。

(86)渗色力 由于漆膜间颜料的迁移而引起的漆膜变色的现象。

(87)铜光 某些高浓度颜料在本色情况下显示的特种金属光泽,如某些铁蓝和酞菁蓝等。

(88)水面覆盖力(叶展性)单位质量的片状金属颜料漂浮在水面所覆盖的面积。

(89)酸度(碱度)中和100g颜料的萃取液所需要的0.1mol/L氢氧化钠(钾)或盐酸溶液的毫升数。

(90)润湿 颜料聚集体中的空气被漆料或溶剂排出或取代的能力。

(91)表面处理 改变颜料表面特性的化学或物理加工的过程。

1.3.4 涂料及涂膜物化性能术语

(1)透明度 物质透过光线的能力。透明度可以表明清漆、漆料及稀释剂是否含有机械杂质和浑浊物。

(2)透明液体的颜色 透明液体(清漆、清油、漆料及稀释剂)颜色深浅的程度。一般用目视法将试样与一系列标准色阶溶液的颜色进行比较,以与试样颜色最近似的标准溶液的颜色号数(铁钴比色法)或单位(铂钴比色法)来表示。

(3)密度 在规定的温度下物体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或克每立方厘米(g/cm3)。

(4)黏度 液体对于流动所具有的内部阻力。

(5)动力黏度 对液体所施加的剪切应力与速度梯度的比值。

(6)运动黏度 动力黏度与液体密度之比。

(7)流出时间 在装满受试液体的流出杯中,试液自流出孔开始流出起至近孔处流束首次中断止所经过的时间,一般以秒(s)表示。

(8)流变性 涂料流动和形变的性质。

(9)触变性 涂料受到搅拌或振荡摇动时稠度降低,呈液状流动,而静置时很快恢复到原来凝胶状态的性质。具有触变性的涂料可防止颜料沉淀,并可施涂成相当厚的漆膜而不发生流挂。

(10)闪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液体受热,产生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在火焰存在下发生瞬间闪火的最低温度。一般闪点被校准至101.3kPa大气压下的摄氏温度(℃)(按每4kPa相当于1℃的比例进行校正,环境气压高时将实测值加上此校正值,环境气压低时减去校正值)。

(11)酸值 中和产品的1g不挥发物中游离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KOH)毫克数。

(12)羟(基)值 相当于产品的1g不挥发物中羟基(当量数)的氢氧化钾(KOH)毫克数。

(13)皂化值 皂化产品的1g不挥发物所需要的氢氧化钾(KOH)毫克数。

(14)胶凝数 稀释剂稀释硝化棉(或过氯乙烯树脂等)溶液的能力,即在规定条件下,于以稀释剂配制的硝化棉(或过氯乙烯树脂等)溶液中逐渐滴入200号油漆溶剂油(或乙醇等),直至溶液变浑浊(硝化棉或过氯乙烯树脂等析出),以耗用200号油漆溶剂油(或乙醇等)的毫升数表示。

(15)挥(蒸)发率 挥发性液体与规定的标准液体(一般为乙醚)在同一条件下的挥发速度比。

(16)研磨细度 涂料中颜料及体质颜料分散程度的一种量度,即在规定的条件下于标准细度计上所得到的读数,该读数表示细度计某处凹槽的深度,一般以微米(μm)计。

(17)不挥发物含量(固体含量)涂料所含有的不挥发物质的量。一般用不挥发物的质量分数表示,也可以用体积分数表示。

(18)涂料水分 涂料中的含水量,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19)涂料灰分 涂料灼烧灰化后的剩余物含量,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20)耐冻融性 水性漆(乳胶漆、电泳漆等)经受冷冻和随后融化(循环试验)后保持其原性能的能力。

