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以20世纪60至80年代为研究线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曾经有过两次辉煌的时期,动画作品频频在国际大赛中斩获殊荣,形成了享誉全球的动画“中国学派”。但是随着外国动画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日本动画排山倒海般横扫中国,面对如此强大的冲击,没有经历市场考验的中国动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与之匹敌,黯然失色。国外动画对中国的大势入侵所形成的“文化侵略”,不但会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造成严重障碍,而且必定会严重影响针对中国青少年所进行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感情的培养。

近些年来,中国的动画产业在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鼎力扶持下,以及业界相关中国动画人士的通力合作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呈现出可喜可贺的发展势头。但是,与蒸蒸日上的动画产业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动画艺术理论的研究上十分贫乏,对一些基本理论还没有充分深入地进行探讨。这必然会影响国内动画人才的培养质量,继而影响国产动画作品创作质量的提升,最终殃及动画产业以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

从文献资料的研究看,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有关中国动画的论文数达4000余篇,有关日本动画的论文发表有1267篇。其中以动画艺术创作的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数有1076篇,以中日动画比较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数仅86篇。有关中国动画主题的研究,主要有动画“中国学派”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研究,对万氏兄弟、特伟等中国动画著名导演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中国动画作品影响力研究,中国动画产业政策、产业模式研究等若干方面。如:《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2),尹岩于1988年发表的论文,对动画“中国学派”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北京电影学院孙立军教授于2004年发表论文《浅谈中国动画的创作现状》(3),对中国动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影视动画的创作现状以及动画的人才培养、政策扶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高放于2004年发表论文《中国动画电影的悲剧特质》(4)从伦理模式的延续以及团圆之趣,论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悲剧特质。中国美术学院王其全教授于2006年发表论文《中国动画艺术的现状分析》(5)提出中国动画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形式单一,主题内容过于沉重,题材有待拓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中国传媒大学路盛章教授于2007年撰文《关于动画创作中民族化、国际化和人性化的思考》(6)以作品“墙——献给母亲”为例谈了自己的创作思考。2017年,朱小英教授撰写的《论中国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7)中提出观点:国产动画片中的角色性格、角色形象均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未来的国产动画应不断吸收他国文化中的先进元素,达到为己所用的目的;赵晶晶撰写的《中国动画电影审美风格的流变——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中心考察》(8)中通过列举不同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品的创作风格,对中国动画电影审美风格的流变转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刘文良教授撰写论文《中国元素:原创动画的魅力之源》(9)中,表明中国是动画消费大国也是动画生产大国,但中国动画的整体水平尚处于国际较低层面,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即原创力不够,是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不到位导致的后果等。

在著作类方面,由万氏兄弟之一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整理的著作《我与孙悟空》(10)和学者颜慧、索亚斌的《中国动画电影史》(11)是出版时间比较早的专著。前者着重介绍了万氏兄弟早年开拓动画片事业的经历,也记录了享誉中外的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创作过程,后者就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步、发展和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以及外来动画对国产动画冲击等做了详细的论述。肖路于2008年出版的《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12)研究了国产影院动画的传统美学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并考察了当下国产影院动画的美学风格演进。李朝阳于2011年出版的《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13)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融合的规律和策略。同年,葛玉清出版《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14)一书,对动画电影、文化传播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动画电影生存的文化语境、呈现的文化价值、有效的传播途径,以及构成的文化交流方式等。

国内相关研究中,还包含了大量以动画产业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书籍。比较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有:2006年,王冀中撰写出版的《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15)该书主要是研究中国动画产业,对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行业前沿和产业链进行分析。殷俊2012年主编的《动漫产业与国家软实力》(16)探讨了国家文化实力、国家文化安全与中国动漫产业的相互关系,给出了大力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的方法、策略,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的途径、建议等。除此之外,每年国内还会出版《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17),对每年的动漫产业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总体来说,专著类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动画艺术创作自身的发展史、风格、特点、意义、表现技法、产业发展等作理论性的阐述及研究。

