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种子纤维

种子纤维来源于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地区的植物种子中的纤维状物质,其原始功能是帮助植物种子在风中传播。它主要包括棉纤维、木棉纤维和椰壳纤维。棉纤维是人类使用的天然纤维中最重要的纺织纤维,具有悠久的发展史。木棉纤维因其使用性能的特点,多用于制作填充材料。

一、棉纤维

棉(cotton)的别名为吉贝、草棉,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锦葵科棉属,主要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但也有木本种。中国、印度、埃及、秘鲁、巴西、美国等为世界主要棉纤维产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西北、东北为我国五大产棉区。

(一)棉纤维的种类

棉纤维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泛,因此棉纤维的品种较多。棉纤维种类一般按照品种、初加工和色泽进行分类。

1.按品种分类

(1)陆地棉种(细绒棉):陆地棉种属四倍体棉种(染色体52条),它的一个主要分支起源于南美洲大陆的安第斯山脉,由于纤维较细,又称为细绒棉,是世界棉花种植量最多的品种。陆地棉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55年经政府倡导,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等主要产棉区种植陆地棉,种植面积占棉田总数98%以上,为棉纺织产品的主要原料。陆地棉长度适中,纤维平均长度为23~32mm,中段复圆直径为16~20μm,中段线密度为1.4~2.2dtex,比强度为2.6~3.2cN/dtex。

(2)海岛棉种(长绒棉):海岛棉种也属四倍体棉种(染色体52条),它的一个主要分支起源于美洲西印度群岛,因纤维长而细,又称为长绒棉。长绒棉现在的主要产地为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新疆、广东等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主产地。海岛棉纤维细而长,平均长度为33~75mm,中段复圆直径为13~15μm,中段线密度为0.9~1.4 dtex,比强度为3.3~5.5cN/dtex。海岛棉品质优良,是高档棉纺织产品和特殊产品的原料。

(3)亚洲棉种(粗绒棉):亚洲棉种属二倍体棉种(染色体26条),它的一个主要分支起源于印度及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纤维粗而短,又称为粗绒棉。纤维平均长度为15~24mm,中段复圆直径为24~28μm,中段线密度为2.5~4.0dtex,强度较低,比强度为1.4~1.6cN/dtex。亚洲棉因为产量低,纤维品质差,中国于1955年开始停止生产性种植,印度于1993年开始停止生产性种植。

(4)非洲棉种(草棉):非洲棉种属二倍体棉种(染色体26条),该品种早期发展于非洲和亚洲西部,纤维粗短,平均长度为17~23mm,中段复圆直径为26~32μm,比强度为1.3~1.6cN/dtex。20世纪中期开始,基本停止种植。

(5)山地木本种:近年发现木本种棉纤维植物,在北纬25°以南山区生长,一年可开花三次,结棉铃三次。

2.按纤维初加工分类

(1)籽棉:籽棉是由棉田中采摘的带有棉籽的棉花。籽棉要经过晾晒干燥后,进行除去棉籽的加工,即轧棉,或称轧花。

(2)皮棉(原棉):皮棉是经过轧花加工后去除棉籽的棉纤维,又称为原棉。籽棉经轧棉加工后,得到的皮棉重量占籽棉重量的百分数,称为衣分率。白棉衣分率一般为30%~40%,彩色棉衣分率比白棉低,一般为20%~30%。

(3)锯齿棉:由锯齿轧棉机加工得到的皮棉称为锯齿棉。锯齿轧棉机用锯片齿抓住纤维,由平行排列的肋条排阻挡住棉籽,采用撕扯方式使棉纤维沿根部切断,与棉籽分离。锯齿轧棉作用剧烈,容易损伤长纤维,也容易产生加工疵点,但纤维长度整齐度高,杂质和短纤维含量少。一般纺纱用棉多为锯齿棉。

(4)皮辊棉:由皮辊轧棉机加工得到的皮棉称为皮辊棉。皮辊轧棉机采用表面粗糙的皮辊黏带纤维运动,棉籽被紧贴皮辊的定刀阻挡而无法通过,并且受到冲击刀的上下冲击,使棉纤维沿根部切断。这种挤切轧棉的方式作用缓和,不易损伤纤维,轧工疵点少,但皮辊棉含杂、含短纤维多,纤维长度整齐度较差,黄根多(棉籽上生长初期即停止生长的棉纤维细胞,一般长度为6~9mm,即棉短绒。陆地棉的棉短绒中单宁含量高,常呈褐黄色,即黄根。长绒棉上的棉短绒称蓝根)。皮辊轧棉机产量低,多用于长绒棉的轧棉加工。