(21)容器中状态 新打开容器盖的原装涂料所呈现的状况,如是否出现结皮、增稠、胶凝、分层、沉底、结块等现象以及能否重新混合成均匀状态的情况。

(22)贮存稳定性 在规定的条件下,涂料产品抵抗其存放后可能产生的异味、稠度、结皮、返粗、沉底、结块、干性减退、酸值升高等性能变化的程度。

(23)相容性(混溶性)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相混合,而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如沉淀、凝聚、变稠等)的能力。

(24)适应性(相容性)一种产品施涂于底材上,而不至于引起不良后果的能力。

(25)遮盖力(不透明度)色漆消除底材上的颜色或颜色差异的能力。

(26)对比率 施涂于规定反射率的黑色和白色底材上的同一漆膜的反射率之比,即

978-7-111-45669-8-Chapter01-14.jpg

(27)表(面)干(燥)时间 在规定的干燥条件下,一定厚度的湿漆膜表面从液态变为固态但其下仍为液态所需要的时间。

(28)实(际)干(燥)时间 在规定的干燥条件下,从施涂好的一定厚度的液态漆膜至形成固态漆膜所需要的时间。

(29)施工性 涂料施工的难易程度。涂料施工性良好,一般是指涂料易施涂(刷、喷、浸等),流平性良好,不出现流挂、起皱、缩边、渗色、咬底,干性适中,易打磨,重涂性好,以及对施工环境条件要求低等。

(30)刷涂性 涂料刷涂的难易程度。

(31)流平性 施涂后的湿漆膜能够流动而消除涂痕,并且在干燥后能得到均匀平整漆膜的程度。

(32)重涂性 同一种涂料进行多层涂覆的难易程度与效果。

(33)防白性 硝基漆或其他挥发性漆在施涂后的干燥过程中防止漆膜光泽减退、表面发白的能力。空气湿度大的时候,挥发性漆在喷涂后的干燥过程中,溶剂挥发吸热使湿膜周围大气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因此水分进入湿膜使之乳化,最后水分蒸发,形成微细的空隙使漆膜发白。涂料中加入一定量挥发较慢的溶剂可以防止发白现象。

(34)漆膜厚度 漆膜厚薄的量度,一般以微米表示。

(35)老化(熟化)涂料或涂膜在环境条件影响下性能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36)光泽 表面的一种光学特性,以其反射光的能力来表示。漆膜的光泽可分为有光、半光和无(平)光。常用60°角的光泽计测光泽。为提高分辨能力,对于高光泽漆膜(60°角光泽>70单位)可用20°角测量,对于低光泽漆膜(60°角光泽<30单位)可用85°角测量。

(37)平光(糙面)光泽 仅以大入射角(掠射角)观察表面时所显现的光泽。在正常观察时呈现似乎无光的表面,常用85°入射角观察。

(38)附着力 漆膜与被涂面之间(通道物理和化学作用)结合的坚牢程度。被涂面可以是裸底材,也可以是涂漆底材。

(39)内聚力 使色漆或清漆膜的颗粒黏结在一起而形成连续完整涂膜的力。

(40)硬度 漆膜抵抗诸如碰撞、压陷、擦划等机械力作用的能力。

(41)柔韧性 漆膜随其底材一起变形而不发生损坏的能力。

(42)抗冲击 漆膜在重锤冲击下发生快速变形而不出现开裂或从金属底材上脱落的能力。

(43)拉伸强度 漆膜抵抗拉力作用的强弱程度,即游离漆膜经拉力试验而发生断裂或塑变(屈服)时,在单位截面积的漆膜(试验前)上所施加的载荷,常以兆帕(MPa)表示。

