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系统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设计师的工作本质是设计系统

“设计是一个从已有的纷乱复杂的不可用部件中,创造令人兴奋的可用整体的直观过程。”来自贾姆希德·格哈拉杰达基(Jamshid Gharajedaghi)的《系统思维:复杂商业系统的设计之道》。设计就是将现有的“材料”进行有机地组合的过程,设计出来的系统可以是实体的产品,可以是虚拟的软件产品,也可以是一家公司。

当我们在布置自己的新家时常常会去想墙面用什么颜色,地板用什么颜色才会和墙面的颜色搭配,甚至我们会去考虑新床单和被套的颜色和图案如何才能与整个房间保持统一。有时候,这个系统可能还会更加复杂。除了会考虑统一的元素,也会加入一些不统一的元素来打破单调与统一。因为这个系统太复杂了,家中参与装修的成员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夫妻经常会为了一些装修的细节而争吵。

生活了多年的夫妻都会发生这样的争吵,更别提刚刚认识的产品团队中的成员了。这样的争吵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益的,因为大家都想把这款产品打造好。但是这种争吵也需要一些专业的系统思维知识和系统设计手段来进行调和。

系统思维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整体思维,从系统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去认识局部,再综合到整体。

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很多设计师在接到需求时,往往都迫不及待地赶紧开工,但是过早进入细节设计,往往会忽略产品的整体设计,或者说把握不准产品的整体基调,这都是因为这些设计师缺乏系统性思维。

在商业世界中,几乎所有高价值的商品都包含系统。在所有我们所熟知的产品中都包含系统。例如,阿里巴巴、Facebook、苹果、三星、Google、亚马逊等的产品,这些产品都包含了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 包含系统的产品的公司举例

在互联网行业,系统性思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素养,因为任何一款软件产品都是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往往会非常复杂。就拿我们常用的微信来说,微信包含了非常多的功能,它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支付。现在,微信支付随处可见。同时微信也与很多与之相关的App相关联,比如微信读书,我们可以用微信登陆微信读书并且与微信好友进行互动。淘宝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用户不仅能在淘宝上购买商品,还能参与到淘宝直播的互动中。

从20世纪开始,设计实践的关注点由实体产品和外观向意义、结构、交互和服务方向进行了转变。实体工具(如锤子)相对来说交互较为简单,制作方式也较为简单,但是一款软件产品就会复杂得多(如微信、淘宝)。工具的复杂化,工具所处环境的复杂化要求我们以更加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我们的工具和产品。

休·杜伯里提出:设计正在由“手工制作”向“服务制作”转变。“手工制作”和“服务制作”的特点如图1-2所示。

图1-2 “手工制作”与“服务制作”

“手工制作”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工匠精神”,传统的木匠在制作一款精美的家具时更多依靠个人的经验和技艺。这种技艺的传承依靠师徒制的代代相传,假若有一天这种技艺失传了,也就很难有人能够再次创造出这种艺术品。因此传统的“手工制作”是一种以个人为主的创作过程,它主要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创作和制作。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工艺品、艺术品的设计语言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依靠感觉来进行创作。而这些艺术家和工匠们往往都是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地去完成这样的创作和制作。

而到了“服务制作”就需要团队协同来完成,因为这时所创造的并不是单个的、简单的一个物品,而是复杂的、一系列的、以行为为导向的产出物,可能这样的产出物不是物理的。因为参与的人数增多,为了达成意见的统一,我们很难用“感觉”来说服其他人,这时我们就需要有充分的、理性的理由来佐证我们的设计。同时,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很少有设计师会亲力亲为地去把一款产品“做”出来,而是指导团队中的其他人来完成这款产品的制作。因此,“服务制作”的工作和构建方式是抽象的、间接的。

虽然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服务制作”越来越普遍,但是“手工制作”和“工匠精神”并没有消失。它在“服务制作”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编程就是一种“手工制作”。平面设计师在绘制页面的某个插图时也是一种“手工制作”,这种绘制中的很多设计决策也是凭直觉的。

但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产品的复杂性,“服务制作”要求设计师所需掌握的系统思维和知识体系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方式的复杂化和设计环境的复杂化都要求设计师应具备系统性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