3.按纤维色泽分类

(1)白色棉:白色棉中分为白棉、黄棉和灰棉。白棉是正常成熟的棉花。色泽呈洁白、乳白或淡黄色,是棉纺厂使用的主要原料。黄棉是在棉花生长晚期,棉铃经霜冻伤后枯死,棉籽表皮单宁染到纤维上呈现黄色。黄棉属于低级棉,棉纺厂用量很少。灰棉是棉花生长过程中,雨量过多,日照不足,温度偏低,纤维成熟度低或受空气中灰尘污染或霉变呈现灰褐色。灰棉纤维品质差,棉纺厂很少使用。

(2)彩色棉:彩色棉是指天然生长的非白色棉花,又称为有色棉,主要属粗绒棉品种。彩色棉是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色素沉积的结果,是白色棉纤维色素基因变异的类型。中国和印度早年已有棕、黄等天然彩色棉。近年定向培育的彩色棉有棕、绿、红、黄、蓝等颜色,但是色调偏暗。现在新疆、江苏、四川等地种植的彩色棉主要为棕色和绿色。我国彩色棉的生产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彩色棉的单产是白棉的75%,其价格约为白棉的3倍,种植彩色棉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彩色棉与白色棉相比,纺织品不用染色,生产过程无污染。彩色棉的抗虫害、耐旱性好。但是彩色棉产量低,衣分率较低,纤维素含量少于白棉。彩色棉纤维长度偏短,强度偏低,可纺性差。彩色棉色素不稳定,在加工和使用中会产生色泽变化。彩色棉纤维长度一般为20~25mm,中段线密度为2.5~4.0dtex。

(二)棉纤维的形态及结构

棉纤维在棉属植物的棉铃中生长,由棉籽表皮细胞经过伸长和加厚两个阶段发育而成。棉纤维在闭合的棉铃中发育的伸长期为16~25天,细胞长度及外直径增加形成充满原生质的薄壁细胞,呈中段粗、两端细(根端直径约为中段直径的1/3,梢端封闭,直径约为中段直径的1/6~1/7)。细胞基本停止伸长后纤维素开始沉积在纤维内壁,形成“日轮”而使细胞壁加厚,为期35~55天。这时棉纤维成为含有许多水分的管状细胞,截面为圆形。棉铃开裂后,纤维细胞死亡,棉纤维与空气接触,纤维水分蒸发,棉纤维收缩压瘪,胞壁产生扭转,形成天然转曲。部分棉纤维细胞在棉籽受精后6~8日停止生长,最终纤维长度为6~9mm时,称为棉短绒,轧棉时不能被轧下,只能用棉籽剥绒机剥取。

棉纤维经轧棉机从棉籽上剥离,成为可以进行纺织加工的原料——原棉。棉纤维因沿根部切断,故根端开口,顶端封闭,呈现具有中腔和扭转的扁平带状外观。正常成熟的棉纤维截面为腰圆形,中腔干瘪,纵向转曲较多;未成熟的棉纤维胞壁很薄,截面极扁,中腔很大,纵向转曲较少;过于成熟的棉纤维截面为圆形,中腔很小,纵向几乎无转曲。棉纤维截面和纵向外观如图3-1所示。

1.棉纤维的化学组成 棉纤维的主要组成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可溶性糖类、蜡质、脂肪、灰分等物质,彩色棉还含有色素。纤维素(cellulose)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化学结构是由许多β-D-吡暔葡萄糖基以(1-4)-β-苷键连接的线形高分子。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化学结构的实验分子式为(C6H10O5n,n为聚合度,棉纤维聚合度为6000~15000,其重复单元为纤维素双糖,化学结构式如图3-2所示。吡暔葡萄糖为了保持结构的稳定,大分子形成椅式折曲的构象(图3-3),采用X射线衍射法可测得棉纤维结晶度为65%~72%。

吡暔葡萄糖每个基环中含有3个醇羟基,分别在2、3、6位碳原子上,且都在椅式结构的平面上,醇羟基能进行一系列酯化、醚化、氧化及取代等反应,而其中伯醇羟基化学性质最活泼,仲、季醇羟基则依次次之。纤维素大分子中的苷键对酸十分敏感,而对碱的作用则相当稳定,所以纤维素耐碱不耐酸。

图3-1 棉纤维截面和纵向外观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3-2 纤维素分子链结构式(n为聚合度)