(44)伸长率 漆膜在张(拉)力作用下长度增加的百分率,即在进行张(拉)力试验时,游离漆膜从开始施加载荷至漆膜断裂止,其长度增加与原长度的百分比。

(45)耐磨性 漆膜对摩擦作用的抵抗能力。常用的方法是测定漆膜于一定载荷下经规定磨转次数后的失重,以克(g)表示。

(46)打磨性 漆膜或腻子层经浮石、砂纸等材料打磨(干磨或湿磨)后产生平滑无光表面的难易程度。

(47)磨(抛)光性 漆膜经磨(抛)光剂(砂蜡、上光蜡)打磨后呈现光泽的能力。

(48)耐水性 漆膜对水的作用的抵抗能力,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将涂漆试板浸泡在水中,观察其有无发白、失光、起泡、脱落等现象,以及恢复原状态的难易程度。

(49)耐洗涤剂性 漆膜经受皂液、合成洗涤剂液的清洗(以除去其表面的尘埃、油烟等污物)而保持原性能的能力。

(50)耐蚀性 漆膜抵抗介质作用、防止被涂覆底材发生腐蚀的能力。

(51)耐化学药品性 漆膜对酸、碱、盐及其他化学药品的抵抗能力。

(52)耐酸性 漆膜对酸侵蚀的抵抗能力。

(53)耐碱性 漆膜对碱侵蚀的抵抗能力。

(54)耐溶剂性 漆膜对有机溶剂侵蚀的抵抗能力。

(55)耐润滑油性 漆膜对润滑油作用的抵抗能力。

(56)耐汽油性 漆膜对汽油作用的抵抗能力,即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观察漆膜有无变色、失光、发白、起泡、软化、脱落等现象,以及恢复原状态的难易程度。

(57)抗污气性 漆膜在干燥过程中抵抗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气作用而不出现失光、丝纹、网纹或起皱等现象的能力。

(58)耐盐水性 漆膜对盐水侵蚀的抵抗能力。

(59)耐盐雾性 漆膜对盐雾侵蚀的抵抗能力。

(60)防霉性 漆膜抵抗霉菌在其上生长的能力。霉菌生长会使漆膜变色,甚至使漆基分解,引起漆膜破坏而失去保护作用。

(61)耐湿热性 漆膜对高温高湿环境作用的抵抗能力。

(62)耐候性 漆膜抵抗阳光、雨、露、风、霜等气候条件的破坏作用(失光、变色、粉化、龟裂、长霉、脱落及底材腐蚀等)而保持原性能的能力。

(63)天然老化 漆膜曝露于户外自然条件下而逐渐发生的性能变化。

(64)人工老化 漆膜在人工老化试验机中曝露而逐渐发生的性能变化。

(65)抗粉化性 漆膜抵抗因紫外线、水气、氧等作用而引起的粉化的能力。

(66)耐光性 漆膜经受日光(或人工光源)曝晒后保持其原来颜色及光泽的能力。

(67)保光性 漆膜保持其原来光泽的能力。

(68)保色性 漆膜保持其原来颜色的能力。

(69)黄变(泛黄)漆膜在老化过程中出现的泛黄倾向。

(70)热稳定性 漆膜经受规定温度作用后保持其原有力学性能(如冲击强度、柔韧性等)和保护性能的能力。

(71)耐寒性 漆膜经受低温作用后保持其原有力学性能(不发生开裂等破坏现象)的能力。

(72)耐温变性 漆膜经受冷热交替的温度变化而保持其原性能的能力。

(73)耐湿性 漆膜对潮湿环境作用的抵抗能力。

(74)耐干湿交替性 漆膜经受干湿交替作用、保持其原性能的能力。

(75)水气透过性 漆膜透过水蒸气的能力。

(76)水气透过(速)率 漆膜透过水气的速率,即对试片(游离膜等)两面施加不同的恒定相对湿度,在一定时间内透过规定表面积试片的水蒸气质量,一般以克每平方米天[g/(m2·d)]表示。