在国内,2000年以后学位论文中才出现与中国动画相关联的研究,主要以中国动漫艺术、动漫的传播、动漫产业相关论文为主,多数是硕士学位论文。在为数不多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动画的研究重心更多侧重动画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如:200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石川的博士论文《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18);苏州大学周晨2011年撰写的《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19);上海大学谢晓昱撰写的《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水墨动画研究》(20);2012年,浙江大学邵杨撰写的《国产动画的文化传统重构》(21);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吕江撰写的《“美术片”研究》(22);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任占涛撰写的《动画形式的民族化:中国动画戏曲元素研究》(23);同年,北京电影学院张丽撰写的《中国当代动画片艺术特征嬗变》(24)等。硕士学位论文中,有关中国动漫产业方面研究的主要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黎明2006年撰写论文《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研究》(25);2010年,复旦大学王晔撰写的《从播出平台视角探析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危机与对策》(26),湖南师范大学胡兵撰写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动画电影产业探究》(27)等。研究动画艺术方面的硕士论文主要有: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王海青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动画的结合探究》(28);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李顺利撰写的《中国动画动作设计的传统文化性》(29);2014年,江南大学汪宗哲撰写的《中国动画类型化发展趋势探析》(30)等。研究动画文化传播的硕士论文主要有:2012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吴乃群撰写的《试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31);安徽工程大学汤晓妹2016年撰写的论文《中国动画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32);2017年,安徽工程大学赵凯撰写的《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传播研究》(33),青岛科技大学郭倩撰写的《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国动画片角色造型设计的探索研究》(34),以及东北电力大学杨盼盼撰写的《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研究》(35)等。

对于日本动画主题相关的研究,国内相对比较晚。2003年刘健出版了《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36),是国内较早研究日本动画的专著之一,主要是日本动漫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秦刚教授于2004年主编《感受宫崎骏》(37)一书,主要对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生平及作品进行了剖析。2004年支菲娜发表论文《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化——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38),回顾了日本动画的发展历程。同年出版的《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39),是台湾学者陈忠伟撰写的专著,主要研究了日本动漫的文化现象以及影响力。2006年人民大学学者陈奇佳撰写的专著《日本动漫艺术概论》(40),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动画的发展情况,研究了日本动漫的基本艺术特征、美学内涵以及创作手法等,在国内学界研究日本动漫具有较大影响。2007年,王筱竹发表论文《动画片的细节缺失——从日本动画的发展谈起》(41),通过分析动画在日本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论述了细节处理在动画设计中的重要性。2009年,周英出版专著《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42),主要涉及的是妖怪在日本动画中的应用。同年,陈奇佳、宋晖撰写的另一本专著《日本动画影响力调查报告》(43)出版,调查研究对象是中国大学生,主要围绕中国新生代受到日本动画影响的问题。李彦、曹小卉编著《日本动画类型分析》(44),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日本动画作品的类型。《以市场为导向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45)由姜毅然等编著,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角度,探讨了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2010年,潘瑞芳教授撰写专著《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46)主要涉及动漫产业概述、国外动漫产业模式与营销等。2011年,李常庆教授撰写的专著《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47),主要研究了日本的动漫产业,以及如何通过动漫表现日本本土文化,借鉴他国文化的相关论述。2012年,李捷撰写的专著《日本动漫史话》(48)以通俗流畅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以及密集的信息量展现了日本动漫史的瑰丽与庞杂。2015年,于苗撰写的论文《日本动画电影发展所反映的日本社会空间变迁》(49)通过对日本动画电影发展脉络的回顾,及对其特征的总结,探寻日本社会空间变迁的轨迹。2017年,苟嘉蔓撰写的论文《动画电影中的符号特征——以日本动画电影〈风之谷〉为例》(50)中通过对影片色彩、光感、场景和人物角色角度进行分析,佐证电影符号能够表达隐喻意义的结论。同年,郑锦燕撰写的论文《日本动画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路径》(51)中指出日本动画通过注重本土原创性,完善产业链,打造集群效应,重视产权保护,构建多元人才梯队,完善融资机制等措施实现动画的国际化发展等。

在国内,与日本动漫相关联的学位论文研究主要出现在2005年以后,以硕士论文为主。在博士学位论文中,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吴湛微撰写的《媒介经济世界下的动画产业集中现象研究》(52),2013年山东大学蔡亚南撰写的《日本动画产业特征研究》(53),2014年浙江大学夏瑛撰写的《动漫传播与知识经营——日本动漫产业研究》(54),是为数不多的对日本动画研究的博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关日本动漫产业方面研究的主要有:黑龙江大学刘常娥2014年撰写的《日本动漫产业国际营销问题研究》(55);重庆大学季姝同2016年撰写的论文《日本动画产业发展及属性探析》(56);同年,浙江农林大学李星撰写的《日本商业动画〈十二国记〉角色设计研究》(57)等。有关日本动画艺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有:2009年,山东大学于永丽撰写的《日本动画暴力研究》(58);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邓珣撰写的《日本动画中的物哀美学》(59);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昌佳撰写的《日本动画中的妖怪形象研究》(60);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胡晓玲撰写的《浅析日本动画中对外来元素的“本土化”》(61);同年,江南大学沈妙撰写的《日本动画创作中悲剧色彩的解构研究》(62);2017年,吉林大学葛昀洁撰写的《细田守的动画电影创作及其审美特征》(63);同年,山东艺术学院刘旸撰写的《日本金田系动画风格研究》(64)等。在相关日本动画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有:华南理工大学林亚玲2011年撰写的论文《日本动画电影的传播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65);2017年,南昌大学李锦楠撰写的《日本动画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66);同年,大连理工大学滕箫扬撰写的《日本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宫崎骏作品为例》(67)等。由于种类众多,作品丰富,在此不一一列举。