图3-3 纤维素分子链的椅式构象

半纤维素是一群复合聚糖的总称,其分子链短,大多有短的侧链,侧链的糖基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糖基组成的多聚糖。木素(lignin)由木脂素和木质素组成,是支撑植物生长的主要物质。果胶、木素和半纤维素一起作为细胞间质填充在细胞壁的巨原纤之间。蜡质,俗称棉蜡,是棉纤维表面保护纤维的物质,具有防水作用。细胞腔中原生质、细胞核等蛋白质在干涸后附着在内腔壁面上。除此之外,高聚物生物聚合中依赖某些金属元素的整合,这些金属元素在处理中形成氧化物等,称为灰分。表3-1为成熟白棉与彩色棉的化学组成。

表3-1 棉纤维的化学组成(%)

2.棉纤维的微观结构 棉纤维的截面结构是由许多同心圆柱组成,由外至内依次为表皮层、初生层、次生层和中腔。图3-4 为棉纤维微观结构示意图。表皮层由蜡质、脂肪和果胶的混合物组成,表皮有深度为0.5μm的细丝状皱纹,具有防水和润滑作用。初生层是纤维的初生细胞壁,厚度约0.12~0.28μm,占纤维重量的2.5%~2.7%。由与纤维轴呈70 °左右倾角排列的网状原纤组成,对棉纤维的整体起约束和保护作用。次生层是棉纤维的主体,占成熟棉纤维重量的90%。次生层可以分为S1、S2、S3 三层,由初生层向内是结构紧密的S1 层,由与纤维轴呈20°~30°倾角排列的原纤组成,厚度约0.1μm。S2 层是由同心环状排列的许多层纤维素巨原纤层组成,每日白天阳光使叶绿素将水与CO2结合成葡萄糖及低聚糖,到晚上输送至棉籽进入棉纤维细胞腔中,聚合成纤维素大分子,结晶成微原纤、巨原纤沉淀在腔内壁,形成一层。逐日积累,称之为日轮层。(当棉株经连续光照时,将连续沉淀,不形成日轮层)每层厚度0.12~0.25μm,随沉积日数不同,层数不同,S2 层厚度不同,一般累积35~55 日。巨原纤与纤维轴呈20 °~35 °倾角螺旋排列,旋转方向周期性发生改变纤维全长可以达到五十多次,各日轮层间螺旋方向各异。S2 层厚度约1~4μm,微原纤与原纤间形成空隙,使棉纤维具有多孔性。次生层的最内层为厚度约0.1μm的S3 层,具有与S2 层相近的结构特征,但淀积有细胞原生质、细胞核干涸后的物质。图3-5 为棉纤维截面的日轮照片。中腔是棉纤维停止生长后,胞壁内留下的空腔。中腔的大小取决于次生层的厚度,未成熟棉纤维的中腔较大,过成熟棉纤维的中腔较小。一般正常成熟白棉纤维中腔面积为纤维截面积的10%左右,彩色棉的中腔较大,为纤维截面积的30%~50%。图3-6 与图3-7 分别为棕色棉和绿色棉的截面及纵向外观照片。

图3-4 棉纤维微观结构示意图

图3-5 棉纤维截面的日轮

图3-6 彩色棉横截面

图3-7 彩色棉纵向外观

棉纤维细胞壁次生层中微原纤内纤维素大分子组成的结晶结构,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有不同的结构。天然棉纤维的基原纤中的晶胞单斜晶系如图3-8所示,即纤维素Ⅰ。棉纤维受浓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后,晶胞扭转,形成的截面如图3-9所示,即纤维素Ⅱ。棉纤维受液态氨以及甲基胺或乙基胺处理后,晶胞将转变成纤维素Ⅲ。洗脱液氨后,纤维素Ⅲ将转变成纤维素Ⅱ。纤维素Ⅱ或纤维素Ⅲ在极性溶液中经高温处理,将形成纤维素Ⅳ晶胞。再者,纤维素Ⅰ经浓盐酸或磷酸处理将形成纤维素Ⅴ,它们的参数见表3-2。纤维素Ⅴ晶胞尺寸接近纤维素Ⅳ。