(77)耐硝基(漆)性 底漆漆膜经受施涂其上的硝基漆的作用而不出现软化、渗色、咬起或起皱等现象的能力。

(78)耐燃性 漆膜抵抗或延缓燃烧的能力,即防火漆的漆膜能迅速地熄灭火焰或阻止火焰蔓延。

(79)抗辐射性 漆膜抵抗核辐射破坏的能力。

(80)抗放射污染性 漆膜受放射性污染物沾污后清除其表面上有害健康的放射性污染物的难易程度。

(81)可剥性 涂料完成临时保护产品表面(在加工、贮存或运输过程中免于发生划伤、锈蚀或腐蚀)的功能后,涂膜易于剥离、恢复物件原有外观且不影响物件加工的性能。

(82)耐海水性 漆膜对海水侵蚀作用的抵抗能力。

(83)防污性 漆膜防止因藤壶、海藻等海生物附着、生长而被沾污的能力。

(84)渗出(毒)率 涂有含铜系或其他毒料的防污漆的试板浸于海水中,在一定时间内自单位面积放出毒料的重量。

(85)防滑性 漆膜防止人或物在其表面滑动的能力。

(86)可洗性 漆膜经洗涤除去灰尘、污物和表面色斑而能保持其原性能的能力。

(87)耐擦洗(洗刷)性 在规定的条件下,漆膜用洗涤介质反复擦(刷)洗而保持其不损坏的能力。

(88)电绝缘 漆膜阻碍电流通过的能力。电绝缘性主要指漆膜的体积电阻、电气强度、介电常数等。

(89)击穿电压 在规定方式施加的电压作用下漆膜被击穿时的电压值,一般以千伏(kV)表示。

(90)电气(介电)强度 漆膜的击穿电压值与漆膜平均厚度的比值,以兆伏每米(MV/m)表示。

(91)介质损耗(失)角正切 表示漆膜在交流电场下能量损耗的一个参数,是外施正弦电压与通过试样的电流之间的相角的余角正切。

(92)表面电阻 施加在漆膜上的直流电压与电极间表面的传导电流之比,以欧姆(Ω)表示。

(93)体积电阻 施加在漆膜上的直流电压与电极间体积的传导电流之比,以欧姆(Ω)表示。

(94)绝缘电阻 施加在漆膜上的直流电压与流过电极间的传导电流之比,以欧姆(Ω)表示。绝缘电阻取决于体积电阻与表面电阻。

(95)表面电阻率 沿漆膜表面电流方向的直流电场强度与单位长度的表面传导电流之比,以欧姆(Ω)表示。

(96)体积电阻率 在漆膜体积电流方向的直流电场强度与该处电流密度之比,以欧姆米(Ω·m)表示。

(97)吸水率 在规定的条件下漆膜吸水的程度,以百分数表示。

(98)耐电弧性 漆膜抵抗电弧作用的能力,即在规定的间歇(或连续)高压低电流放电情况下,绝缘漆漆膜经受电弧作用,直至其破坏(形成导电通路)所需的时间,以秒(s)表示。

(99)耐变压器油性 漆膜抵抗变压器油作用而不产生失光、起泡、起皱、脱落等现象的能力。

(100)抗甩性 漆膜在受热状态下抵抗离心力作用,不脱离被涂覆物的能力。

(101)电导率 电极面积为1cm2、电极间距为1cm时电泳漆漆液的电导度。

(102)(电)沉积量 在规定的条件下,电泳漆于被涂覆试板上单位面积所沉积的干漆膜重量,常以克每平方米(g/m2)表示。

(103)库伦效率 反映电泳漆电(沉积)效率的物理量,即在规定的条件下,电泳漆消耗单位电量所沉积于试板上的干漆膜重量,一般以毫克每库伦(mg/C)表示。

(104)泳透力 在电场作用下,电泳漆对被涂物背离阴极(或阳极)部位的涂覆能力,一般以试条上电泳漆高度(cm)表示。

1.3.5 涂料及涂膜病态术语

(1)发浑 清漆、清油或稀释剂由于不溶物析出而呈现云雾状不透明现象。

(2)原漆变色 涂料在贮存过程中,由于某些成分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或者与容器发生化学反应而偏离其初始颜色的现象。