综合而言,国内对日本动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动漫基础艺术理论,宫崎骏等著名动画导演、代表作品、艺术风格分析研究,影视动画艺术发展史,动画产业(包括政策、模式),以及日本动画作品影响力的考究等,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国内对中日动画比较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中日动画作品艺术风格分析研究、影响力研究,中日动画产业政策、产业模式比较研究,中日动画角色形象差异研究等方面,以期刊论文研究为主。近期的有,2016年,马昌伟撰写的《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68),文中认为音乐是动画电影中凸显人物特色,烘托情感及环境氛围的重要手段,故通过提炼动画电影中的音乐应用元素,归纳总结三国动画音乐的运用特点;彭俊、杨晓林撰写的论文《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69)中表明:发展初期的日本动画产业就与漫画的发展密不可分了,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到了新世纪初,才开始与游戏和电视动画建立了互动关系,早期基本是单打独斗;日本的动漫的受众群是全民动漫,各年龄层的群体都是消费者,而中国动画电影的受众局限于低幼年龄层,受众群范围较狭窄。2017年,张聿撰写的《浅析中日动画创作差距及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启示》(70)中从中日两国动画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代表作品着手,对比分析中日动画作品的创作差异等。

在国内,2005年以后的学位论文研究中才出现与中日动画比较相关的选题,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主要研究中日动漫艺术、动漫产业、动漫的文化传播等方面。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到目前为止,仅有上海师范大学林清2012年撰写的《论中国动画电影》(71)有涉及中日动画比较研究。文中除了比较研究了中、美、日第一部动画片以外,还对三国动画角色以及动画剧本情节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在硕士论文中,主要包含中日动画产业比较的有: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孙华撰写的《中日动漫迷比较研究——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的一个视角》(72);同年,武汉理工大学饶威撰写的《中日动漫产业的比较研究》(73);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陈彬撰写的《中日动漫产业内容创新比较研究》(74);同年,华中师范大学姚楠撰写的《从〈少年周刊JUMP〉的成功来看中日动漫业比较》(75)等。中日动画艺术风格方面比较的有:苏州大学张凡2009年撰写的论文《中日动画差异性研究》(76);2010年,西南大学王婷婷的硕士论文《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77);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江光煜撰写的《角色、结构与风格——新世纪以来中日美动画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78);2012年,南京大学姚悦月的硕士论文《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异呈现与表达——中日新世纪电视动画比较研究》(79);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卞云的硕士论文《中日动画片中人物形象设计的比较研究》(80);东北师范大学王婧怡2017年撰写的论文《中日动画分镜头创作方法比较研究》(81);同年,辽宁师范大学付丹丹撰写的《析离与共融——中日美动画电影创作叙事思维研究》(82),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潘梦露撰写的《中日文化产业比较研究》(83)等。

在文章类中,也有众多针对中日动画影响力比较分析、中日动画发展历程比较、中日动画形象差异性分析论文出版。综合分析,此类研究多涉及中日近代动漫造型与视听语言分析,针对特定时代以及对综合影响的展开分析并不是很多。

在著作方面,国内有关中日动画比较研究方面的专著凤毛麟角。2012年,吴新兰撰写的《存在与感知: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影响》(84)研究了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的生存境况,新型文化结构的域化特征,作为新文化主导的青年文化的外化形态,中国社会生活“新景观”与世界他国的可比性,日本动漫在中国影响的负效应,国家在话语权和权利资本争夺战中的策略等问题。