图3-8 棉、麻纤维的晶胞结构示意图

图3-9 丝光棉、麻及黏胶纤维晶胞结构示意图

表3-2 纤维素晶胞结构尺寸

(三)棉纤维的主要性能指标

(1)棉纤维的长度、中段线密度Tt。表3-3为我国彩色棉与白棉的物理指标。

(2)棉纤维的成熟度。棉纤维生长周期长,生长期间日照充分,纤维素合成多,细胞壁厚时,成熟度高,其主要指标有以下几点内容。

表3-3 中国棉纤维的主要物理性能

①成熟度比Km:按式(3-1)计算。

式中:D——指纤维中段复圆成圆形截面时的外直径,μm;

d——指纤维中段复圆时中腔的直径,μm。

②成熟度系数K3:按式(3-2)计算。

式中:K3——成熟度系数。

(3)马克隆值Mic:棉纤维用气流仪测试的一种指标,它与成熟度比和线密度的乘积等有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D)——棉纤维中段直径的函数。

(4)断裂比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棉纤维的比强度由于品种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且其主要力学性能如表3-3所示。

(5)初始模量:棉纤维的初始模量为60~82cN/dtex。

(6)弹性:棉纤维的弹性较差,伸长3%时的弹性回复率为64%;伸长5%时的弹性回复率仅为45%。

(7)密度:棉纤维细胞壁的密度为1.53g/cm3,外轮廓中的密度为1.25~1.31g/cm3

(8)天然转曲:棉纤维纵向的转曲是由于次生层中螺旋排列的原纤多次转向,使纤维结构不平衡而形成的。棉纤维的转曲因纤维品种、成熟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转曲在纤维中部最多,稍部最少。正常成熟的棉纤维转曲多,陆地棉约为39~65个/cm,未成熟纤维转曲少,过成熟的纤维几乎无转曲。白棉天然转曲多,棕色棉次之,绿色棉转曲最少。

(9)吸湿性:棉纤维不溶于水,因为水分不能渗透纤维素密实的结晶区内,但棉纤维的多孔结构使水分可以迅速向原纤间的非结晶区渗透,与自由的纤维素羟基形成氢键。白棉的公定回潮率为8.5%,在室温和相对湿度100%时,其值可以高达25%~27%。彩色棉的蜡质含量高,其吸湿性不如白棉。棕色棉公定回潮率为7.6%,绿色棉公定回潮率为5.1%。

(10)耐酸性:纤维素对无机酸非常敏感,酸可以使纤维素大分子中的苷键水解,大分子链变短,还原能力提高,纤维素完全水解时生成葡萄糖。有机酸对棉的作用比较缓和,酸的浓度越高,作用越剧烈。

(11)耐碱性:在一般情况下,纤维素在碱液中不会溶解,但会在伯羟基上取代氢,形成碱纤维素并扭转结晶构型,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Ⅱ(表3-1)。在浓碱和高温条件下,纤维素会发生碱性降解(碱性水解和剥皮反应)。稀碱溶液在常温下处理棉纤维不会产生破坏作用,并可以使纤维膨化。利用棉纤维的这种性能进行的加工,称为“丝光”处理。采用18%~25%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在一定张力作用下的棉织物,可以使纤维截面变圆,天然转曲消失,使织物有丝一样的光泽。

(12)耐热性:棉纤维的处理温度在150℃以上时,纤维素热分解会导致强度下降,且在热分解时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超过240℃时,纤维素中苷键断裂,并产生挥发性物质。加热到370℃时,结晶区破坏,质量损失可达40%~60%。

(13)染色性:棉纤维的染色性较好,可以采用直接染料、还原染料、活性染料、碱性染料、硫化染料等染色。

(14)防霉变性:棉纤维有较好的吸湿性,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受到细菌和霉菌的侵蚀。霉变后棉织物的强力明显下降,还有难以除去的色迹。

二、木棉

木棉(kapok、bembax cotton)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锦葵目、木棉科植物。木棉科植物约有20属180种,主要产地在热带地区。我国现有7属9种木棉科植物,异木棉植物是观花乔木,不结果实,多作为路边绿化树木。结果实并产纤维的木棉有6种,目前应用的木棉纤维主要指木棉属的木棉种、长果木棉种和吉贝属吉贝种三种植物果实内的纤维。我国的木棉主要生长和种植地区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台湾等地,木棉不仅可以观赏,还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消肿等药用功能。

我国的木棉纤维主要是木棉属木棉种,又称为英雄树、攀枝花,是一种落叶大乔木,树高20~25m,掌状复叶,早春开红色或橙红色花。夏季椭圆形蒴果,成熟后裂为5瓣,露出木棉絮。长果木棉种开黄色或橙黄色花,蒴果长度长,上下一样粗。吉贝属吉贝种是速生落叶乔木,主要产地是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美国,树高可达30m,叶为指状复叶,开白色花。一株成年期的木棉树年产木棉纤维5~8kg,全球木棉纤维年产量约为19.5万吨。表3-4为我国木棉的主要品种。