(3)增稠 涂料在贮存过程中,通常由于稀释剂的损失而引起的稠度增高现象。

(4)变稠(变厚或发胀)色漆在贮存过程中,由于组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稠度增高(不一定增加到不能使用的程度)、体积膨胀的现象。

(5)肝化 涂料的稠度已增加到必须经过量稀释后才能使用或仍难以使用的程度。这是由于涂料的漆基胶化或色漆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所造成的。

(6)絮凝 在色漆或分散体中形成附聚体的现象。

(7)胶化 涂料从液态变为不能使用的固态或半固态的现象。

(8)晶析 含有松香组分的醇溶性清漆或油基清漆,在贮存过程中松香等局部结晶析出的现象。

(9)结皮 涂料在容器中,由于氧化聚合作用,其液面上形成皮膜的现象。

(10)沉淀(沉底或沉降)涂料在贮存过程中,其固体组分下沉至容器底部的现象。

(11)结块 色漆中颜料、体质颜料等颗粒沉淀成用搅拌不易再分散的致密块状物。

(12)有粗粒 涂料在贮存过程中展现出的粗颗粒(即少许结皮、凝胶、凝聚体或外来粗粒)。

(13)返粗 色漆在贮存过程中,由于颜料的絮凝而使研磨细度变差的现象。

(14)发花 含有多种不同颜料混合物的色漆在贮存或干燥过程中,一种或几种颜料离析或浮出并在色漆或漆膜表面集中呈现颜色不匀的条纹和斑点等现象。

(15)浮色 发花的极端状况。某些颜料浮升至表面,虽漆膜表面颜色均匀一致,但明显地不同于刚施涂时的湿膜颜色。

(16)起气泡 涂料在施涂过程中形成的空气或溶剂蒸气等气体或两者兼有的泡,这种泡在漆膜干燥过程中可以消失,也可以永久存在。

(17)针孔 一种在漆膜中存在的类似于用针刺成的细孔的病态。它是由于湿漆膜中混入的空气泡和产生的其他气泡破裂,且在漆膜干燥(固化)前不能流平而造成的,也可由于底衬处理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而造成。

(18)起皱 漆膜呈现有规律的小波幅波纹形式的皱纹,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皱纹的大小和密集率可随漆膜组成及成膜时条件(包括温度、湿膜厚度和大气污染情况)而变化。某些装饰性漆是专门配制成使漆膜产生大体上有规律性的皱纹。

(19)桔皮 漆膜呈现桔皮状外观的表面病态。喷涂施工(尤其底材为平面)时易出现此病态。

(20)发白 有光涂料干燥过程中,漆膜上有时呈现出乳白色的现象。这是由于空气中水汽在湿漆膜表面凝露和(或)涂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固态组分析出而引起的。

(21)流挂 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湿漆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流挂可由整个垂直面上涂料下坠而造成似幕帘状漆膜外观(也称幕状流挂),也可由局部窄缝或钉眼等处的过量涂料造成窄条状下坠(也称条状流挂)。泪状流挂是条状流挂的一种特殊形式。

(22)丝纹 在湿漆膜表面呈现的近似平行的线状条纹,且在漆膜干燥之后这种条纹仍然存在。这是由某些施涂方法而带来的一种病态。例如:在浸涂或淋涂时,丝纹是沿着流动的方向出现;在刷涂时,丝纹则沿最后刷涂漆膜的刷涂方向出现。

(23)刷痕 刷涂后在干漆膜上留下的一条条脊状条纹现象。这是由于涂料干燥过快,黏度过大,漆刷太粗硬,刷涂方法不当等原因使漆膜不能流平而引起的。

(24)收缩 漆膜的若干部位呈现出程度不同、分布状态各异的厚薄不匀的外观。这是由于湿漆膜与底材(或干漆膜)间的界面张力太大、润湿性小、底材表面处理不好、含有油污湿气或喷涂时管线混入油水等而引起的。底材边缘部位漆膜变薄或无漆膜的现象称为缩边,漆膜上出现若干小圆孔状的收缩称为缩孔,蠕动是一种明显的收缩形式。

