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以献书为则天赏识,擢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696),随武攸宜讨契丹,军还,复居拾遗之职。旋以父年老,表请解职归侍,为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子昂为初唐诗歌革新先驱,其《修竹篇序》,痛斥齐梁诗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倡言恢复“汉魏风骨”,强调风雅兴寄,对变革初唐诗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在初唐亦有较重要地位,尤其论事书疏之类,内容充实,析理明晰,气势充沛,疏朴朗畅,可谓开唐文变化之先声。两《唐书》有传。有《陈伯玉集》十卷传世。今人有整理本《陈子昂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出版。
谏灵驾入京书[1]
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顿首冒死献书阙下[2]: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3],至诛夷而无悔[4],岂徒欲诡世夸俗[5]、厌生乐死者哉?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故审计定议而甘心焉。况乎得非常之时,遇非常之主,言必获用,死亦何惊?千载之迹,将不朽于今日矣。伏惟大行皇帝遗天下[6],弃群臣,万国震惊,百姓屠裂[7]。陛下以徇齐之圣[8],承宗庙之重,天下之望,喁喁如也[9],莫不冀蒙圣化,以保馀年,太平之主,将复在于今日矣。况皇太后又以文母之贤[10],协轩宫之耀[11],军国大事,遗诏决之,唐、虞之际,于斯盛矣。臣伏见诏书,梓宫将迁坐京师[12],銮舆亦欲陪幸[13]。计非上策,智者失图,庙堂未闻有骨鲠之谋[14],朝廷多见有顺从之议,愚臣窃惑,以为过矣。伏自思之,生圣日,沐皇风,摩顶至踵[15],莫非亭育[16]。不能历丹凤[17],抵濯龙[18],北面玉阶[19],东望金屋[20],抗音而正谏者,圣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顾万死,乞献一言,愿蒙听览,甘就鼎镬,伏惟陛下察之。
臣闻秦据咸阳之时,汉都长安之日,山河为固,天下服矣,然犹北假胡宛之利[21],南资巴蜀之饶[22]。自渭入河,转关东之粟[23];逾沙绝漠[24],致山西之宝。然后能削平天下,弹压诸侯,长辔利策,横制宇宙。今则不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25]。西蜀疲老,千里赢粮[26];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秦之首尾,今为阙矣。即所馀者,独三辅之间尔[27]。顷遭荒馑[28],人被荐饥[29]。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30]。此朝廷之所备知也。赖以宗庙神灵,皇天悔祸,去岁薄稔[31],前秋稍登[32],使羸饿之馀[33],得保沈命[34],天下幸甚,可谓厚矣。然而流人未返[35],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36]。至于蓄积,犹可哀伤。陛下不料其难,贵从先意[37],遂欲长驱大驾,按节秦京,千乘万骑,何方取给?况山陵初制[38],穿复未央[39],土木工匠,必资徒役。今欲率疲弊之众,兴数万之军,征发近畿[40],鞭朴羸老[41],凿山采石,驱以就功,但恐春作无时,秋成绝望,凋瘵遗噍[42],再罹饥苦[43],倘不堪弊,必有逋逃[44],子来之颂[45],其将何词以述?此亦宗庙之大机,不可不深图也。况国无兼岁之储[46],家鲜匝时之蓄[47],一旬不雨,犹可深忧,忽加水旱,人何以济?陛下不深察始终,独违群议,臣恐三辅之弊,不止如前日矣。
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圣人包六合为宇[48],历观邃古,以至于今,何尝不以三王为仁[49],五帝为圣[50]?故虽周公制作[51],夫子著名[52],莫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53],为百王之鸿烈[54],作千载之雄图。然而舜死陟方[55],葬苍梧而不返[56];禹会群后[57],殁稽山而永终[58],岂其爱蛮夷之乡而鄙中国哉?实将欲示圣人之无外也,故能使坟籍以为美谈[59],帝王以为高范。况我巍巍大圣,轹帝登皇[60],日月所临,莫不率俾[61],何独秦、丰之地[62],可置山陵;河洛之都[63],不堪园寝[64]?陛下岂可不察之?愚臣窃为陛下惜也。且景山崇丽[65],秀冠群峰,北对嵩邙[66],西望汝海[67],居祝融之故地[68],连太昊之遗墟[69],帝王图迹,纵横左右,园陵之美,复何加焉?陛下曾未察之,谓其不可,愚臣鄙见,良足尚矣。况瀍涧之中[70],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71],南有宛叶之饶[72],东压江淮[73],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74],据关河之宝。以聪明之主,养淳粹之人,天下和平,恭己正南面而已。陛下不思瀍、洛之壮观,关、陇之荒芜,遂欲弃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险,忘神器之大宝,徇曾闵之小节[75],愚臣昧,以为甚也。陛下何不览诤臣之策,采行路之谣[76],谘谋太后,平章宰辅[77],使苍生之望,知有所安,天下岂不幸甚?昔得平王迁周[78],光武都洛[79],山陵寝庙,不在东京,宗社坟茔,并居西土,然而《春秋》美为始王[80],《汉书》载为代祖[81],岂其不愿孝哉?何圣贤褒贬,于斯滥矣?实以时有不可,事有必然,盖欲遗小存大,去祸归福,圣人所以为贵也。夫“小不忍则乱大谋”[82],仲尼之至诫,愿陛下察之。若以臣愚不用,朝议遂行,臣恐关、陇之忧,无时休息[83]。