表3-4 我国木棉的主要品种

木棉纤维由木棉蒴果壳体内壁细胞发育、生长而成。木棉纤维的初加工不用像棉花那样必须经过轧棉加工除去棉籽,由于木棉纤维在蒴果壳体内壁的附着力小,比较容易分离,只要手工将木棉种子剔出或装入箩筐中筛动,木棉种子就可以自行沉底而获得木棉纤维。

(一)木棉纤维的形态与结构

木棉纤维的纵向呈薄壁圆柱形,表面有微细凸痕,无转曲。纤维中段较粗,根端钝圆,梢端较细,两端封闭,细胞未破裂时呈气囊结构,破裂后纤维呈扁带状。纤维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纤维的中空度高,胞壁薄,接近透明,木棉纤维表面有较多的蜡质,使纤维光滑、不吸水、不易缠结,并具有驱螨虫效果。

木棉纤维具有独特的薄壁、大中空结构,图3-10为木棉纤维横截面及纵向外观照片(木棉纤维的横截面图,切时已被压扁)。

图3-10 木棉纤维横截面及纵向外观

木棉纤维胞壁具有清晰可见的多层状结构,基本上可以区分为表皮层、胞壁W1层、胞壁W2层、胞壁W3层,共四个基本层次,各层胞壁厚度不同,原纤堆砌密度和排列方向亦不同。表皮层最为致密,同时也最薄,它含有大量蜡质,且纤维素的原纤排列没有规律,厚度为40~70nm,起保护纤维的作用。紧贴表皮层的胞壁W1层结构也较致密,仅次于表皮层,主要为纤维素原纤堆砌层,厚度较表皮层厚,为90~120nm。向内为胞壁W2层,厚度为100~200nm,纤维素原纤平行致密排列。W3层是细胞原生质及细胞核干涸物质。除纤维素堆砌外,木棉纤维横截面最小结构单元宽度为3.2~5.0nm,与棉纤维基原纤尺寸相当。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木棉纤维的结晶度为33%。木棉纤维素的聚合度为10000左右。

木棉纤维为单细胞,是以纤维素为主的纤维,胞壁含有约64%的纤维素、13%的木质素、1.4%~3.5%的灰分、4.7%~9.7%的水溶性物质和2.3%~2.5%的木聚糖以及0.8%的蜡质和8.6%的水分,细胞壁平均密度为1.33g/cm3

(二)木棉纤维的主要性能

1.纤维规格 木棉纤维长度较短,为8~34mm。纤维中段直径范围是20~45μm,线密度为0.9~1.2dtex。近年发现木棉果壳内壁西区域纤维长度为16~34mm,果壳中心籽区纤维长度8~20mm。

2.密度 木棉纤维的中空度高达94%~95%,胞壁极薄,未破裂细胞的密度为0.05~0.06g/cm3。木棉纤维集合体浮力好,在水中可承受相当于自身20~36倍的负载重量而不致下沉。木棉集合体在水中浸泡30天,其浮力也仅下降10%。

3.强度与伸长 木棉纤维的强力较低,伸长能力小。单纤维平均强力为1.4~1.7cN,纤维比强度为0.8~1.3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5%~3.0%。

4.扭转刚度 木棉纤维的相对扭转刚度很高,为71.5×10-4(cN·cm2)/tex2,大于玻璃纤维的扭转刚度,使纺纱加捻效率降低,因此很难用加工棉或毛的纺纱方法单独纺纱。

5.吸湿性 木棉纤维吸湿性好于棉纤维,则其标准回潮率为10%~10.73%。

6.光学性能 木棉纤维的平均折射率为1.718,略高于棉纤维的平均折射率1.596。

7.耐酸性 木棉纤维的耐酸性较好。常温下稀酸、弱酸对其没有影响,木棉纤维溶解于30℃时75%的硫酸和100℃时65%的硝酸,部分溶解于100℃时35%的盐酸。

8.耐碱性 木棉纤维耐碱性能良好,常温下氢氧化钠溶液对其没有影响。

9.染色性 木棉可用直接染料染色,但其上染率低,约为63%,而同样条件下棉的上染率为88%。由于木棉纤维含有大量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它们和纤维素互相纠缠和分子间力作用导致了纤维素部分羟基饱和,染料分子不能顺利结合。

10.色泽 木棉纤维有白、黄和黄棕色三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