(25)缩孔 漆膜干燥后仍滞留的若干大小不等、分布各异的圆形小坑的现象。此病态俗称为麻坑(点)。

(26)厚边 涂料在涂漆面边缘堆积,呈现脊状隆起,使干漆膜边缘过厚的现象。这是由于不正确的施涂而造成的。

(27)蠕流 湿漆膜自然流展而超出原涂漆区的现象。

(28)漏涂区(漏涂点)在某些应涂漆部位却完全没有漆膜形成的一种病态。通常由于涂漆时未按规定操作所造成。

(29)接痕 在同一天的涂漆过程中,由于涂漆先后不同而在底材上各漆区的边缘接碴处呈现凸起的现象。

(30)堆漆 干燥很快的漆在刷涂操作过程中由于变得非常黏稠,致使漆膜厚而不匀的现象。

(31)咬底 在干漆膜上施涂同种或不同种涂料时,在涂层施涂或干燥期间,其下的干漆膜发生软化、隆起或从底材上脱离的现象(如起皱)。

(32)渗色 来自下层(底材或漆膜)的有色物质由于进入并透过上层漆膜,因而使漆膜呈现不希望有的着色或变色。

(33)不盖底(露底)涂于底面(不论已涂漆与否)上的色漆干燥后仍透露出底面颜色的现象。

(34)残余黏性(残留黏性)干燥(或固化)后的漆膜表面仍滞留黏性的一种病态。

(35)闪光 局部漆膜(尤其在接碴处)光泽高于整体漆膜光泽的现象。通常由于漆膜厚薄不匀引起。

(36)渗出(发汗)漆膜表面析出漆基的一种或多种液态组分的现象。渗出液似油状且发黏。无光漆漆膜呈现出光泽现象,通常也是因为漆膜发生此病态所致。此病态应与来自潮湿空气的水分在较冷漆面(如涂漆墙面)上冷凝的现象相区分。

(37)干酪化 漆膜虽已充分干燥,但仍相当软且力学性能差的现象。通常由于涂料配制不当而引起。

(38)表面粗糙(起粒)漆膜干燥后,其整个或局部表面分布着不规则形状的凸起颗粒的现象。这是由于涂料在贮存时发生结皮、絮凝,以及施工时尘土、砂粒进入湿漆膜等原因引起的。

(39)积尘 干漆膜表面滞留尘垢等异粒的现象。

(40)起霜花(起晶纹)漆膜表面呈现许多多边形或蛛网形细皱纹的现象。

(41)污气网纹 漆膜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受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等烟雾污气笼罩,其表面出现图样清晰的网状皱纹现象。

(42)爆孔 由于底材上一些活性物颗粒爆发,致使其上已部分固化的漆膜出现一个个圆锥形坑穴的现象。

(43)泛金光 色漆漆膜表面颜色转现出古铜色金属光泽的现象。

(44)漆膜变色 漆膜的颜色因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偏离其初始颜色的现象,包括褪色、变深、黄变、漂白、变白等。

(45)褪色 色漆漆膜的颜色因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变浅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色漆中颜料(尤其是某些有机颜料)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褪色而引起的。

(46)漂白 色漆漆膜因经受酸碱等化学作用,致使其颜色逐渐变浅,最终完全变白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色漆中颜料发生化学作用而分解并失去原有色彩所造成的。

(47)黄变(泛黄)漆膜在老化过程中出现的颜色变黄倾向。

(48)变深 色漆漆膜的颜色因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变深、变暗(黑)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漆基颜色因受紫外线辐射而变黄、变深,以及含铅颜料与大气中存在的硫蒸气或硫化氢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铅而造成的。