臣又闻太原蓄钜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84],国家之宝,斯为大矣。今欲舍而不顾,背以长驱,使有识惊嗟,天下失望。倘鼠窃狗盗[85],万一不图[86],西入陕州之郊[87],东犯武牢之镇[88],盗敖仓一抔之粟[89],陛下何以遏之?此天下之至机,不可不深惧也。虽则盗未旋踵,诛刑已及,灭其九族[90],焚其妻子,泣辜虽恨[91],将何及焉?故曰:“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图者失。”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92],斯言不徒设也,愿陛下念之。臣西蜀野人[93],本在林薮。幸属交泰,得游王国[94],故知不在其位者,不谋其政[95],亦欲退身岩谷,灭迹朝廷。窃感娄敬委辂[96],干非其议,图汉策于万全,取鸿名于千古,臣何独怯而不及之哉?所以敢触龙鳞[97],死而无恨,庶万有一中,或垂察焉。臣子昂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全唐文》卷二一二
《修竹篇》序[98]
东方公足下[99]:文章道弊五百年矣[100]!汉魏风骨[101],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102],而兴寄都绝[103],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104],风雅不作[105],以耿耿也[106]。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107],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108]。遂用洗心饰视[109],发挥幽郁[110],不图正始之音[111],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12]。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113]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114],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115],以传示之。
《陈伯玉集》卷一
复仇议状[116]
臣伏见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117],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118],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119]。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120]。夫枕干仇敌,人子之义[121];诛罪禁乱,王政之纲[122]。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123],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124],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能使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窃见同州下邽人徐元庆,先时父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元庆鬻身庸保[125],为父报出,手刃师韫,束身归罪,虽古烈者[126],亦何以多[127]?诚足以激清名教[128],旁感忍辱义士之靡者也[129]。然按之国章[130],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131],法之不二[132],元庆宜伏辜[133]。又按《礼经》“父仇不同天”[134],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135],元庆不宜诛。然臣闻昔刑之所生,本以遏乱[136];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显宥于此矣[137]。然则邪由正生,理必乱作[138],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139],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140]?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必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141],王道不设[142]。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寘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143],嘉其徽烈[144],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145],永为国典[146]。谨议。
《全唐文》卷二一三
[1] 弘道元年(683)十一月,高宗李治崩于洛阳,不久,武则天下诏,决定将高宗灵柩西迁关中,葬于奉天(今陕西乾县)之梁山。时刚中进士的陈子昂进献此文,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从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及减轻百姓负担的角度,对灵柩西迁提出异议,主张将高宗安葬于有山河形胜的洛阳。文章慷慨陈词,直抒己见而无所隐讳,显示了作者勇于言事议政的个性特点。
[2] 梓州射洪县:唐属剑南道,故治在今四川射洪。阙下:宫阙之下。代指帝王所居的宫廷。
[3] 汤镬:煮着滚水的锅。古代常用作惩处罪人的刑具。
[4] 诛夷:杀戮,诛杀。