(二)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针对动画方面的相关研究多注重于实操性,文献大多集中于制作原理的解析和操作技术的讲解,如原画设计、运动规律等。而针对动画美学、文化、视听语言的理论性研究,则需要从叙事学、电影学、美学心理等理论当中追本溯源。日本动画最突出的便是其“电影化”的特点,因此针对日本动画作品的分析需要深入到电影艺术的层面展开剖析。电影美学方面,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85)(2003)对电影的本性、蒙太奇、电影画面构成及电影表演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法国电影理论家和电影史学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符号学质疑》(86)(2012)从电影符号的层面对电影的影像感知形式和影像视觉符号的表意系统进行了论证。电影视听语言理论研究方面,乌拉圭电影剪辑师、编剧和导演丹尼艾尔·阿里洪编著的《电影语言的语法》(87)(2013)对电影影像画面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解说。这些电影艺术方面的论著为本课题中针对动画作品镜头、视听符号、画面构图的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叙事学方面,美国电影与文学批评家、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编著的《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88)(2013)对故事叙事的结构和构建电影叙事的元素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法国电影学资深教授弗朗西斯·瓦努瓦的《书面叙事·电影叙事》(89)(2012)提出一整套分析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的方法和步骤,并重点论述了电影叙事如何以特殊的方式将故事的基本要素构思成型。叙事学方面的文献著作为本课题中针对故事结构的解析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与丰富完备的基础理论研究资源相比,国外对中国动画的研究非常少,有日本学者远藤誉的《中国動漫新人類(中国动漫新人类)》(90),该书的出发点主要研究“动漫”如何影响中国“80后”一代人,这些相关研究显然与中日动画艺术创作关系不大。针对日本动画、文化及艺术创作研究的国外相关研究主体是日本学者,还有极少部分其他国家的学者。除可收集来的宫崎骏、新海诚等知名动画导演及工作室的手稿画集外,日本学者对于日本动画史学的研究虽然专著较少但是非常重视。20世纪70年代,最早研究日本动画史的著作《日本动画电影史》(91)由山口且训、渡边泰撰写出版,相关史料充实、考证有力,对本课题研究中,有关日本动画早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1998年,日下公人编著的《新文化产业论》(92)指出创造一种文化符号是文化产业的目的,进而对这种文化以及文化符号销售。同年,北野太乙撰写《日本アニメ史学研究序説(日本动画史学研究序说)》(93)主要研究分析了1974年后的日本动画产业及代表作品。2004年,《日本のアニメ全史―世界した日本アニメの奇跡(日本动画全史:日本动画领先世界的奇迹)》(94)由山口康男编著出版,主要阐述了日本动画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代日本动画对日本本土及世界的影响。2011年,《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95)由津坚信之编著出版,主要以手冢治虫与宫崎骏为核心的历史纵贯线,来分析日本的动画历史。动画产业作为日本GDP重要产业类别与组成部分,一直被相关学者以及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因此,研究日本动画产业方面相关的专著数量丰富。主要有中野晴行2007编著的《动漫创意产业论》(96)提供了较多的漫画产业的内容,以及他于2009年编著出版的《マンガ進化論コンテンツビジネスはマンガからまれる!(漫画进化论 内容商业是从漫画中诞生的!)》(97)。2012年,增田弘道编著的《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98)从大量的数据及作品中,揭示了日本动画的商业模式,以及其2016年撰写的《デジタルが変えるアニメビジネス(改变数字的动画商业)》(99)。此外,日本每年还会出版《数字产业白皮书》,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针对当年年度的动漫产业,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数据来源精确。在日本动画的文化研究方面,有2007年,加藤周一编著的《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時間空間(日本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100)。2014年,宮崎骏编著的《折点1997—2008(折回点1997—2008)》(101),以及同年高畑勋编著的《えいがをりながらえたにと(一边做着电影一边思考)》(102)等。总体而言,在日本,学界大量的研究针对国内的动画产业,并且系统化、细分研究的成果丰富。

与日、中两国学者比较而言,其他国家针对日本动画研究的学者非常少,1999年,美国学者Helen McCarthy著有Hayao Miyazaki: Master of Japanese Animation(103)等两部专著,主要介绍了宫崎骏的生平及作品分析。2005年,美国学者Susan J.Napier所著Anime from Akira to Howl's Moving Castle(104)研究了日本的动画史。2006年,John A.Lent主编的《亚太动画》(105),主要论述了日本动画的历史与艺术特征;在论文方面,大体都是非学术性论文,在此不再陈述。国外针对中日动画的比较研究目前没有。

对国外文献研究总体分析后不难发现,日本针对动画的研究主要是对日本动画的发展历史、产业特征、产业发展,以及文化表现的表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数据比较精确,为研究日本动画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依据。而国内,针对日本动画的专项研究相对较少,有也是主要围绕艺术性、产业化相关领域展开。而且不太重视史学研究,往往相关概念界定模糊,还普遍存在数据资料不严谨的现象。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不难看出,以比较艺术学的视野,从动画艺术创作本身,以及现代动画艺术创作体系为切入点进行探索,以20世纪60—80年代为研究线索,以史为据,以中日两国优秀经典的动画作品为证,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造型风格、叙事结构,以及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各自历史的纵向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阶段的横向比较,找出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动画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原因的研究几乎没有。

目前,以动画为载体的艺术内容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借鉴国外优秀动画艺术创作,更好地发展中国动画艺术,并在国际动画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对中国当前的动画艺术创作研究提出的重要课题。《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的提出在这个背景下就显得非常重要。