(49)破坏 漆膜在老化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性能变坏的现象,如由于漆膜强度、柔韧性、附着力等降低造成的粉化、开裂和剥落等现象。

(50)起霜(起雾)在原来有光泽的漆膜表面上呈现乳白色似霜附着物的现象。在起霜的初始阶段很容易用湿布将霜擦去。

(51)失光(倒光)漆膜的光泽因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而降低的现象。

(52)变白 漆膜经受水、汽油等液体浸泡后,由于发生蜂窝状的溶胀而使其表面呈现乳白色的现象。轻微的变白会随液体挥发而消失;严重的变白,即使液体挥发后,漆膜也不能恢复原状。

(53)溶胀(膨胀或泡胀)漆膜经受液体浸泡后,由于液体渗入整个漆膜而使其发生增厚、变软的现象。

(54)软化(发软)漆膜经受液体浸泡后,由于溶胀而硬度明显变低的现象。

(55)起泡 涂层因局部失去附着力而离开基底(底材或其下涂层)鼓起,使漆膜呈现似圆形的凸起变形。泡内可含液体、蒸气、其他气体或结晶物。

(56)开裂 漆膜不连续的外观变化。通常由于漆膜老化而引起。它的比较重要的几种形式如下面的(57)~(62)所述。

(57)微裂(发丝裂)表面裂纹很细浅且分布不规则的一种开裂形式。

(58)细裂(网状细裂)表面裂纹细浅且大体上以有规则的图案分布于漆膜上的一种开裂形式。

(59)小裂 类似于细裂,但其裂纹较为深、宽。

(60)深裂 裂纹至少穿透一道涂层的一种开裂形式。其最终可导致漆膜完全破坏。

(61)龟裂(鳄裂)裂纹宽且类似龟壳或鳄鱼皮样的一种开裂形式。

(62)鸦爪裂 裂纹图案似乌鸦爪样的一种开裂形式。

(63)剥落(脱落或脱皮)一道或多道涂层脱离其下涂层,或者涂层完全脱离底材的现象。

(64)片落 漆膜以大小不同、分布不匀的碎片形状呈现的脱落现象。通常由开裂造成。

(65)侵蚀(磨蚀或风化)漆膜由于天然老化和风沙造成的且有可能导致底材裸露的现象。

(66)粉化 漆膜表面由于某一种或多种漆基的降解以及颜料的分解而呈现出的疏松附着细粉的现象。

(67)脆化 漆膜由于老化等原因致使其柔韧性变坏的现象。

(68)回黏(回黏性或返黏性)干燥不发黏的漆膜表面随后又呈现发黏的现象。此病态一般由聚合不足的油、沥青或其氧化产物的脱液收缩作用(即液体从胶体中排出)而引起,或底材处理不当,底材中的松香、油污、增塑剂等物从漆膜表面渗出而引起。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易促使产生此病态。

(69)略污染(痕迹污染、污斑或污点)漆膜由于渗入外来物而导致的漆膜局部变色的现象。

(70)长霉(生霉或霉染)漆膜表面在湿热环境中,滋生各种霉菌的现象。

(71)生锈(锈蚀)漆膜下面的钢铁表面局部或整体产生红色或黄色的氧化铁层的现象。它常伴随有漆膜的起泡、开裂、片落等病态。

(72)生白锈 漆膜下面的有色金属表面局部或整体产生白色粉状氧化层的现象。它常伴随有漆膜的起泡、开裂、片落等病态。

(73)针孔状腐蚀(点蚀)漆膜表面呈现许多非常小的圆形腐蚀斑点的现象。这是由金属底材的腐蚀产物引起的。

(74)丝状腐蚀 漆膜由于其下的金属表面发生细丝状腐蚀而呈现的疏松线状隆起的现象。这种丝状腐蚀常由一个或几个腐蚀生长点辐射而成。对于钢铁底材,这种病态也称丝状锈蚀,俗称“起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