[5] 诡世夸俗:欺骗世人,炫耀自己不同寻常。
[6] 大行皇帝:对刚去世的皇帝的敬称。此指高宗李治。
[7] 屠裂:悲痛至极。
[8] 徇齐之圣:犹言聪敏智慧。参李世民《答魏徵手诏》注〔29〕。
[9] 喁喁(yú鱼):仰望期待的样子。
[10] 皇太后:指武则天。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文母,文德之母。本指文王妃太姒,这里作者用为对武则天的敬称。
[11] 轩宫:帝王的宫室。
[12] 梓宫:帝后所用的梓木棺材。此指高宗的灵柩。迁坐:改换所居位置。京师:此指西京长安。
[13] 銮舆:皇帝的车驾。
[14] 骨鲠之谋:耿直的谋议。
[15] 摩顶至踵:从头至脚。踵,脚后跟。
[16] 亭育:抚育,培养。
[17] 丹凤:丹凤城,京城长安的别称。此借指朝廷。
[18] 濯龙:汉代宫苑名,在洛阳西南角。此代指宫廷。
[19] 玉阶:帝王宫中的台阶。代指朝廷。
[20] 金屋:华贵之屋。此指皇宫。
[21] “然犹”句:假,借助。胡宛,当作胡苑。胡苑之利,指与胡人交易所获马匹等利益。《史记·留侯世家》:“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张守节正义:“上郡、北地之北与胡接,可以牧养禽兽,又多致胡马,故谓之胡苑之利。”
[22] “南资”句:资,凭借。巴蜀之饶,巴蜀的富庶。巴蜀,秦汉设巴蜀二郡,其地在今四川,后成为四川的代称。饶,富厚,丰足。
[23] 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或说潼关以东地区。
[24] 逾:穿越。
[25] 吐蕃(bō播):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藏族所建立的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盛时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至西域、河陇地区。曾与唐联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26] 赢:携带。
[27] 三辅:汉初治理京畿的左右内史、主爵都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武帝时,以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所属,称三辅。《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后泛指京畿地区。
[28] 荒馑:收成不好的年份。馑,谷物歉收。
[29] 荐饥:连年灾荒。
[30] 膏原润莽:谓人死之后,其尸体成为肥沃原野的养料。
[31] 稔:庄稼成熟。此指丰收。
[32] 登:成熟,丰收。
[33] 羸饿:瘦弱饥饿。
[34] 沈命:危殆之命。
[35] 流人:也即流民。以避李世民讳改。
[36] 阡陌:本指田界。此代指田地。
[37] 先意:先意承志的省称。指孝子先父母之意而承顺其志。此指孝道。
[38] 山陵:帝王或皇后的坟墓。此指高宗之陵。
[39] 未央:未尽。央,尽,完。
[40] 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千里地面。此指京城长安周围地区。
[41] 羸老:瘦弱年老者。
[42] 凋瘵(zhài寨)遗噍(jiào轿):谓经历困穷而幸存的人。凋瘵,困穷之民。遗噍,犹遗类。
[43] 罹:遭遇,遭受。
[44] 逋逃:逃亡。逋,逃。
[45] 子来之颂:民心归附、竭诚效忠的颂词。《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语本之。
[46] 兼岁:犹言不止一年。
[47] 匝时:满一季。
[48] 六合:天地四方,也即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
[49] 三王:夏、商、周三代之君。所指说法不一。一指夏禹、商汤、周武王;一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也有说指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50] 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所指说法不一。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51] 周公制作:指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周公,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姓姬名旦,文王子,武王弟,曾辅佐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平定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臻于大治,后世以为圣贤之典范。
[52] 夫子著名:指孔子的著述。
[53] “莫不”句:谓其都是效法唐尧、虞舜、周文王、周武王的。祖述、宪章,均为仿效、效法的意思。
[54] 鸿烈:犹大功业。
[55] 舜死陟方:谓舜死于巡狩道上。陟方,犹巡狩。《尚书·舜典》:“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孔传:“方,道也。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守,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文选》左思《吴都赋》:“乌闻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刘逵注:“舜陟方,谓南巡守也。”
[56] 苍梧:山名,又名九疑,在今湖南宁远。相传舜死葬于此。
[57] 禹会群后:相传有苗不服,禹曾纠合诸侯以征。《尚书·大禹谟》:“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群后,指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
[58] “殁稽山”句:殁,死。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相传禹会诸侯江南计功,故名。又传禹巡狩至会稽而崩,葬于此。
[59] 坟籍:犹典籍。
[60] 轹帝登皇:超越三皇五帝。轹,车轮碾过。登,高。
[61] 率俾:顺从。《尚书·君奭》:“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俾言比也。比,《彖传》曰:‘比,下顺从也。’比与俾古字通。”
[62] 秦、丰之地:战国时秦据有今陕西之地,丰在今陕西户县西。这里以秦、丰泛指关中地区
[63] 河洛之都:指洛阳。《文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李善注:“东都有河南洛阳,故曰河洛也。”
[64] 园寝:园陵墓地。
[65] 景山: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南。
[66] 嵩邙:嵩山与邙山。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北,为五岳之中岳。邙山,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以后,多为王公贵族归葬之处。
[67] 汝海:汝水的别称。《文选》枚乘《七发》:“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北望汝海。”李善注:“郭璞《山海经》注曰:‘汝水出鲁阳山东,北入淮海。汝称海,大言之也。”
[68] 祝融之故地:祝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神,曰祝融。《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至高辛即帝位”下裴骃集解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故作者云“祝融之故地”。
[69] 太昊之遗墟:《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大皞,即太昊,也即伏羲氏。按,陈、郑俱在今河南境内,唐属河南道,作者为突出河洛山河形胜,因连称之。
[70] 瀍(chán缠)涧:瀍水与涧水。瀍水源出河南洛阳西北之谷城山,南流经洛阳城东入于洛水。涧水源出河南渑池东北白石山,东流经新安、洛阳,入于洛河。
[71] 太行:太行山。是绵延山西、河北、河南的山脉。
[72] 宛叶:二古邑名。宛,即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
[73] 江淮:指长江、淮河。
[74] 崤渑:地名,在河南渑池。因在崤山山谷之底,也称崤底。
[75] 曾闵之小节:曾,曾参。闵,闵损(子骞)。二人俱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这里作者以国家政权的安稳为大事,故以效法曾、闵之孝行为小节。
[76] 行路之谣:犹路人的议论。
[77] 平章:商量。
[78] 平王迁周:指周平王将周的都城由镐京东迁至洛邑。
[79] 光武都洛:指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于洛阳。
[80] 《春秋》美为始王:杜预《春秋左传序》:“曰:然则《春秋》何始于鲁隐公?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语本之。
[81] 《汉书》载为代祖:代祖,即世祖,避李世民讳而改。班固在《汉书》中称光武帝刘秀为世祖,故云。
[82] “小不忍”句:《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3] 休息:犹言停止、止息。
[84] “臣又闻”句:唐代为调节粮食供应,设有义仓、长平仓。其中太原有太原仓,东都洛阳有寒嘉仓等,为重要的粱米储藏地,故作者这里特别予以强调。
[85] 鼠窃狗盗:喻小偷小盗或小规模的抢劫骚扰。
[86] 不图:犹出乎意料。
[87] 陕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南陕县。
[88] 武牢:地名,即虎牢,因避唐祖李虎讳改。其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89] 敖仓:秦所建仓名,在今河南郑州西北邙山上。
[90] 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91] 辜:罪。
[92] “国之利器”二句:语见《老子》二十六章。
[93] 西蜀野人:作者的谦称。陈子昂为蜀人,上书时中进士尚未得官,故有此称。野人,庶人,平民。
[94] 王国:天子之国。此指京城。
[95] “故知”二句:《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本之。
[96] 娄敬委辂:娄敬,汉初齐人。因首劝刘邦定都长安有功,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并赐姓刘,因又称刘敬。辂,车前横木。娄敬戍陇西途经洛阳时,闻刘邦在此,因“脱挽辂,衣其羊裘”,通过齐人虞将军求见,“委辂”云云本此。事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97] 触龙鳞:犹不避忌讳上书言事。龙鳞,《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后因以喻人主。
[98] 这是作者《修竹篇》诗前的小序。一本题前有“与东方左史虬”数字。序中作者对晋宋以后特别是齐梁时期的诗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因而大声疾呼,提倡恢复汉魏风骨,并对东方虬的《咏孤桐篇》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篇小序,不仅体现了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主张,同时也被认为是其变革初唐诗风的理论纲领。东方左史虬,即东方虬,左史为其官职。虬武后时曾任左史、礼部员外郎等职,事迹见《元和姓纂》卷一及两《唐书·宋之问传》。据史载,东方虬任左史,约在武周圣历(698—700))前后,而陈子昂于圣历元年(698)秋上表乞归侍亲,故此《序》并诗当作于虬任左史后,子昂表乞归侍前。
[99] 东方公:指东方虬。足下,对对方的敬称。
[100] “文章”句:谓文章之道的衰落已有五百年了。自西晋迄作者作此篇,前后计约四百三十年左右,曰五百年,盖举其成数。弊,衰落,衰败。
[101] 汉魏风骨:亦称建安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慷慨豪迈、内容充实、表达刚健有力的特征的概括。
[102] 彩丽竞繁:竞相追逐华丽的词彩,堆砌繁多的典故。
[103] 兴寄都绝:比兴寄托全都没有了。兴寄,即比兴与寄托。二者本是《诗经》、《楚辞》以降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而齐梁文人完全遗弃了这一传统,故作者有此慨叹。
[104] 逶迤颓靡:日渐衰落,萎靡不振。
[105] 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与大小《雅》,这里指《诗经》所代表的诗歌传统。
[106] 耿耿:心中不安貌。
[107] “一昨”句:一昨,前些日子。解三,其人不详,三为其排行。以排行称人,乃唐人习惯。明公,对有名位者的尊称。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东方虬诗,今不传。
[108] “骨气”数句:是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称赞之词,谓其具有思想感情健康,表达节奏鲜明,语言干练明朗,声韵铿锵有力的特点。
[109] 洗心饰视:使心灵得到净化,眼睛为之明亮。饰,拭。
[110] 发挥幽郁:犹言使内心深处的郁结得到散发。
[111] 正始之音:见李善《进〈文选〉表》注〔17〕。
[112] “可使”句:谓建安作者也会引以为同调。相视而笑,《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成玄英疏:“目击道存,故相视而笑;同顺玄理,故莫逆于心。”
[113] “张茂先”句:张茂先,即张华(232—300)。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著名诗人、辞赋家。何敬祖,即何劭(236—302)。劭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晋诗人。比肩,犹并列。
[114] 雅制:此指《咏孤桐篇》。
[115] 知音:《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赏音。伯牙鼓琴,音在高山,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音在流水,钟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因以知音比喻知己。
[116] 关于血亲复仇杀人,唐律无明确的处理规定。徐元庆为父复仇,杀死县吏赵师韫,然后诣官府束身待罪,当时议者以为元庆孝烈,武后亦欲赦死,陈子昂因上此议,提出自己的意见。作者认为徐元庆报父仇,束身归罪,是值得肯定的孝义之行,但“杀人者死”是不可违背的国法,为了解决提倡孝义与维护国法的矛盾,他提出“宜正国之法,寘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可也”的建议,并希望将此意见编入律令,作为国家法典。
[117] “臣伏见”句:伏,古代臣子见皇帝下跪俯伏,不敢仰视,故奏疏常以“伏”起首,以示敬畏。同州,州名,唐属关内道,治所在今陕西大荔。下邽,县名,唐初为同州府属县,武后垂拱元年(685)后属华州,故治在今陕西渭南东北。
[118] 赵师韫:曾任下邽县吏,后升御史。因任县吏时处死徐元庆父徐爽,后为徐元庆所杀。
[119] 束身归罪:自缚至衙门待罪。
[120] 齐政:使政令整齐划一。
[121] 枕干:《礼记·檀弓上》:“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语本之。干,即盾,后因以枕干表示复仇心切。
[122] 王政之纲:国君政令的总原则。
[123] 训:教诲,教导。
[124] 饬:整治,整顿。
[125] 鬻身庸保:卖身做雇工。佣保,雇工。
[126] 烈者:重义轻生之士。
[127] 多:胜过,超过。
[128]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129] 靡:行为,作为。靡,通“为”。
[130] 国章:国法。
[131] 画一之法:犹统一的法令。
[132] 不二:不可改变。
[133] 伏辜:伏罪。
[134] “又按”句:《礼经》,古代关于礼制礼仪规范的经典,有《周礼》、《仪礼》、《礼记》,并称“三礼”。汉人所云《礼经》,主要指今之《仪礼》。这里作者或笼统言之。“父仇不同天”,语本《礼记》。《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又《礼记·檀弓上》:“‘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
[135] 不苟:犹言不随意马虎。
[136] 遏乱:制止乱行。
[137] 宥:宽恕,赦免。
[138] 理:即治。因避高宗李治讳改。
[139] 傥:倘若。
[140] 救:制止,阻止。
[141] 徇:顺从,依从。
[142] 设:大。
[143] 旌其闾墓:在闾门墓表予以表彰。古代旌表人物,常在巷与墓道门前建坊题字,故云。旌,表彰。闾墓,指巷门与墓道前。
[144] 嘉其徽烈:褒扬其壮烈之行。
[145] 令:唐代法律形式之一。唐之法律,有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当代法典,令是皇帝的命令,格为官吏办事规则的规定,式为官署通用的文件程式。
[146] 国典:国家的典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